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神明章第一
【原文】
昔在至理[1],上下一德,以徵天休,忠之道也。天之所覆,地之所載,人之所覆,莫大乎忠。忠者,中也,至公無私。天無私,四時行;地無私,萬物生;人無私,大亨貞[2]。忠也者,一其心之謂矣。為國之本,何莫由忠。忠能固君臣,安社稷,感天地,動神明,而況于人乎?夫忠,興于身,著于家,成于國,其行一焉。是故一于其身,忠之始也;一于其家,忠之中也;一于其國,忠之終也。身一,則百祿至;家一,則六親各;國一,則萬人理。《書》云:“惟精惟一,允執厥中[3]。”
【注釋】
[1]至理:天理。 [2]大亨貞:稱心順利、吉祥如意。 [3]“惟精惟一”二句:要精研要專一,又要誠實保持著中道。精,精研。一,專一。
【譯文】
古時最好的治理之道,是全國上下同心同德,以報答神靈的降福,這就是一種忠道。上天所覆蓋的,大地所承載的,人類所能感知的、觸及的,沒有一樣比忠道更重要的了。所謂忠,就是中,意思是極公公正無私心。上天沒有私心,所以一年四季按規律地輪換;大地沒有私心,所以萬事萬物得以茁壯生長;人類沒有私心,一切都會大吉大利。所謂忠道,就是指一心一意。立國治國的根本,為什么要在于忠呢?忠道能使君臣關系牢固不破,能使國家長治久安,能感動天地、感化神明,更何況是人呢?一個人自身懂得忠道,能使家庭興旺發達,能使國家走向勝利,這都是一心一意、誠信可靠的自然結果。所以說,人們的言行必須專一,這是忠道的起點;對家庭忠誠不二,這是忠道的進一步發展;對國家忠誠不二,才是忠道的最高境界。一人自身懂得忠道可以任官得俸祿,各種福祿就會自然而來;只要全家忠誠相待,家庭就會親密和睦;只要全國人都懂得忠道,國家就會治理得十分繁榮富強。《尚書》上說:“要精研要專一,又要誠實保持著中道。”
【解析】
古人說得好:“人無忠信,不可立于世”、“不信不立,不誠不行”。擁有忠誠品質的人,不論在何時何地,都會受到人們的贊美;擁有志誠品質的人,其人格會得到升華。如果不慎丟失了它,那么就可能一文不值。因為,忠誠是立身之本。
典例闡幽
忠誠與失信的約會
漢朝年間,有一個叫陳實的人。陳實,字仲弓,曾官太丘長。陳實為人正直,為官清廉,深受百姓的愛戴和好評。后來,陳實返回了故里,無官一身輕,當地遠近的官員、鄉鄰村民們卻都愿意尊稱其為“陳太丘”。
有一天上午,陳太丘從街市返回的路上,恰好與曾一起供職的朋友意外碰面,畢竟兩人也是多年未曾謀面,兩人相擁一起,真道是友人相見,格外親熱。寒暄一陣后,陳太丘執意要請友人到自家去好好敘上一番,友人家在鄰鎮,再加上陳太丘的再三邀請,盛情難卻,兩人邊走邊聊,很快就來到了陳太丘的家門口。
