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 面部如命,氣色如運
【原文】
面部如命,氣色如運。大命固宜整齊(1),小運亦當亨泰(2)。是故光焰(3)不發,珠玉與瓦礫同觀;藻繪未揚,明光(4)與布葛(5)齊價。大者主一生禍福,小者亦三月吉兇。
【注釋】
(1)整齊:勻整。
(2)亨泰:順暢。
(3)光焰:光輝,光芒,這里指氣色。
(4)明光:指色彩明艷,質地柔潤的絲織品。這里指人的本體。
(5)布葛:指粗糙的紡織品。
【譯文】
如果說面部象征著人的大命,那么氣色則表現著人的小運。大命是由先天生成,但仍應該與后天遭遇保持均衡,小運也應該一直保持順利。所以如果光輝不能煥發出來,即使是珍珠和寶玉,也和碎磚爛瓦沒有什么差別;如果色彩不能呈現出來,即使是綾羅和錦繡,也和粗布糙葛沒有什么兩樣。大命能夠決定一個人一生的禍福,小運也能夠決定一個人幾個月的吉兇。
【解讀】
古人認為,看面部氣色能預知人的命運,判斷吉兇。氣是根本,色是表象。氣盛則色佳,氣衰則色悴。人的氣色旺,面部必有光澤,生命力強盛,做什么事都會有一種銳不可當的活力,一種不折不撓的闖勁。反之,氣色衰弱,面部必暗淡無光,不僅給人以頹廢的感覺,還會使自己喪失進取心,整天碌碌無為,其命運自然不好。歷史上不乏有一些人滿懷壯志,積極進取,但終究“時運不濟,命運多舛”的例子,于是,古人稱之為命運。作者認為智慧福澤應當比例均衡,不宜失調。如果失調,則智者往往早夭,富者往往庸愚;小運流年如應順和同泰,方才是好,反之,不是早夭,就是難當富貴,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典例闡幽
忽聞虎嘯,面無懼色
三國時曹魏后期,有7個情趣相投的朋友,經常宴飲于洛陽郊外的竹林之中,吟風弄月,詩酒唱酬,娓娓清談,優哉游哉,時人稱他們為“竹林七賢”。
王戎是竹林七賢之一,他從小就喜歡動腦筋,反應特別快,既聰敏又精明。王戎七歲時,和同齡的小朋友一起在道旁玩耍,看到路邊有株李子樹,結了很多李子,枝頭都被壓彎了。那些小朋友都爭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一動不動。有人問他為什么不去摘李子呢?王戎答曰:“這株李樹長在路邊,還有那么多李子,這李子一定是苦的。”摘過來一嘗,果然如此。還有一次,魏明帝得到一只地方進貢來的東北猛虎。這只老虎威風凜凜、兇猛異常。魏明帝自己觀賞夠了,就讓人把老虎木籠放到皇宮前的廣場上,供大家觀賞,讓京都的百姓也開開眼界。果然,京城沸沸揚揚,人們都想親眼看一看這只活生生的猛虎,紛紛來到廣場,把廣場圍得水泄不通。七歲的王戎也夾在人群之間看熱鬧,因為個子矮,在人縫中鉆來鉆去,竟鉆到了柵欄前。
人們都知道老虎的兇猛異常,個個談虎色變,而卻在興致勃勃地觀看困在籠中的百獸之王,且不時地有人指指點點,沒有絲毫的畏懼之感。突然猛虎獸性大發,前肢攀在柵欄上,張開血盆大口咆哮起來。這突如其來的吼叫聲,震動屋宇,響徹廣場,而圍觀者毫無思想準備,被嚇得心驚膽戰。身體強壯的轉頭就跑;年老體衰者跑不及就撲到在地,一些半大不小的孩子,一見這陣勢,都驚叫著隨大人跑開了。這時,空曠的廣場上,只有一個小孩仍然若無其事地站在那里,盯著柵欄里的猛虎看,沒有一點恐懼之色,他就是王戎。
魏明帝遠遠地從城樓上看得真真切切,感到十分的驚奇,便派隨從的官員去問王戎,他為什么如此的大膽。
一個官員來到王戎身邊,很和氣地問道:“老虎這么兇猛,吼聲這么嚇人,連大人們都嚇跑了,你怎么不怕呀?”
王戎從容地答道:“老虎是很兇猛,但它已經被關在籠子里,有什么可怕的呢?”
