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 內為精神,外為氣色
【原文】
人以氣為主,于內為精神,于外為氣色。有終身之氣色,“少淡、長(1)明、壯艷、老素”是也。有一年之氣色,“春青、夏紅、秋黃、冬白”是也。有一月之氣色,“朔(2)后森發(3),望(4)后隱躍(5)”是也。有一日之氣色,“早育、晝滿(6)、晚停(7)、暮靜(8)”是也。
【注釋】
(1)長:指青年時期;明,指氣色光而潔。
(2)朔:朔日,指農歷的每月初一。
(3)森發:如樹木枝葉之繁茂。
(4)望:望日,農歷的每月十五。
(5)隱躍:若隱若現。
(6)晝滿:白天氣色充盈。
(7)晚停:傍晚氣色將伏。
(8)暮靜:夜間氣色安寧。
【譯文】
氣是一個人自身生存和發展的主要物質,在人體內部表現為人的精神,在人體表面表現為人的氣色。氣色有多種形態:其中有貫穿人的一生的氣色,這就是俗話說的“少年時期氣色為淡,所謂的淡,就是氣稚色薄;青年時期氣色為明,所謂的明,就是氣勃色明;壯年時期氣色為艷,所謂的艷,就是氣豐色艷;老年時期氣色為素,所謂的素,就是氣色實樸”。有貫穿一年的氣色,這就是俗話說的“春季氣色為青色——木色、春色,夏季氣色為紅色——火色、夏色,秋季氣色為黃色——土色、秋色,冬季氣色為白色——金色、冬色”。有貫穿一月的氣色,這就是俗話說的“每月初一日之后如枝葉盛發,十五日之后則若隱若現”,就是這種氣色。有貫穿一天的氣色,這就是俗話說的“早晨開始復蘇,白天充盈飽滿,傍晚漸趨隱伏,夜間安寧平靜”。
【解讀】
“氣”是人體的主宰。在內表現為精神,在外表現為氣色。人的一生,氣色不會恒定不變,隨著年齡的增長,心理和身體都會發生微妙的變化,人的氣色也就會隨著人成長變化的各個階段而變化。少年時,稚氣未脫,色純而雅;青年時,精力旺盛,色光而潔;壯年時,志得意滿,色豐而盛;老年時,功成身退,色樸而實。人的面部在不同的季節也會呈現不同的氣色。春季,萬物復蘇,生機勃發,人的生存欲望也最強烈,面色也呈現出勃勃生機。夏季,烈日炎炎,躁動不安,人的心情容易激動,面常呈現紅色;秋季,秋高氣爽,一片豐收之境,因豐收的喜悅,從面呈現出吉祥之色土色;冬季,皚皚白雪,寒風凜冽,因冷臉部常顯紫色,但眉宇間仍能流露出安逸之色。
典例闡幽
面由心生,運由氣宰
一個人的外貌、身份地位可以通過一定的條件而改變,但其本質則是不易改變的。正所謂:本性難移。我們常常聽說某人不嚴自威、天生一股懾人的氣勢,就屬于這種性質。
在中國歷史上,曾有一則十分有趣的故事。說的是曹操在準備接見西域一使者時,擔心自己相貌不美,有失國威,故讓一臣子扮成自己,他本人卻站在假曹操旁邊。使者謁見完畢退出來后,知根底的大臣問他對曹操的印象如何,那個使者說,曹操很好,但他旁邊那個人更有英雄之氣。
觀氣術有時又稱觀人術。有一本名叫《輟耕錄》的書中說了這么一件事:元朝初年,有一個名叫李國用的人,從北方來到號稱“人間天堂”的杭州。當時都傳說他是個神人,能望氣相人,據說他望氣的水平很高。大至一個城市、一片森林,小至一個人都能見到上面發出的各種顏色的氣,這種氣有的黃燦燦的,有的火紅的,有的七彩交加,非常好看。
據傳,這種氣一般的凡人是看不到的,只有觀氣士才能看到,并且能從其中分辨出吉兇禍福來。