一進家門,但見諾大的庭院,已被主人收拾得干干凈凈,各種物什,擺放得井然有序。陳太丘便去里屋叫來夫人孩子,熱情地給他們介紹了一番。孩子們鞠躬施禮后,便知趣地到庭院玩去了;夫人呢,與那友人客套幾句后,就忙著要準備酒菜。友人見陳太丘一家禮儀分明,熱情待客,打心底佩服陳太丘的為人處世。
這時,陳太丘先把友人領進了書房,欣賞了幾幅名人字畫,各自贊嘆和發表評論后,又雙雙坐在茶幾旁,開始品茗。品茗是一種學問,在不緊不慢的舉止間,有淡淡而悠然的茗香從杯際騰起,人們可以回憶往事,咀嚼人生,細細思量很多很多。茗香飄逸,話興正濃。就在談笑間,夫人進屋,告訴他們,飯菜已齊了。
兩位友人相擁而出,來到廳堂,只見八仙桌上已經擺好了足足有八個香噴噴的熱菜。于是主人取出了一罐陳年老酒,鋪上了兩個精致的酒盅,那酒香很快飄散,滿院飄香,撲鼻而來,兩人對視一笑,端杯而盡,酒逢知己,越飲越歡。酒過數巡之后,友人開口說話了:“不能接著再喝了,我差點忘了,明天我還得去郡府會一好友,還得早點回去準備行裝呢。”話音未落,陳太丘呵呵一笑:“這么如此之巧,明天我們剛好與你順路,也得去郡府去辦點事。”于是兩人相視而笑。
酒足飯飽之后,兩位友人約定,次日午時一塊上路,地點就在陳太丘家門前的大槐樹下。兩位友人為了表達各自的忠誠,他們還在槐樹前立了個高高的樹干。如此之后,兩人才揖手辭別。
次日,陳太丘提前來到了樹干前,等了一段時間,眼看著樹干底端的黑影漸漸東斜,午時已過。這時,陳太丘猜想著友人是別有他事而不能同行,或者是他已經提前出發了,于是就先上路了。
然而,就在陳太丘走完之后,他的朋友終于到了,左看右看,卻不見陳太丘的影子,當即就氣不打一處來,非要到他家去看個究竟問個明白。一到陳太丘的家門口,正看見他的長子正在家門口盡興地玩耍。于是他便指桑罵槐,又像是自言自語地說道:“真不是人哪!跟人約好一塊出門的,卻又不等人。”
當時,陳太丘的長子剛剛年滿7歲,名陳紀,字元方,是一個人見人愛、非常懂事的孩子。等他父親的友人數落完后,小陳紀說:“您與我父親約定在午時,午時不來,則表示不講信用;對孩子罵他的父親,則表示沒有禮貌。”
鏗鏘數語,擲地有聲。那刻,剛才還歇斯底里歡叫的知了已經戛然而止,死一般寂靜。那友人當即就羞愧萬分,恨不得找個地洞鉆了進去,并又想下車解釋。抬眼處,但見小陳紀頭也不回就進屋去了。
直言不諱,不怕失寵
范雎見昭王時,徑直闖進宮闈禁地“永巷”。見秦昭王從對面被人簇擁而來,他故意不趨不避。一個宦官見狀,快步趨前,怒斥道:“大王已到,為何還不回避!”范雎并不懼怕,反而反唇相譏到:“秦國何時有大王,獨有太后和穰侯!”說罷,繼續前行不顧。范雎這一句表面上頗似冒犯的話,恰恰擊中了昭王的要害,收到了出奇制勝的效果。昭王聽出弦外之音,非但不怒,反而將他引入內宮密室,屏退左右,待之以上賓之禮,單獨傾談。
但范雎看出秦昭王還心有疑慮,甚至對他們的談話有些心不在焉,于是一再避實就虛,“唯唯”連聲,避而不答。如此者三次,最后,秦昭王深施大禮,苦苦祈求道:“先生難道終不愿賜教嗎?”