官員又問:“為什么大人被嚇跑了呢?”
王戎回答說:“老虎是獸中之王,人們聽老虎吃人的故事聽多了,因此,老虎一吼,也來不及考慮,只顧著逃跑了。”
王戎的分析合乎情理。他小小年紀就這么冷靜地對待自己所遇到的事情。而且頭腦清晰,不畏懼表面強大的事物,實在是難能可貴。
自夸英雄,驕兵必敗
關羽,本字長生,后改云長,河東解(山西運城)人。東漢名將,面若重棗,唇若涂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劉備起兵時,關羽跟隨劉備,忠心不二,深受劉備信任。關羽去世后,逐漸被神化,被民間尊為“關公”;歷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圣大帝”,崇為“武圣”與“文圣”孔子齊名。毛宗崗稱其為“《演義》三絕”之“義絕”。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南下,劉備南逃,另遣關羽乘數百艘船駛向江陵會合,但劉備于途中被曹操軍追至,幸而關羽駛至漢津,一同乘船至夏口。劉備聯合孫權擊敗曹操后,曹操留曹仁等防守荊州,于是劉備又與孫權大將周瑜夾攻曹仁,命關羽絕北道斷曹仁后路。待劉備取得荊南四郡(長沙、零陵、武陵、桂陽),關羽被推為元勛,受封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這期間襄陽實為曹操勢力范圍,由樂進駐守,所以關羽駐于江北。劉備平定蜀地后,以關羽總督荊州事,授權掌管荊州地區劉備控制的部分,包括荊州南部四郡和從東吳借來的南郡治所江陵和附近的公安,關羽事實上鎮守荊州五郡(南郡、長沙、零陵、武陵、桂陽)。
建安二十年(215),孫權知道劉備已奪得益州,希望取回荊州。劉備卻說:“當得到涼州時,便會把荊州交還。”孫權對此十分怨恨,便派魯肅索要荊州。孫劉兩方的將領在陣前“單刀會”,據理相爭,最終不歡而散。孫權命呂蒙準備進攻荊州南部,魯肅將萬余人馬于益陽牽制關羽,劉備從益州帶兵回援。時關羽號稱有三萬人馬,自選五千精銳準備從上游渡河,吳將甘寧率領一千人前往駐守,關羽得知后就沒有過河,在河對岸扎營,這個地方后來稱為“關羽瀨”。此時,曹操進取漢中的張魯,劉備便迅速和孫權修和,協議平分荊州,但雙方關系已趨惡化。孫權仇視劉備、關羽君臣。
建安二十四年(219),蜀將關羽鎮守荊州,武將呂蒙求見孫權,建議乘關羽和曹操作戰圍樊城的時候,偷襲荊州。這個建議正合孫權之意,立即委以重任。可是,呂蒙發現關羽的警惕性很高,荊州軍馬整齊,沿江又有烽火臺警戒,傳遞軍情,很難正面攻破。正在苦思偷襲荊州之計,陸遜來訪,教給呂蒙一條詐病之計。陸遜說:“關羽自持英雄,無人能敵。唯一懼怕的就是將軍你了。將軍乘此機會假裝有病,解去軍職,把陸口的軍事任務交給別人,又使接替你職務的人大贊關羽英武,使關羽驕傲輕敵。那么,關羽就會把防守荊州的兵調去攻打樊城。假如荊州沒有防備,只需一支軍隊,出奇制勝偷襲荊州,便可以重新掌握荊州了。”呂蒙大喜說:“妙計啊!”
后來,呂蒙果然詐病,回到建業休息并推薦陸遜代他守陸口。關羽得到消息,知道呂蒙病重,已調離陸口,新來的陸遜又名不見經傳,遂有了輕敵之心。這時,他還收到了陸遜送來的禮物和一封措辭卑謹的信函。信中說:“將軍您在樊城一戰中,把曹將于禁俘虜過來,水淹七軍,遠近贊嘆,都說將軍的功勞足以流芳百世。就是晉文公大勝楚軍的英勇,韓信大敗楚兵的謀略,也遠不及您老人家……這次曹操大敗,我們聽了也很高興。我是一介書生,才疏學淺,不能勝任大事。幸喜同將軍這樣有威有德的人為鄰,今后要靠將軍多加關照。但是,曹操這個人很是狡猾,不會甘心失敗,恐怕會增調援兵,以求一逞野心。雖說曹軍師老,還是很強悍的。況且戰勝之后,一般都會出現輕敵的觀念。所以古人用兵,勝利之后就應更加警覺。希望將軍您多方面考慮計劃,以獲全勝。我只是一介書生,沒有能力擔任現職,幸好有您老人家這樣強大的鄰居,愿意把我想到的貢獻給將軍,雖然不一定合適,亦可以作為參考,希望將軍能多加指教!”
