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莫渝
柯尼松
醫院里的老人,頭發完全白了,他們勉強用瘦腿站立;他們費勁地躺在床上,白天打盹,夜晚無法休息;該吃的時候,他們望著碟子好久好久,聞一聞,很困難地吞下,什么也不想要,直到他們留下的棺材;他們打轉,站起來,試著改變方式,雙腿離開床榻,太重的頭部彎向胸脯;他們這樣停留一陣子;他們睡個覺,卻猛然驚醒,咳得厲害;又躺在床上,蜷縮進鴨絨被下,呆視著,呆視著;他們嘀咕一個名字,隨后忘記,他們將死,但此事與他們無關。
(臺灣 莫渝 譯)
人生的四大過程:生、老、病、死,以既老又病,最值得憐憫。
醫院里的老人,可以說完全遭摒棄的孤獨世界,他們的生理機能幾乎停滯在等候死神降臨的時刻:頭發灰白,勉強站立,又費勁地躺在床上,沒有食欲,談不上任何欲望,口中喃喃自語不停,隨后忘記說些什么,既重聽又呆視。如此癡呆老人,有所事事,又無所事事,別人無從猜測他們是否有心思,腦筋是否一片空白。他們都沒有思維和感覺嗎?他們應該有談話的對象,應該有傾心吐訴的聽眾,如果他們再年輕些,再健壯些,應該有的??墒撬麄優l臨風燭殘年,他們靜靜等候死亡嗎?靜靜消融每一寸生命的光源嗎?
猝然死亡,固然一了百了,孤獨世界里的醫院老人,看他們想掙扎、抗拒病魔的侵襲,卻顯露何其無力、無奈,憐憫之心油然而生。
“老有所終”是我們中國人的理想,但一般人如何去接近老人的心靈,給他們溫馨,和諦聽他們的心跳呢?讀畢此詩,這問題值得深思。
上一篇:《匆匆》鑒賞
下一篇:《華沙美人魚》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