李國用來到杭州之后,正值北方的元朝和南方的南宋王朝在交戰,雙方打得不可開交。北方的蒙古可汗忽必烈正雄心勃勃,打算蕩平杭州,統一中國。迫于這種局勢,南宋的王子王孫都像熱鍋上的螞蟻,惶恐不安。李國用一到杭州,便望見此城籠罩著一片黑氣,知道這個城市不久將有血光之災,早晚要城破易主。當時那些巨商大賈、達官貴人都因為不知道自己的命運將會怎樣,便不約而同地請李國用為他們望氣。
有一天,南宋謝皇后的孫子謝退樂預備了早餐,請李國用一同進食。李國用來到之后,便大搖大擺坐在中間最顯赫的位置,那些平時趾高氣揚的顯貴們,只好在下位就座。席間,達官貴人們紛紛請求李國用預言吉兇,但李國用卻看著他們,不發一言。此時,剛好有一下級官吏從外面走來,大家都認出是趙孟頫。此人面上生滿風瘡,一副倒霉樣子。但是令人驚奇的是,李國用一見趙孟頫,便從座上站起來,起身迎了上去。他告訴座中客人說:“我從北方過長江之后,相人千萬,只有這人的福分最大。等他面上的風瘡好了之后,便會有帝王召見。請你們記住,他將來必定官至一品,名聞四海。”后來趙孟頫果真成了元朝忽必烈皇帝手下極其有名的大臣,官至翰林學士承旨,名聲顯赫。而且他的書法也非常有名,直到今天仍有許多學習書法的人在臨摹他的作品。
根據氣質斷人前途命運,必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可全信,切不可迷信于其中,要理解一個人,還要使用科學的方法加以辨別,才能更有把握。
觀人之色,應機而動
“從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自近代以來胡雪巖就被奉為“商場楷模”,他的一生可以說輝煌綺麗,雖然出身卑微,卻能運用自己的才智,周旋于權貴政要之間,創造了億萬家財,他的成功和他在擇友上的慧眼獨具有很大關系。
在胡雪巖生活的年代,做生意必然要面對一股特殊的勢力,就是江湖幫派。晚清亂世,政府處于內憂外患之中,社會的監管力度大不如前,江湖幫派隨著社會的混亂而形成,并逐漸成為社會中一股重要的力量。在當時經商,必須與江湖勢力打交道。胡雪巖更深知這一點。
漕幫控制著水路運輸,而江浙一帶是清朝產糧重地,糧食運往北方的重要途徑就是水路。王有齡上任“海運局”坐辦,統管浙江一省的糧食北運,這時上面要求從上海迅速海運至京。時間緊迫,漕米一時到不了上海,胡雪巖想出妙計,就是先在上海買商米代替,等漕米運到上海歸墊,即由糧商先賣出,再買進。胡雪巖隨王有齡一路坐船到上海,到了松江,聽說松江漕幫有十萬石米想脫價求現,于是他們商議棄舟登岸,由胡雪巖出面談定這樁生意。胡雪巖經多方打聽,大概知道漕幫的情況,松江漕幫中現在主事姓魏,行五,人稱“魏老五”。胡雪巖很清楚這宗生意不容易做,可一旦做成,浙江糧米的運輸任務也就完成了,所以決定親自登門拜訪魏老五。
胡雪巖在老朋友張老板和李老板的引領下來到了魏家。碰巧“魏老五”不在家,家中只有他的老母親,胡雪巖仔細觀察一下,發現魏夫人面露英氣,在魏家可能有很大的影響力。胡雪巖以后輩之禮拜見,老太太有些倚老賣老似的口氣稱“不敢當”身子卻略微的傾了傾,緊接著用一雙銳利的眼睛上下打量了胡雪巖一番,胡雪巖決定從魏母著手來突破魏老五。