關羽看后,仰面大笑,命左右收下禮物,打發使者回去,他覺得這個年輕書生人不錯,用不著防范,于是,他下令把原來防備東吳的軍隊陸續調往樊城前線。就在這時,曹操聽了司馬懿之計派使者來到東吳,要孫權夾擊關羽。孫權早已決定要襲取荊州,所以馬上復信,表示同意。這樣,原來的孫劉聯盟抗曹,一下子變成了曹孫破劉,形勢急轉直下。孫權拜呂蒙為大都督,總制江東各路兵馬,襲擊關羽后方。
呂蒙到了潯陽,命士兵們穿著白色的衣服扮作商人,借避風為名,潛入烽火臺,攻取了荊州。事情到了這個地步,關羽才知道對東吳的防備太大意。為了重振軍威,他帶著日益減少的人馬準備南下收復江陵。但是,在呂蒙陸遜的分化瓦解下,他只能節節敗退,最后只有困守麥城。在小城既得不到西川的消息,又盼不來援兵,他只好帶著一部分士兵偷偷地從城北小路逃亡西川。但他哪里知道,呂蒙早已派兵埋伏在那里了,一陣鼓響,伏兵四起,關羽生擒被斬,荊州各郡縣皆歸東吳。
驕兵必敗。關羽一世英雄敗在了“驕”字上,關羽一生了得,注定要驕傲,曾溫酒斬華雄,陣前誅顏良斬文丑如同兒戲,又過五關斬六將。而且還有單刀赴會,刮骨療傷的英雄壯舉。無論從何處看都是一位了不起的大英雄,就這么一位大英雄卻在陰溝里翻了船。最后上了小兒陸遜的當,不但失了荊州,還賠上了自己的性命。
官高說是運,功高不自居
裴度,字中立,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東北)人,唐代后期杰出的政治家。憲宗元和時拜相,率兵討平淮西割據吳元濟,封晉國公,世稱裴晉公,后又以擁立文宗有功,進位至中書令,死后贈太傅。
唐代后期,唐王朝一直陷于藩鎮反叛的動亂之中。自安史之亂結束后,形成藩鎮割據局勢,到憲宗時,已延續了一百多年。憲宗即位后,先后派兵討平了占據成都進行叛亂的劉辟和在鎮江一帶叛亂的李琦,并直接派出了節度使,改變了地方上擁立主帥的舊例。憲宗立志削平藩鎮,而平定淮西彰義節度使吳元濟,則是削藩成敗的關鍵之戰。彰義節度使領有申州(今河南信陽)、光州(今河南潢川)、蔡州(今河南汝南)三州,原任節度使為吳少陽。元和九年(814),吳少陽死,其子吳元濟密不發喪,未經奏報朝廷,便自領軍務,并派兵四出抄掠。
第二年,憲宗削去元濟官爵,并調集大軍前去討伐,因統帥不得力,戰事進行得很不順利。朝中大多少數人主張安撫,任命吳元濟接任淮西節度使,但裴度認為淮西作亂是朝廷的心腹大患,應該討伐,只有這樣才能長治久安。裴度的這一主張引起了割據勢力的恐慌。他們暗中派人刺殺主張討伐的大臣。在上朝的路上,大臣武元衡遇刺身亡,裴度也受了重傷。這一舉動使大臣們非常害怕,他們紛紛請求唐憲宗罷兵,裴度卻說:“如果不除掉淮西這個心腹大患,以后各個藩鎮將會陸續作亂,天下就永遠沒有太平日子了。因此,為了朝廷的安危,這個毒瘤一定要鏟除。”裴度的堅定態度得到了一些大臣的支持,唐憲宗也同意裴度的主張,立即任命他為宰相,讓他掌管討伐的事宜。
經過連年的征伐,戰事不利,兵餉運輸也成了問題。這時,朝廷的一些大臣紛紛提出罷兵的主張。憲宗皇帝問裴度說:“愛卿你怎么看?”裴度說:“我們應該堅持到底,不然就會功虧一簣。吳元濟現在正處在困境,必敗無疑。我們屢屢討伐失利,不是因為敵人強大,而是因為諸將不能齊心合力。”憲宗問:“那該怎么辦呢?”裴度堅定地說:“臣準備去前線督戰,誓與吳元濟決一死戰。”憲宗激動地說:“好!朕絕也不言和”。
出征的那天,憲宗親自相送。到了通化門,憲宗皇帝解下自己腰間的通天御帶,賜給裴度以示勉勵。裴度淚別憲宗皇帝:“陛下,剿滅叛賊之日,正是臣回朝之時。如果不能消滅叛賊,臣誓不回朝!”