范雎見昭王求教心切,態度誠懇,這才婉言作答。講了一番使秦國富強稱霸的大道理,并且說道:“臣為羈旅之臣,交疏于王,而所陳之詞皆匡君之事。處人骨肉之間,雖然愿效愚忠,卻未見大王之心,所以大王三問不敢作答。臣非畏死而不進言,即使今日言之于前,明日伏誅于后,也在所不辭。然而,大王信臣,用臣之言,可以有補于秦國,臣死不足以為患,亡不足以為憂,漆身為癲、披發為狂不足以為恥。臣獨怕天下人見臣盡忠身死,從此杜口不語,裹足不前,莫肯心向秦國。”這番慷慨悲壯之詞更進一層,先是披肝瀝膽,以情來感召昭王,接著說以利害,以殺賢誤國震懾昭王,給自己的人身、地位爭取了更大的安全系數。
經過充分的鋪墊,范雎最后才接觸到實質問題,點出了秦國的弊端隱患:“大王上畏太后之嚴,下惑奸臣之諂,居深宮之中,終身迷惑,難以明斷善惡。長此以往,大者宗廟傾覆,小者自身孤危,這是臣最恐懼的。”其實,上述之弊端雖確有之,但并非治理秦國的當務之急。范雎所以要大論此事,意在用“強干弱枝”來迎合昭王。與此同時,也借以推翻范雎將來立足秦廷的政敵,從而確立自己在秦廷的地位。只要地位確立了,其他一切都可以順理成章。謀略家們的良苦用心,由此可見一斑。
正因如此,才使范雎言必有中。讓秦昭王對他推心置腹,信任有加,并將他封為相國。
范雎是個聰明人,他知道在面對合適說話對象的同時也要把握講話的時機,不該說的時候堅決不說,如果他不懂得這個,而是在前兩次見面的時候就闡述自己的計劃,那么因為秦昭王沒有專心聽他講,他說的話很可能根本不會被昭王聽進去,說了也白說。在這里,范雎體現了他既不失人又不失言的明智,這是他成功的關鍵。
東方朔巧勸漢武帝
漢武帝非常喜歡道士,并讓這些人去尋找長生不老的神仙藥。
東方朔對方術之士特別反感,但又不便直接向皇帝進諫。于是,他就用另一種方式向漢武帝進言說:“陛下讓人找的都是地上產的藥,這些藥是不能使人長生不老的,只有天上的藥才能使人長生不老。”
漢武帝問:“誰能上天呢?你能上天取來藥嗎?若能取來,我重賞你。”
東方朔說:“我可以上天取藥。”
漢武帝知道東方朔是在說假話,就一再追問,并讓東方朔立即上天取藥。東方朔馬上告辭,走出殿堂大門后又很快返回來說:“我現在一人上天,好像是在跟您說假話,希望陛下能派一人與我同行,以證實我的真假。”漢武帝于是就派遣一名方士與東方朔同行。并約定三十天后返回。
東方朔出了朝廷大門后,每天都到各王侯家輪流飲酒,期限快到了,他還沒有上天的意思,隨行的方士不斷地催促他。東方朔說:“神仙鬼怪的事很難預言,不久就會有神仙來接我了。”
有一天,方士白天一直在睡覺,東方朔突然弄醒他,對他說:“我喊你好半天你都不答應,我剛從天上下來。”方士大吃一驚,把這一切詳細地報告給漢武帝。漢武帝認為東方朔竟敢當面欺騙他,遂下令把東方朔投入監獄。東方朔一邊哭一邊說:“我在頃刻之間幾乎要死兩次!”漢武帝很奇怪,就問東方朔,到底是怎么回事?
東方朔回答說:“玉皇大帝問我天底下的老百姓靠什么穿衣服?我說:‘靠蟲子。’玉皇大帝又問:‘蟲子像什么?’我回答說:‘蟲子嘴毛乎乎的像馬,顏色黃乎乎的像虎。’天神大怒,認為我說假話。便派使臣到人間探問,使臣回來報告天神:‘有這種蟲子,名字叫蠶。’于是,天神放了我,如今您如果認為我是在欺騙你,希望能派人上天查問。”
漢武帝聽后大為吃驚,說:“好,齊人狡詐,你原來是想讓我不再重用方術之士呀!”