魏老夫人首先發問說:“不知三位來此,有何見教?”胡雪巖恭恭敬敬地回答說:“晚輩的東家一直很仰慕魏老爺子,此次路過寶地,特地讓晚輩前來拜訪,并想請魏老爺子去小酌幾杯,以表晚輩們的敬意。”
一陣寒暄過后,魏夫人直率地問胡雪巖此行的真正目的,胡雪巖也就不拐彎抹角了,他向魏老夫人詳細地說明了此行的目的。聽完他的話后,魏老夫人緩緩地閉上眼睛,胡雪巖心里很平靜,因為漕幫的反映早在他的意料之內。良久,魏老夫人睜開眼,炯炯逼人地看著他,臉上的表情沒有剛才那么慈善了,說:“胡老板,你知不知道漕運改走了海道,這就等于是砸了我們漕幫的飯碗,至于豐裕賣米一事,我不太清楚,不過在商言商,胡老板有錢買米,豐裕不賣,于情于理都不太合適,我們漕幫一定會出來說兩句公道話的。倘若只是墊一墊,做生意的人本來求利,自然也要敲一敲算盤,此刻我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聽了魏老夫人的一番話,胡雪巖并沒有灰心,相反卻更加胸有成竹的大聲說道:“老前輩,恕我直言。如今戰事緊急,朝廷急等浙米進京,為此已經撤了好幾個官了,此次如若再延誤,朝廷追究下來,我們都難逃罪責,我想漕幫也難辭其咎吧!為漕幫的兄弟想想,若誤在河運,追究下來,全幫兄弟休戚相關,很有可能被打上通匪的罪名,前輩安忍如此?”
江湖中辦事很重情、義二字,胡雪巖巧妙地以“義”相激,正中要害,使得魏老夫人不得不仔細思量。胡雪巖又詳盡地給魏老夫人分析利害之處,魏老夫人終于心中默許,遂叫人將魏老五找回來。
只見魏老五其人,約四十來歲,生得矮小而沉靜,但渾身肌肉黝黑飽滿,兩只眼睛暗含神光,一看就知道是個厲害的角色。魏老夫人將他引見給胡雪巖等人。魏老五對他們非常客氣,稱胡雪巖為“先生。”
魏老夫人說:“胡先生可以說是祖師爺哪里來的人,一副俠義心腸,以后你就稱他為爺叔吧。”魏老五立即改口叫道:“爺叔。”
“爺叔”是漕幫中人對幫外至交的敬稱,漕幫上下都非常尊敬,這一點還真叫胡雪巖有點受寵若驚,雖然他極力推辭,但魏老夫人向來說一不二,魏老五更是一口一個爺叔地叫著,其余人也就跟著這么稱呼他了。
當晚,胡雪巖請魏老五到自己的住處,商談買米的事,見魏老五面露猶豫之色,只是迫于母親的面子不好講,所以口頭上答應了,心里卻是十二分的不愿意。見此情景,胡雪巖并沒有強人所難。他誠懇地問對方是不是有什么難處,并請魏老五直說,否則就不買這批米了。魏老五見他這么爽快,也就沒有什么顧慮了,就把自己心中的隱憂和盤托出。原來自從官糧海運以后,漕幫就一直處于困境,目前正是缺少錢的時候,他們急需將這十幾萬石糧食變現,如今墊付了海運局,雖然有些差額可賺,但是將來收回來的仍然是米,所以魏老五為難。
胡雪巖了解這一情況后,馬上找錢莊老板張胖子商量,看錢莊能不能等漕幫把退還的米賣掉后再收回現在支付的銀兩。張胖子對胡雪巖非常信任,言聽計從,二話沒說答應了。
魏老五的問題解決了,他自然高興,同時也極為欣賞胡雪巖的義氣,覺得他不像其他商人那么勢利,于是買米的事很快就辦妥了。
胡雪巖不但買到了米,還買到了魏老五的“情”。從此以后,魏老五對胡雪巖唯命是從,只要是胡雪巖的貨,漕幫絕對優先運輸。所以胡雪巖的貨運向來是暢通無阻,來往迅速,不僅如此,魏老五還把他在漕幫了解到的商業信息,及時向胡雪巖報告,使得胡雪巖在第一時間得知商業情報,在商業活動中搶占先機。