于是裴度親赴前線,取消了中使監軍制度,讓將領們有權行動同時也可以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裴度軍法嚴肅,號令統一,將士們都奮勇爭先,因此捷報連傳。裴度也派使者入蔡州勸降,吳元濟拒降。唐鄧節度使李朔是西平王李晟的兒子,他英勇善戰,裴度很是倚重他。
一天,裴度和李朔秘密制定了一個行動計劃。一個風雪之夜,李朔親率人馬,急行軍來到了吳元濟的重要營寨。當時,大雪漫天,嚴寒襲人,當地的守軍毫無防備,都在圍著火爐取暖。因而李朔的人馬輕而易舉地占據了這個營寨。他又率領身強體壯的士兵連夜出發,在大雪中行軍七十余里,偷襲了吳元濟的老巢蔡州城。官軍悄悄爬上城墻,殺死了守城的士兵,然后打開大門,又用同樣的方法進入里城。李朔率兵來到吳元濟的住處。吳元濟正在酣睡被李朔活捉。這個決定性的勝利震驚了整個朝野。裴度當即來到蔡州城,廢除了吳元濟的苛捐雜稅,宣布只殺少數帶頭叛亂的人,其余的人一概不咎。蔡州士兵有的被招降,有不愿當兵的,就準許他們回家為農。于是。蔡州的局面很快就安定了先來。
淮西之亂被平定之后,其他地方的割據勢力,很快都自動歸附了朝廷。裴度后來又征討了李師道收復了淄青十二州,基本上平息了藩鎮之亂。平息藩鎮之亂裴度自然是首功。大臣們紛紛贊美他,說他興唐有功,功在社稷。裴度卻從不居功,他說,仗是將士們打的,我何功之有?一次他對同僚說:“我這個人官升到現在的位置實屬僥幸。比我有才能的人很多,而我只是運氣好些罷了。”他獎掖后進,舉薦了李德裕、李宗閔、韓愈等名士,重用過李光顏、李朔等名將,還保護過劉禹錫等,但從來不推薦沒有才能的親友當官。
到了晚年,裴度想把玉帶交還給皇上。當時憲宗已經不在了,在位的是文宗皇帝,裴度決定把御帶還給文宗皇帝。他躺在病榻上口述奏章,“這件宮中的珍寶是先帝賜給我的。現在我行將就木,既不敢把它作為陪葬品帶到地下,也不能把它放在家里以至于流落民間,所以我把它封好,歸還給皇上。”
裴度在憲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擔任要職,三次為相,五次被排擠出朝廷,到太原、興元、襄陽和東都洛陽去做節度使或留守等地方官。盡管如此,裴度的威望德業一直為世人所重,時人論將相皆推裴度為首。
為國奔波,十年一妾
晚清道光十三年秋天的一日,曾國藩在恩師歐陽凝址的牽線搭橋下,與一王姓女子打算結為秦晉之好。誰知曾家賓客齊聚,只等把新娘迎娶進門時,新娘子那邊就是不肯上轎。原來歐陽老師當初去王姓人家說親時,對曾國藩說了很多溢美之詞,可后來曾國藩幾次參考皆不中,家道又一般,王家看不出曾國藩有什么前程似錦的苗頭,漸漸有了退婚之意。
史料版著文說:時近中午,只見一頂空花轎打轉,不要說曾家是怎樣的無臉見人,做媒的歐陽先生更是又惱又羞,無地自容。忽然,情急之中的歐陽先生心生一計,把曾國藩叫到一邊,細細地說:“事到這步田地,只怪老朽有眼無珠。今日嘉賓滿座,空鬧一場花了銀子不說,亦不吉利,老朽有一女,只是長得不雅,你若不嫌,即刻發人接來成親即可”。曾國藩平日聽說歐陽先生的長女名秉鈺,知書識禮,只因小時候患天花臉上長了一些麻斑點,雖年方十八,尚未許配,但到底什么模樣他也沒見過。此時,曾國藩未多加思索,當即表示:“承蒙先生不棄,學生受寵若驚。昔有梁鴻娶孟氏女,身粗貌陋,諸葛孔明聘黃氏女,膚黑發黃,然此二公皆成大名,安知我國藩娶歐陽女,他日就不成萬古名哉!”這樣,曾國藩便與歐陽氏拜了天地,入了洞房,做了恩師的乘龍女婿。
