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
第一部分 描寫狗的作品
注解:有大量的文學作品,塑造了許許多多經典的動物形象,比如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中的馬林魚;契訶夫的作品《苦惱》中的馬;法國作家安東尼·德·圣埃克蘇佩的作品《小王子》中的狐貍;《三國》里的赤兔馬;美國作家懷特的《夏洛特的網》中的小豬韋伯和蜘蛛夏洛金庸的《越女劍》中的白猿,等等。
小馬哥:
安子,我們之前討論過“文學作品中經典的女性形象”和“文學作品中經典的男性形象”,這一次,我們的話題非常有趣,是“文學作品中經典的動物形象”。
在比較早的文學作品中,大多都是一些神話動物,比如小時候我們看的《九色鹿》《西游記》,都是神怪類的動物。而在學生的課本里,也有《狼》《東郭先生和狼》等兇殘而丑惡的動物形象。
不過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學作品中的動物形象有了很大的不同。比如大家熟悉的小說《狼圖騰》《小王子》,電影《忠犬八公的故事》《加菲貓》等,動物形象越來越有趣。還有更多的小說,關注生態平衡與自然和諧。
那么今天,我們請出作家安子,來聊聊文學作品中有哪些膾炙人口的經典動物形象。
安子:
好的,小馬哥。
說起文學作品中的動物形象,我們并不陌生,很多人馬上想到的就是《伊索寓言》《山海經》《聊齋》《農夫和蛇》《烏鴉和狐貍》,除了這些民間文學和童話、寓言、神怪故事,在世界文學作品中,動物形象非常多見。
比如以動物為主角的作品,中國作家賈平凹的《懷念狼》,沈石溪的《狼王夢》,姜戎的《狼圖騰》;美國作家杰克·倫敦的《野性的呼喚》《白牙》,梅爾維爾的《白鯨》等;奧地利作家卡夫卡的《變形記》;英國作家喬治·奧威爾的《動物莊園》;西班牙小說家《堂吉訶德》的作者塞萬提斯的作品《雙犬對話錄》;德國作家霍夫曼的《雄貓穆爾的生活觀》;俄國作家托爾斯泰的《一匹馬的身世》描寫一匹老馬的作品《霍爾斯特梅爾》;英國女作家安娜·斯維爾的《黑美人》;加拿大作家西頓的《西頓野生動物故事集》,法利·莫厄特的《與狼共度》;日本作家椋鳩十的《獨耳大鹿》《消失的野犬》等動物小說系列,作家夏目漱石的《我是貓》;1911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比利時劇作家莫里斯·梅特林克的三部曲之《白蟻的生活》《螞蟻的生活》,等等眾多動物小說。
小馬哥:
哦,聽起來很有趣,這么多動物都被寫進了文學作品,它們堪稱文學世界中一道獨特的景觀啊。這些動物中,最常見的就是狗了,那么,我們不妨從狗說起,看看狗這種動物在文學作品中的獨特地位和寓意吧。
注解:關于動物的影片也非常多,比如大家熟悉的《戰馬》《忠犬八公》《導盲犬小Q》《動物總動員》《人猿泰山》《金剛》《美女與野獸》《大白鯨》《帝企鵝日記》《加菲貓》《精靈鼠小弟》,還有早年葛優的作品《卡拉是條狗》,還有小朋友們最愛的《貓與老鼠》《獅子王》《101忠狗》等。
安子:
大家都說狗是人類最好的朋友,因為狗是人類最早馴化的動物,它不僅可以保護人類,還可以幫助人類完成很多工作。而且養狗是人類的傳統,所以人類和狗之間的情感,是非常深厚的。
關于狗的作品有很多,比如美國女作家卡羅琳的《巴別塔之犬》;英國作家彼得梅爾的《一只狗的生活意見》;奧地利作家卡夫卡的《一只狗的研究》,201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秘魯/西班牙作家略薩的《城市與狗》,還有美國作家杰克·倫敦的《荒野的呼喚》,作家約翰·杰羅甘的《馬利與我》日本作家石黑謙吾的《再見了,克魯》《導盲犬小Q》《卡拉是條狗》,還有中國作家嚴歌苓的作品《愛犬顆韌》,老舍的《狗之晨》,以及孩子們最喜歡的動畫片《狗狗巡邏隊》,等等。
狗以忠誠著稱,相信很多看過《忠犬八公的故事》和《導盲犬小Q》的聽眾,都曾經為這兩只不離不棄的小狗掉過眼淚吧。我也曾經養過好幾條狗。人類和狗之間的情感之所以深厚,就是因為它們不離不棄,這也是人類贊美狗的主要原因。
狗的忠誠不是被文學作品美化的,而是確實存在的。我曾經養過一條小狗,當時因為搬家,不方便帶走它,就將它送給了鄰居,可鄰居后來給我打電話,說誰也沒有辦法把它帶走,它就守在我原來住的房子門口,天天守著,哪兒也不去。當時是冬天啊,下大雪,特別冷,而我那條小狗,就在我原來住的屋子門口守了一兩個月,哪兒都不去。鄰居們看它可憐,每天給它送點吃的。我當時聽了,真是忍不住掉了眼淚。后來我專門回了一趟原來的住處,輾轉把它帶回了我的新家。
狗之所以成為文學作品中最常見的動物,就是因為它們忠貞不渝,它們和貓、鸚鵡、雞、鴨、鵝、豬等動物不同,它們對人類有強烈的保護意識,而且很多狗一旦認定一個主人,只要主人不拋棄它,它一輩子也不會離開主人。
小馬哥:
聽起來,文學作品中狗的故事和現實生活中狗的故事,的確都很感人,那么在文學作品中,狗這種動物,還有別的寓意嗎?