胡雪巖跟魏老五成為朋友,一開始固然有利用的成分,但當他覺得魏老五是可交之人后,立即改變了原來的想法,設身處地地替魏老五著想,終于贏得了魏老五的尊敬,二人也因此成了至交。商人在交友時都著眼于利,然而胡雪巖不然,他一旦發現意氣相投就會以心相交,所以總是能夠交到知心朋友,而這些朋友反過來又對他一生的成功起了重要作用。
察言觀色,平反冤案
《大戴禮記·少間篇》記載,堯是通過人的相貌取人;舜是依據人的態色取人。《韓詩外傳》記載,如果有溫順善良之意在心中,可以通過眉目之間看到,如果心中有邪惡污穢之意,眉目也不能掩蓋。
司馬悅,字慶宗,司馬楚之孫。魏世宗初年,任鎮遠將軍,豫州刺史,在他主持州政時,就通過犯人的氣色,發現了案件的疑點,糾正了一起冤案。
汝南上蔡有個叫董毛奴的人帶著五千錢出門,不久被人發現死在了路上。經過勘查現場,是被人謀財害命,身上的錢財被全部掠去。這場搶劫殺人案立即引起了郡縣官府的重視,馬上組織人馬四處調查案情,最后,疑點集中到一個叫張堤的身上,官府便派人到家中搜查,果然發現了董毛奴身上丟失的五千錢,不由分說,張堤被押到縣衙審問。審案過程意外的順利,張堤一見滿堂的刑具個一個個如狼似虎的衙役,被嚇得戰栗不止,不待拷問便結結巴巴交代了案情,承認董毛奴是自己所殺。案子很快審理結案,等待批復處決。
這樁殺人案報道了州府中,司馬悅仔細審閱了案卷,發現有疑點,就又重新提審案犯。他見張堤面目和善一副老實巴交的樣子,全無一般惡徒的那種兇悍奸猾的嘴臉,司馬悅察言觀色,很難想象這樣一個膽小柔弱的人竟會是攔路搶劫,兇殘地下毒手殺人。憑借自己的經驗和感受,他懷疑案情別有洞天,于是將董毛奴的哥哥董靈找來,問他:“殺人奪財,不會輕而易舉,兇手作案,恐怕被人發現,當時一定十分慌張倉促,會在現場遺留證物,知不知道此賊慌忙之中留下何物?”董靈如是稟告:“僅有刀鞘一把。”司馬悅命人取刀鞘呈上來,反復驗看,肯定地說:“此刀鞘做工精良,非這小小里巷工匠可以打造,須速速查清來歷。”退堂后,他派人持刀鞘在州城中四處打探,請制刀的工匠們辨認。
有個工匠郭門來報,稱此刀鞘出自己手,去年賣給城中的董及祖。司馬悅立即派人捉拿董及祖歸案。厲聲責問:“你是如何殺人奪財的據實招來!”董及祖哪里肯承認,先是裝作一概不知,連連喊冤。司馬悅當堂取出刀鞘道:“你殺人情急,將刀鞘留在現場了,分明是你謀財害命,有證據在此,還敢狡辯!”董及祖見有刀鞘為證,難以抵賴,只好慢慢將事情道出。司馬悅并未就此結案,又派左右搜身,見他里面穿著董毛奴的黑色短衣。事實確鑿,董及祖無疑就是真正的殺人兇手。所以,將張堤無罪開釋,好言安慰,并將董及祖收入死牢,依法處決。
歷史上借助犯人的面部氣色表情來斷案的例子屢見不鮮,正如《大戴禮記文王官人篇》中所說:真正智能之士的顏色必然難以窮盡,真正仁德之士的顏色必然受人尊敬,真正勇士的顏色必然難以震懾威赫,真正忠心之士的顏色必然可親可敬,真正廉潔之士必然有難以污染的顏色。真正寧靜之士必然有可以信賴的顏色。本質純正的顏色明朗皓白,安靜鎮定,本質欺偽的顏色煩亂不堪,使人厭倦,人雖然想居中不偏,但顏色卻不能盡如人意。
心若止水,將相之才