咸豐二年(1852),曾國藩全家因母親病故回老家守孝后,夫妻倆便聚少離多。歐陽夫人帶領諸子女在鄉下老家生活十余年。曾國藩也潔身自好,從未與女色有染,倒是歐陽夫人愛夫心切,以照顧生活起居為由,寫信督促曾國藩另娶小妾。直到同治二年(1863),才隨居曾國藩官邸。
曾國藩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時,因戎馬倥傯,身邊缺乏照應之人,他的手下幾次給他找來年輕貌美的女子服侍他,都被他拒絕了,可是,當彭玉麟給他帶來一個叫陳春燕女子時,他卻欣然接受了。這并不是因為陳春燕長得美,而是因為曾國藩看中了她眉宇間的平和之氣。
一天午后,曾國藩強打起精神批閱文書,忽然眼前一亮,順勢看了過去,彭玉麟帶著一個年輕的女子走過來。笑盈盈地說:“滌丈,您看這個女子如何?”這以前,彭玉麟已經帶來過三個女子,曾國藩都不滿意,或嫌其粗俗、或嫌其丑陋。這陳春燕一進來,便給他一種說不出的好感,看其身材勻稱,步履端莊,那一副羞答答的樣子,既顯得安詳,又有幾分迷人。
曾國藩輕輕地命令道:“把頭抬起來。”陳春燕把頭慢慢地抬起,覺得對面的老頭眼光很銳利,又趕緊低下了頭。曾國藩見她雖算不上美麗,卻也五官端正,尤其眉眼之間那股平和之氣很令人滿意。曾國藩問道:“叫什么名字”回答道:“小女子名叫陳春燕。”嗓音清脆洪亮,曾國藩很是舒服。又問道:“今年多大了?”陳春燕說:“二十二歲”。曾國藩說:“聽你口音,像是湖北人。”“小女子家住湖北咸寧。”陳春燕大大方方,口齒清晰,完全不像以前那幾個,要么是嚇得手足失措,要么是扭扭捏捏,半天答不出一句話。曾國藩心里甚是歡喜。
曾國藩又問:“家里還有那些人?”
陳春燕答道:“有母親、哥哥、嫂子和一個小妹妹。”
曾國藩問:“父親呢?”
陳春燕悲傷地答道:“父親前幾年病故了。”
這些曾國藩都看在眼里,心想:“是個有孝心的女子。”
曾國藩又問:“你父親生前是做什么事?”
陳春燕說:“是個窮困的讀書人,以教書糊口。”
聽說是讀書人的女兒,曾國藩更是高興說:“那你認得字嗎?”
陳春燕說:“小女子也稍稍識得幾個字。”
曾國藩說:“雪琴,謝謝你了!”
彭玉麟歡喜的說:“滌丈您收下了!”彭玉麟也如釋重負說:“明天我帶大家來向滌丈討喜酒喝。”曾國藩叫住彭玉麟說:“慢著!慢著!百日國制未滿吧?”彭玉麟笑著說:“今天剛好百日,您老人家放心讓陳春燕侍候吧!”曾國藩伸出指頭算了一下,便將陳春燕留下了。
陳春燕跟曾國藩只生活了一年多便因病去世了,未留下子女。曾國藩特書寫了一副挽聯以示紀念。聯曰:“未免有情,對帳冷燈昏,一別竟傷春去了;似曾相識,悵梁空泥落,何時重見燕歸來。”陳春燕死后,曾國藩再也沒納過妾。
上一篇:曾國藩《冰鑒·二·辨其邪正,觀神察形》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曾國藩《冰鑒·二十一·內為精神,外為氣色》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