安子:
有的,在文學作品中,對狗的定位不僅僅是忠誠,還有一些更深層次、更擬人化的象征意義。
在國外的文學作品中,狗基本上都是以忠厚、踏實、堅韌的形象出現的,它所象征的,是一種不屈的、堅韌的、忠誠的精神。
特別值得一看的是杰克·倫敦的《野性的呼喚》,在這本書里,描寫了一條在被人類馴化的狗,經歷重重磨難后,回歸大自然,回歸野性,變成了一條有著狗的外表、狼的野性的狗。
注解:杰克·倫敦原名約翰·格利菲斯·倫敦,美國現實主義作家。他一共寫過19部長篇小說,150多篇短篇小說和故事,3部劇本等。主要作品有:小說集《狼的兒子》,中篇小說《野性的呼喚》《熱愛生命》《白牙》,長篇小說《海狼》《鐵蹄》和《馬丁·伊登》等。
杰克·倫敦1876年生于舊金山一個農民家庭。家境貧困,自幼從事體力勞動。當過童工,裝卸工和水手等,后又在美國各地流浪。曾進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學習,因貧困被迫退學。后來到阿拉斯加等地淘金。早年坎坷的生活經歷為他后來從事創作提供了豐富的源泉。
1916年11月22日,杰克·倫敦服用嗎啡過量身亡,年僅40歲。
注解:《野性的呼喚》,又名《荒野的呼喚》,講述了米勒法官家的愛犬巴克,一直生活在美國南部加州一個溫暖的山谷里。后被賣到美國北部寒冷偏遠、盛產黃金的阿拉斯加,成了一只拉雪橇的狗。小說以一只狗的經歷表現文明世界的狗如何重回荒野,寫的是狗,也反映人的世界。該作表達了杰克·倫敦小說的“生存”主題:生命總是在不斷掙扎求存的過程中獲得意義與力量。
這條狗名叫巴克,最初是一條被馴化的美國南方的狗,它溫順乖巧,最大的職責就是在加利福尼亞州的林蔭道上,陪主人的孩子們散步、追逐。如果它后來沒有被偷走,那么它一生必定安逸。然而,因為它體形碩大,非常強壯,所以被狗販子盯上,偷走并賣到了寒冷的北方。后來,它在淘金的道路上,被訓練成一條拉雪橇的苦役犬。在殘酷的馴服過程中,它意識到了公正與自然的法則;惡劣的生存環境讓它懂得了狡猾與欺詐,后來它將狡猾與欺詐發揮到了讓人類都望塵莫及的地步。最終,在經過殘酷的、你死我活的斗爭之后,它確立了自己作為領頭狗的地位,它一次次營救了自己的主人。后來,它熱愛的主人慘遭不幸,而它最終走向荒野,成為狼群之首。
巴克所象征的,就是在生存的道路上,在險惡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下,動物所具有的不屈的斗爭精神,意寓只有像巴克一樣的狗,才有生存的可能。人類也一樣,在殘酷的社會斗爭中,只有釋放自己全部的力量和智慧,才可能成為最終的勝利者。
在中國的文學作品中,狗的形象和寓意相對更加豐富一些,比如當代作家張賢亮的作品《邢老漢和狗的故事》,就用一條狗的命運,隱喻社會的不公造成的個人悲劇。而在老舍的《狗之晨》中,描寫了一條叫作大黑的自大又自卑的狗,用來諷刺當時的世態人心。
上一篇:推理小說的發展歷程作品解讀
下一篇:描寫狼的作品作品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