謝安,字安石,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于名門望族,父親當過太常卿。謝安四歲時,譙郡的桓彝見他,驚訝地說:“此子風神秀明,將來不會比王東海差。”
謝安年輕時舉止鎮定,神態沉著,思維敏捷,風度優雅,能寫一手漂亮的行書。東晉初年不少名士都很器重他,因此,他很小的時候已經負有盛名。
謝安并不想借名望去謀取高官厚祿。東晉朝廷想召他進司徒府,又任命他為佐著作郎,他都以有病為借口推辭了。他隱居在會稽的東山與王羲之、許詢、支道林等名士交游,出門打獵捕魚,回來吟詩作文,就是不愿意出仕做官。當時的揚州刺史庾冰,因為仰慕謝安的名聲,幾次三番派郡縣的官吏去催他。謝安萬不得已,只好勉強去就任,但是只待了一個月又辭職回到會稽。后來,朝廷多次召他為官,但謝安仍然不答應,這引起一些朝臣的不滿,他們上書指責謝安,朝廷因此決定對謝安終生不得錄用,但是謝安根本沒放心上。
一次,謝安和孫綽等人一起泛舟大海,突然起了大風,其他人都很驚慌,只有謝安神色自若。船夫見他這樣,依然駕著船漫游。風浪越來越大,謝安才慢慢說:“風這么大,咱們還是回去吧?”船夫聽到他這么說,才返航回去。所有人都非常欽佩謝安鎮定自若的風度。
謝安的弟弟謝萬是西中郎將,承擔著守邊的重任,可謝安雖然隱居,名望卻遠遠地超過謝萬。謝安的妻子是名士劉惔的妹妹,眼看著劉氏家族其他人都有高官厚祿,而謝安仍然隱退山林中,就對謝安說:“您難道不想像他們一樣嗎?”謝安用手捂住鼻子說:“只怕難免要這樣。”
公元359年,謝萬被免職,謝安才步入仕途,那時他已經四十多歲了。征西大將軍桓溫請謝安做他的司馬,謝安同意了。這件事竟然引起了朝野的轟動,在他動身前往江陵的時候,朝野百官都來為他送行。中丞高嵩開玩笑說:“您多次拒絕朝廷的征召,隱居在東山,百姓常議論說:安石不肯出,將如蒼生何!如今蒼生又將如卿何!”聽了這樣的話,謝安毫不介意。桓溫得到了謝安,卻萬分高興,謝安告辭后,桓溫對左右說:“你們見過我有這樣的客人嗎?”
一次,桓溫去謝安家,謝安正在整理頭發。謝安天性比較慢,過了很久才弄好,叫侍從去取頭巾。桓溫制止說:“先讓司馬戴好帽子吧。”可見,當時桓溫對謝安多么器重。
公元371年,桓溫想在中原立功,提高自己的聲望,沒想到在枋頭一戰遭到慘敗。為了重立威名,他聽從郗超的建議,在咸安元年廢黜了司馬奕,另立會稽王司馬昱為帝,是為簡文帝。這時,謝安已經是侍中,不久又升為吏部尚書。他清楚地知道桓溫的野心,盡心盡力地匡扶朝廷。不到一年簡文帝就在憂慮恐慌中死去,由司馬曜繼位就是孝武帝。桓溫以奔喪為由進京,率領軍隊到了建康城外,在新亭預先埋伏好士兵,下令召見謝安和王坦之。那時,京城人心惶惶,王坦之非常害怕,問謝安怎么辦,謝安鎮定自若地說:“晉朝的存亡,就在此行。”王坦之硬著頭皮和謝安來到桓溫的營帳見到桓溫,王坦之緊張得汗流浹背。謝安從容不迫地就座,平靜地說:“我聽說有道的諸侯守四方,明公怎么在幕后埋伏士兵呢?”桓溫尷尬地笑了笑,下令撤掉埋伏。一場迫在眉睫的危機就這樣被謝安從容化解了。王坦之素來與謝安齊名,這次讓王坦之自嘆不如。孝武帝年齡還小,沒有掌握實權,桓溫又威懾朝廷內外。謝安和王坦之全心全意輔佐孝武帝,朝廷大體上平安無事。這一年桓溫病重,想要朝廷給他加封殊榮。謝安故意拖延時間,對起草好的詔書改了又改,遲遲不肯頒詔。桓溫最終也沒等到。
