作者: 王瑞明
《古籀(zhòu咒)拾遺》與《古籀余論》各三卷,作者皆系孫詒讓。兩書是研究銅器銘文的姊妹篇。
孫治讓將宋薛尚功《鐘鼎彝器款識》十四條列為《古籀拾遺》的上卷,一開頭對商鐘的考證,在原器拓本不可見的情況下,他根據所模字形明晰可識而被誤釋的字句進行訂正,如對誤釋為“忘”的字,從偏旁斷定其非,從偏旁的“貝”,指出當為“貸”字,而貸貣二字古通用,進而解釋不貪即不忒,忒與貣,古亦通用。忒,差也。接著對己酉戍命彝進行考證,其銘文“祀”上有“”字。對這個字,有釋為“主”的,有釋為“一”的。孫詒讓認為這兩種解釋都不對,應釋為“十”;金文的“十”字作“
”,下一筆稍短即成“
”形。孫詒讓將阮元《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三十條列為中卷。又將吳榮光《筠清館金石錄》二十二條列為下卷。附有《宋政和禮器文字考》,孫詒讓一一加了按語。
孫詒讓從吳式芬《攈古錄金文》選取重要銅器銘文一〇五器,另寫《古籀余論》,其體例與《古籀拾遺》相似。
以上兩書,皆系先錄銘文,繼作考證,旁征博引,指出前人之誤,多能令人信服,是研究古史及金文的重要參考書。
上一篇:王瑞明《古史辨》中國名著簡介
下一篇:崔曙庭《史記》中國名著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