東方朔對漢武帝的委婉進言,從此,漢武帝罷掉諸方士,不再重用他們。
公孫秧信守諾言增威信
商敬姓公孫,名秧,原是衛園的一個沒落貴族,所以大家管他叫衛鞅。他認為衛國弱小,不足以施展他的才能,就跑到魏國,在魏國當了一段時間的門客,但是一直沒受重用。商改正在郁郁不得志的時候,忽然聽到秦孝公招聘人才,他決心離開魏國列秦國去。
商鞅到了秦國,托人介紹。見到了孝公。商鞅把他的一套富國強兵的道理和辦法給孝公講了一遍,他說一個國家要富強起來,就必須重視農業生產,這樣,百姓有吃有穿,軍隊才有充足的糧草;要訓練好軍隊,做到兵強馬壯;還要賞罰分明,種地收成多的農民,英勇善戰的將士,都要鼓勵和獎賞,對那些不好好生產、打仗怕死的人,要加以懲罰。真能做到這些,國家沒有不富強的。”孝公聽得津津有味,連飯都忘了吃。兩個人議論國家大事,談了好幾天,十分投機。最后,孝公決定變法,改革舊制度,推行商鞅提出的新法令。
商鞅很快就把變法方案制訂出來了。孝公完全同意,商鞅怕新法令沒有威信,老百姓不相信,推行不開,就想了個辦法,他叫人在都城的南門豎了一根三丈來長的木頭,旁邊貼了張告示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賞他十兩金子。”不多會兒,木頭周圍就圍滿了人。大伙心里直犯嘀咕:這根木頭頂多百把斤,扛幾里地不是什么難事,怎么給這么多的金子呢?或許設了什么圈套吧?結果誰也不敢去扛。商鞅聽說沒人扛,又把獎賞提高到五十兩金子。這么一來,人們更疑惑了。都猜不出這新上任的左庶長葫蘆里到底賣的什么藥。這時候只見一個粗壯漢子分開人群上前去,說:“我來試試”。扛起木頭就走。許多看熱鬧的人,好奇地跟著一直跟到北門。只見新上任的左庶長正在那兒等著呢,他夸獎那個大漢說:“好,你能夠相信和執行我的命令、真是一個良民。”隨后就把準備好的五十兩金子獎給了他。這事很快就傳開了,大家都說:“左庶長說話算數,說到做到,他的命令可不是隨便說說的啊。”接著便開展實施新法令,新法令如下:
第一,加強社會治安。實行連坐法、把老百姓組織起來,五家編為“一伍”,十家編為“一什”,互相擔保,互相監觀。一家犯了罪,九家都要檢舉,否則十家一起判罪。檢舉壞人和殺敵一樣有賞,窩藏壞人和投降敵人一樣處罰。外出必須攜帶憑證。沒有證件各地不準留宿。
第二,獎勵發展生產。鼓勵百姓努力生產,糧食布帛貢獻多的,可以免除一家勞役;懶惰和棄農經商的,連同妻子、兒女一起充當官奴。一家有兩個兒子以上、成人以后就要分家,各自交稅,否則一人要交兩份稅。
第三,獎勵殺敵立功。宮爵大小以軍事上立功多少為標準。功勞大的封官爵就高,車輛、衣服、田地、住宅、奴婢的賞賜,也都以功勞大小而定;軍事上沒有功勞的,即便有錢也不能過奢華的生活,就是貴族也只能享受平民的待遇。
新的法令剛剛開始推行,就遇到很大阻力。那些貴族宗室不去打仗立功,就不能做官受爵,只能享受平民待退,失去了過去的許多特權;實行連坐法以后,他們也不能為所欲為了。因此,都瘋狂地攻擊新的法令,更不要說保守勢力的代表甘龍他們了。在他們的唆使下,就連太子也出來反對。商鞅把甘龍罷了官,可是,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不便處分,商鞅去找秦孝公,對他說:“新法令所以推行不開,主要是上頭有人反對。”孝公說:“不管誰反對,都依法懲辦!”商鞅把太子反對、故意犯法的事一說,孝公既生氣又為難,沒有言語。商鞅說:“太子當然不能治罪,但是新法令如果可以隨便違犯,今后就更不能推行了。”孝公問:“那怎么辦呢?”商鞅說“太子犯法,都是他的老師唆使的,應該懲治他們。”
孝公表示同意。這樣,太子的老師公子虔就被割了鼻子,公孫賈被刺了面,大伙看到孝公和商鞅這樣堅決,都不敢反對新法令了。
幾年以后,秦國變得強盛起來。
甘夫人借機進諫
三國時期,劉備雖然出身低賤,但卻心懷大志,一心想復興漢室,滅曹吞吳,進而統一天下。經過他的努力進取,終于在蜀漢之地建立了屬于自己的政權。
一開始,他還能克制自己貪圖享受的心理,但是越到后來他就越安于現狀,沒有了以前的斗志。諂媚之徒也都圍繞在他身邊。這一切都被他的妻子甘夫人看在眼里。
甘夫人是劉備駐守徐州時納的小妾。劉備對她十分寵愛,一方面因為她貌美異常,身姿優美,肌膚如玉;另一方面,甘夫人知書達理,通曉人情世故。劉備的原配糜夫人去世后,劉備就把甘夫人帶在身邊,舍不得和她分開。
劉備盤踞在巴蜀之后,把里里外外的事務交由丞相掌管,也不再考慮興復漢室基業的目標。那些小人見劉備喪失了往日的斗志,便想出各種花招討他歡心。
一次,一位地方官吏給劉備送來一個用玉雕琢而成的人像。人像有4尺高,質地精良,熠熠生輝,精雕細琢,栩栩如生。劉備一見欣喜不已,擁著甘夫人,指著玉人說:“你的肌膚可以和這個玉人相提并論啊!”
