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分 描寫狼的作品
小馬哥:
安子,我們說了這么多文學作品中的動物形象,有一種動物,似乎一直以來被很多作家關注,而且對它的描述也是褒貶不一,那就是狼。你能不能就這種動物形象給聽眾們做一解讀?
安子:
說到描寫狼的文學作品,大家首先想到的恐怕就是姜戎的《狼圖騰》了。《狼圖騰》是一部以狼為敘述主體的小說,講述了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一位知青在內蒙古草原插隊時與草原狼和游牧民族相依相存的故事。這位知青一開始,對狼充滿了恐懼和仇恨,可后來,他在內蒙古的大草原上迷上了狼,迷上了狼圖騰的精神。《狼圖騰》所傳達的,不僅僅是狼不屈的精神,更是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價值觀,是中華民族早期的圖騰象征:自由、獨立、頑強、勇敢的精神和永不屈服、絕不投降的性格。這才是《狼圖騰》中狼的真正寓意。
注解:《狼圖騰》是中國作家姜戎創作的一部以狼為敘述主體的小說,1971年起腹稿于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東烏珠穆沁草原,1997年初稿于北京,2003年歲末定稿于北京,2004年4月出版。該書在中國出版后,被譯為30種語言,在全球110個國家和地區發行。
注解:《白牙》出版于1906年,是杰克·倫敦正式出版的第五部小說,一問世便大獲成功,尤其受到年輕讀者的歡迎。有的評論家認為該書是杰克·倫敦最有趣、最野心勃勃的作品,奠定了杰克·倫敦在美國文壇暢銷作家的地位。
在國外的文學作品中,美國作家杰克·倫敦的《白牙》是一部非常典型的描寫狼的作品。在這部作品中,一頭叫作白牙的狼,不僅在肉體上遭到人類無情的傷害,而且還在精神上受盡人類的凌辱。白牙誕生于荒野中,幼年所見的是弱肉強食的狼的世界。后來,母狼帶它一起從荒野回到印第安主人身邊,人類營地的生活使白牙變得乖僻而孤獨,心性兇殘,再沒有愛。后來,在新主人史密斯的虐待和監控下,白牙變成了一只兇狠的斗狼。白牙在斗狼活動中險些喪命,最后被新主人斯考特救助。考斯特的仁愛,讓白牙終于從兇殘的野獸變成了忠實的伴侶,它還救了斯考特父親的命,最終贏得“福狼”的美名,在人類身旁安度晚年。
事實上,這兩部作品所表達的不是擬人化的動物,而是動物本身,是人類對動物的人道關懷,是人類對動物的生存境況的思考和關注。
不過也有很多古老的文學作品,描述了狼的兇殘和狡猾。比如中學課本里的文言文《狼》,寫的就是一名屠夫與兩只狡猾的狼的較量。還有《東郭先生和狼》《小紅帽》里的大灰狼,都是殘忍而丑惡的形象。
隨著社會的進步,文學作品中對狼的評價逐漸有了變化。比如賈平凹的《懷念狼》,前面我們提到的《狼圖騰》《白牙》等,通過對狼的描述,啟發人類對狼的關注和寬容。從生態平衡的角度講,正是狼有效而節制的捕殺,才使得動物群落中的各類物種保持著平衡。此外,狼所捕食的獵物往往是老弱病殘者,客觀上有益于其他動物的優化。所以,從生態穩定和物種進化的角度講,狼是有極大存在價值的生物圈的功臣。
事實上,當我們站在整個地球生態的角度去思考所有的動物時,就會發現,我們對于某些動物的喜好,未免過于自私和功利。也許正因為狗、牛、羊、馬、雞、鴨等動物能夠被人類馴化和利用,所以我們用美好的詞匯去形容它們,而對于不能馴化,或者說不能戰勝的動物,我們就用兇狠、狡猾等詞匯去描述它們,這不是人類的自私和狹隘嗎?
在整個地球的生態環境中,每個物種都有它存在的價值,都有它的美好與不美好。而在環環相扣的食物鏈中,都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和意義。所以在解讀了文學作品中的經典動物形象之后,我相信,我們每個人,都能夠更好地愛這個世界,愛這個世界上所有的動物。
注解:杰克·倫敦的作品《白牙》,屢次被改編為電影,講述了一只生活在荒野的小狼犬跟隨母親生活在野外,飽嘗世間冷暖最終選擇回歸山林的故事。白牙是一只混血狼,因為體內流淌著四分之一屬于狗的血液,所以兼具著狼的野生與狗的忠誠。它很小就懂得狼的生存原則:吃或被吃。起初的生活總是殘酷地展現在它面前:爸爸死了,媽媽被賣了,它成為一條斗狼,過起了地獄般的日子。直到有一天,斯科特先生的出現使得它的生命有了溫情。從此,它為了斯科特先生,可以想念到茶飯不思,可以不動家里雞的一根毫毛,可以舍棄性命奮不顧身。
上一篇:描寫狗的作品作品解讀
下一篇:描寫豬等動物的作品作品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