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德國詩人。一七九七年十二月十三日生于一個猶太商人家庭。早年當過學徒,參與經商。一八一九年入波恩大學學法律,后轉入格廷根大學和柏林大學,六年后獲法學博士學位。在此期間,他結識了浪漫派作家奧古斯特·施萊格爾,聽過黑格爾講課,訪問了文學巨匠歌德。一八三〇年夏,巴黎爆發七月革命,海涅為此歡呼,翌年到達巴黎,與巴爾扎克、大仲馬、雨果、喬治·桑、肖邦等文學藝術家結識,同時與圣·西門的信徒密切交往,研究了空想社會主義學說。一八四三年,海涅在巴黎與馬克思相識,這對他的思想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晚年健康狀況惡化,一八五六年二月十七日逝世于巴黎。海涅在文學史上被認為是歌德之后德國最重要的詩人。他從一八一七年開始詩歌創作,一八二一年出版第一部《詩集》。早期抒情詩分別收在后來陸續出版的《青春的煩惱》(1821)、《抒情插曲》(1823)、《歸鄉集》(1824)、《北海集》(1826)等詩集里。內容大多是抒寫自己的經歷、感受、憧憬以及受社會壓抑的痛苦,在對愛情的歌詠中隱含著對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贊揚和對德國現實的批判。詩作感情真摯,意境深遠,語言優美,具有浪漫主義的風格、民歌的曲調和韻律。稱為《北海紀游》的組詩,則是德國詩歌中最早以極為動人的語言詠頌大海的詩篇。一八二七年,詩人將早期作品匯集成《歌集》在漢堡出版,獲得很大的聲譽。其中的許多抒情短詩,不斷被各國音樂家譜戍樂曲,廣為傳唱。海涅早期的抒情詩雖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但他卻不同一般德國浪漫派詩人慣于創造夢境,使人沉湎其中,忘卻現實。而是用“浪漫主義的嘲諷”的手法,使夢境破滅,正視現頭。三十年代,隨著思想的更加成熟,海涅創作了大量詩意濃郁、內容新穎、富于時代精神的詩篇。以《時代的詩》命名的政治詩,就是其中的杰作。著名政治詩《西里西亞織工之歌》(1844)發表后,恩格斯撰文稱贊說:“德國當代詩人中最杰出的一個亨利希·海涅參加了我們的隊伍,發表了宣傳社會主義的詩歌。”代表海涅詩歌創作最高成就的是《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1844),這部長篇“詩體的旅行記”藝術記錄了詩人僑居法國十三年后回漢堡時的見聞和感想。它揭露和嘲笑了德國封建專制社會的腐朽,自由資產階級的庸俗,教會的虛偽和兇殘,同時也表達了他的哲學觀點、政治信念和對人類前途的希望。長詩以現實與夢幻、抒情與敘事的交織,多樣性的諷刺風格和自由的結構形式為其藝術特征。海涅晚年癱瘓不起,仍創作了大量優秀詩篇,這些作品繼續保持著尖銳的批判鋒芒和細膩的抒情,同時也加重了憂憤的情緒。洋溢著戰斗豪情的《決死的哨兵》、《奴隸船》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除了詩歌,海涅一生還寫了大量的旅行記、小說、戲劇和一系列關于宗教、哲學、文學、繪畫、音樂、戲劇的論文及專著。他的《旅行記》在體裁和風格上堪稱德國文學中的獨步。詩人以漫談的口吻,海闊天空,揮灑自如,顯示了廣博的知識和敏銳的觀察力。讀者可以從中了解到他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發展過程。海涅的《論浪漫派》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學批評專著,它對德國文學的發展作了簡要而精確的分析,捍衛并進一步闡發了進步的文學主張,尤其在對德國浪漫派文學的評價中所持的實事求是的態度,成為后世文學批評的典型。海涅在世界文學中占有重要地位,他在文藝的各個方面的建樹,在德國和其他各國的文藝界產生過積極影響。
上一篇:海明威,厄
下一篇:涅克拉索夫與《在俄羅斯誰能快樂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