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利欽生平》
傳記越多的人越邪惡。請到圖書館和書店看看,歷史人物中誰的傳記最多?希特勒的傳記最多。人性有惡的一面,而且對惡充滿好奇。讀希特勒傳記的人大多出于好奇,出于對邪惡的好奇,而不是出于批判希特勒的需要。
《葉利欽生平》英文原版封面
葉利欽的傳記不多,但卻是一位頗受爭議的人物。葉利欽受到非議并不是因為他搞垮了蘇聯,而是因為他上臺后搞休克療法,讓人民陷入通貨膨脹的水深火熱之中。還有,1992年蘇共保守派發動的政變中,只死了三人,而且是死于意外車禍,但葉利欽在臺上時下令鎮壓反對派議員,開槍開炮,結果是186人喪生,437人受傷。
哈佛大學教授蒂莫西·科爾頓(Timothy J. Colton)所著《葉利欽生平》(Yeltsin,A Life)是一本為葉利欽評功擺好的書。科爾頓專門提到,車臣之戰非常殘酷,但葉利欽并沒有借機限制個人自由。不過,這可能也不是葉利欽一個人的功勞。葉利欽當時要追究造反者的刑事責任,但總檢察長拒絕執行他的命令。
葉利欽逝世時已經是毀譽參半。許多議員拒絕起立致哀,還說風涼話。但《葉利欽生平》引用了普京的一段話:“這是一位奇人,命運讓他獲得了自由,同時他又帶領千百萬人前進。在他的感召之下,祖國發生了歷史性的變革,世界也為之改觀。”葉利欽生前的一位批評者也對其表示諒解,說是“葉利欽做對了很多事,也做錯了很多事。但他最后對自己的錯誤表示了歉意。他交出了權力……”
《葉利欽生平》2008年由Basic Books出版社出版,報刊好評如潮。《紐約時報》:“凡對當代俄羅斯好奇的人,都會發現此書令人耳目一新。”英國《衛報》:“該書基于大量研究,包括蘇聯檔案中解密的材料。”《外交事務》:“葉利欽職業生涯中最有爭議、最為關鍵的時刻終于水落石出了。”
科爾頓是哈佛大學政府系教授,專長是政府學和俄羅斯研究。科爾頓教授詞匯量很大,喜歡用冷僻的詞,但《葉利欽生平》句子短小精悍,行文流暢,是一部可讀性很強的嚴肅傳記。如果譯得好,中文版也應該閱讀性很強。
《中國革命》
西方作者寫中國的不少,寫得好的也不少。但在我所讀過的相關書籍中,《中國革命》(The Chinese Revolution)是其中最好的一本。《中國革命》一書篇幅較短,英文十多萬字,但不乏許多真知灼見。
《中國革命》中文版封面
作者阿瑟·布朗(Arthur Brown)是一位在中國生活過的西方傳教士。作者根據其在中國的生活、經歷和觀察,介紹了中國的變革和變革中的中國,記錄中國當時的情況,并有入木三分的分析,如街上有人摔倒,路過的人切不可上前攙扶——是的,辛亥革命時中國就是這樣。布朗的許多分析和論斷在今天來看仍然沒有過時,今天中國的許多問題在書中仍然可以找到答案,至少是可以找到參照內容。
布朗還將猶太人與中國人作了比較,并引用了美國前總統格蘭特的觀點:“無論在任何地方,中國人與猶太人競爭,中國人都會把猶太人擠走。”格蘭特還發現,“在計謀、堅忍和耐力上,中國人遠遠超過猶太人。”
美國南北戰爭期間,格蘭特任北軍總司令,是位有見識的人。格蘭特將軍是在環游世界后,發表了上述高見的,想來是有感而發,并非無稽之談。想想也是,東南亞的華裔和華僑經濟上雄居一方,而這些國家就真的沒有什么猶太人。格蘭特關于中國人和猶太人的論斷似乎得到了驗證,但就全球的情況看,還是猶太人占了上風。美國猶太人和華人通婚的不少,但幾乎都是猶太人娶華人。
《中國革命》已有中文譯本,中文書名《辛亥革命》,2011年由解放軍出版社出版。
《阿富汗人》
英國是英語超級大國,優秀作家數不勝數,如星河般燦爛。他們不僅寫英國,而且還寫其他國家。大國蘇聯也是他們寫作的對象。羅德里克·布雷斯韋特(Rodric Braitthwaite)所著《阿富汗人》(Afgantsy)又是一本有關蘇聯以及國際政治的力著。該書2011年由Profile Books出版社出版。1988—1992年期間,布雷斯韋特任英國駐阿富汗大使。但這位文官把阿富汗戰爭寫得波瀾壯闊,氣蕩回腸。英國人還是很尚武的,盡管英國作家奧威爾表示英國人最愛園藝,尚武僅限于海軍對外用兵。
許多西方學者認為,阿富汗之戰是蘇聯走向衰亡的開始。《阿富汗人》一書披露,阿富汗8年戰爭,蘇軍共損失固定機翼飛機113架,直升飛機323架。越南戰爭期間美軍直升飛機就損失了5086架。但不能簡單比較數字:美軍中的不少飛機是被中國軍隊打下來的——中國高射炮部隊已經進駐越南直接參戰。
《阿富汗人》英文原版封面
戰爭后期,蘇軍軍紀渙散,倒賣軍需物資盛行。一箱伏特加可以換三件皮夾克,到了蘇聯國內三件皮夾克又可以換一輛二手汽車。蘇軍士兵缺錢,人窮志短,什么都賣,連刺刀和汽車上的鏡子都賣。但作者也承認,即便是西方的勝利之師,也在黑市上出售軍用物資。蘇軍也從阿富汗圣戰組織手中購得毒刺導彈,一枚3000美元,伊朗則以100萬美元從圣戰組織處購得數枚毒刺導彈。美國又高價回購毒刺導彈,但仍有兩百至四百枚導彈散落民間。
作者也講述了蘇軍驍勇的一面,特別提到阿富汗之戰出了86位蘇聯英雄。但個別將士忠勇,無助于改變大局。為了阿富汗之戰,蘇聯專門組建了第40軍,是一支具有豐富戰斗經驗的勁旅,但最后竟被取消了番號。
《阿富汗人》原文的書名是“Afgantsy”,意為阿富汗居民或阿富汗老兵。阿富汗老兵讓人想到中國的知青,當年都是風華正茂的青年,都在異鄉苦苦掙扎,蹉跎數月,命運多變,讓人唏噓不已。1992年蘇共保守派政變時,支持葉利欽,在自發保衛議會大廈的人群中,有在阿富汗戰斗過的老兵。政變中莫斯科有三人死亡,其中有一位是在阿富汗立過戰功的老兵。老兵中還有直升機飛行員,有的作為雇傭軍重返阿富汗,駕駛蘇軍直升機為在阿富汗作戰的美軍效力。
現在美國人又在阿富汗重蹈蘇聯人的覆轍了。由此看來,《阿富汗人》一書不僅是說一部現代史的書,對當今發生的事件也是一個很好的注解。比如,當蘇軍撤回國內時,沒有一位蘇聯黨和國家領導人在阿蘇邊界歡迎歸來的將士。美國總統就比較狡猾,逢年過節還裝模作樣地到阿富汗勞軍。
上一篇:帝國征戰需要窮人
下一篇:年的三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