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羚羊掛角,無跡可求
中國古典美學用語。出自宋代嚴羽《滄浪詩話》。羚羊夜間以角掛枝而宿,故樹干無爬行痕跡,所以說“無跡可求”。嚴羽以這個典故喻詩,意為詩中之“意”當如羚羊掛角而宿一樣,毫無痕跡地溶化于“言”之中。
“言”與“意”是中國古典美學一對重要范疇。莊子講“得魚忘筌”、 “得意忘言”。仍然認為“言”與“意”有分別。司空圖倡導“韻外之致”、 “味外之旨”、“象外之象”,含有“意”溢出“言”、大于“言”之義。嚴羽則根本消融“言”與“意”的界限,強調(diào)“言”與“意”當如水中月、境中象地溶為一體, 了無痕跡。而這正是詩的最高審美境界。這就把莊子以來“言意之辨”推向“無跡可求”的絕對神境,使得詩的“神韻”、 “興趣”、 “妙悟”等內(nèi)在美學規(guī)范空前地突出。
“羚羊掛角,無跡可求”也是嚴羽以禪喻詩、以參禪比寫詩的自然結論。這可以看作禪宗“不立文字”、重在“頓悟”的精義的化用。
嚴羽這一主張是中國古典美學中個體與感性傾向的重要發(fā)展,對于抵消理學片面標舉理性功能的傾向具有積極批判意義,也有助于探索詩的特殊意味,但不免有神秘色彩。
上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美言
下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茅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