桓溫死后,謝安升為尚書仆射兼吏部尚書,加封后將軍。不久,王坦之出任徐州刺史,謝安實際上總攬了東晉的朝政。為了緩和矛盾、穩定政局,謝安做出了長遠的打算,仍重用桓溫的弟弟桓沖,讓他都督徐、豫、兗、青、揚五州軍事,鎮守京口。桓沖深明大義,盡職盡責。這就促進了政局的穩定,當時人人都稱贊謝安,把他比做王導,并認為他的文雅勝過王導。安定內部之后,謝安又把注意力轉移到來自北方的威脅。當時,前秦在苻堅的治理下日益強盛,東晉在和前秦的交戰中連連失敗。謝安派弟弟謝石、侄子謝玄鎮守廣陵,掌管北方的軍隊。謝玄也的確是一個軍事人才,他訓練了一支精銳的隊伍,被人們稱為“北府兵”。
公元383年,苻堅率領號稱百萬之師,從長安出發進攻東晉。在往南的路上,塵土彌漫,步兵、騎兵,加上車輛、輜重隊伍浩浩蕩蕩,差不多拉了千里路那么長,一直逼近淮河、淝水。軍情危急,建康籠罩在一片恐慌的氣氛中。朝廷任命謝安為征討大都督,負責軍事。謝安仍然非常鎮定,從他的表情上根本看不出來發生了這樣的大事。他命令謝石、謝玄率領八萬人馬去抵抗前秦。桓沖擔心建康的安危,要派三千精兵來保護京師,被謝安拒絕了。謝玄的北府兵雖然勇猛,可畢竟兵力不足前秦的十分之一,心里很緊張。出發前,謝玄特意去詢問謝安,仗怎么打。可謝安聽了像沒事一樣,輕描淡寫地說:“我已經安排好了。”說完再也不開口。謝玄不敢再問,又派張玄去請示。謝安閉口不談軍事,卻拖著張玄到山中別墅去下棋,還對張玄說,要拿這座別墅做賭注,比一比輸贏。
謝安的棋藝平時比不上張玄,可張玄這一天根本沒有心思下棋,都輸給了謝安。謝安回頭對外甥羊昊說:“別墅給你了。”說完又去登山游玩,直到晚上才回來。這天晚上,謝安把謝玄、謝石等將領召到家中,把每個人的任務都交代得清清楚楚。眾將領才高高興興地回到軍營。謝玄在淝水之戰中大敗苻堅,派人快馬加鞭向謝安報喜。當時,謝安正在家中和客人下棋。他看完信,順手放在床邊,表情沒有任何變化,繼續下棋。客人知道這是前方送來的戰報,忍不住問:“情況怎么樣?”謝安仍然神色如常慢慢地說:“我們已經打敗了了敵人。”客人聽了,高興得難以言喻,不想再下棋,一心想趕快把這好消息告訴別人,就告別走了。
送走客人,正要回內室,謝安興奮的心情再也抑制不住,在過門檻時,竟然忘記了抬腳,猛地摔了進去,把木屐的牙都折斷了。
淝水之戰的勝利,讓謝安的聲望達到了極點,人們都很敬重他。謝安有位同鄉被免職回家,去看望謝安。謝安問他有多少積蓄,同鄉說:“五萬把蒲葵扇。”謝安就拿了一把握在手上,京城的士大夫和百姓都爭著買這種蒲葵扇,扇價一下子漲了好幾倍。謝安喜歡朗誦詩文,因為有鼻病,聲音低沉粗重,很多名流雅士學他的樣子吟詩,但始終達不到他的效果。于是,有些人就故意用手捏住鼻子,模仿他的聲音。可見謝安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何等的重要。
上一篇:曾國藩《冰鑒·二十·面部如命,氣色如運》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曾國藩《冰鑒·二十三·青主憂驚,白主哭喪》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