從此,他把玉人安放在自己的臥室里,一邊欣賞冰清玉潔的甘夫人,一邊把玩玉人,兩相對照,愛不釋手。
甘夫人見劉備玩物喪志,還為自己尋找冠冕堂皇的理由,心中甚是著急。如果長此以往,劉備就會沉溺于安逸之中,不思進取,最終英雄淪為平庸之輩。可自己是一個婦道人家,如果向他直言進諫,似有參與政務之嫌;如果摔碎玉人,恐怕劉備會怨恨自己,破壞夫妻關系。這天,她在房中看著玉人,心中一個激靈,想起了“子罕不以玉為寶”的故事。
等到晚上,劉備回來,甘夫人柔聲說:“你這樣喜歡玉,我來給你講個有關玉的故事吧!”
劉備也很有興致,于是催促道:“好啊!快講!”
“春秋時期,宋國的正卿子罕收到了別人送來的一塊寶玉,那玉渾然天成,和你的玉一樣,也是人的形狀。但是子罕斷然拒絕了,說:‘你送來的寶物委實罕見。你以玉為寶,而我以廉為寶。如果我接受了,你和我都丟失了各自心愛的東西,你還是拿回去吧!’那個人對子罕敬佩不已,逢人就說‘子罕不以玉為寶’,這個故事一直流傳到今天。”
劉備聽后若有所思。甘夫人接著說:“同樣是玉石,子罕不以為寶,而你卻愛不釋手,撫玩不止。玩物必喪志,居安要思危,現在還有兩大對手尚未消除,你任重而道遠啊!”
劉備慚愧不已,當著夫人的面就把那玉人摔碎了。他從此遠離那些奸佞之徒,開始勤于政務,勵精圖治。
詹姆斯一世和首席大法官
這是四百多年前的事情了。1608年的某一天,英國國王詹姆斯一世在宮中閑坐無聊,忽然想起,有一段時間沒有到皇家法院去親自審理幾件案子了。何不去一趟,審一樁小民案件,解解悶兒,也順便體察一下民情。
國王一行來到法院,遇到普通訴訟法院首席大法官柯克爵士。令國王頗感意外的是,他要審理案件的要求在柯克這兒碰上釘子了。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國家都在朕的統治之下,區區一樁案件,朕竟然無權御駕親審,這是什么道理?”國王滿臉不快,質問柯克大法官。
“陛下息怒,容臣稟告。陛下當然是國家的最高首腦,內政大事,外交方略,都由吾王總攬。但是,陛下要親審案件這事,卻是萬萬不可。”柯克顯得很恭順,但眼神中卻透出一份堅定不屈。
“哈哈,國王不能審案,這倒是一樁新鮮事。我的大法官閣下,你別給朕來這套抽象肯定、具體否定的花樣。朕知道,吾國法律以理性為依歸。你不讓朕審案,顯然是認為朕天生愚笨,不及你和你的同僚們有理性嘍。”國王語中帶刺兒。
柯克并不退讓,一板一眼地回答道:“不錯,上帝的確賦予陛下極其豐富的知識與無與倫比的天賦;但是,陛下對于英格蘭王國的法律并不精通。法官要處理的案件動輒涉及臣民的生命、繼承、動產或不動產,只有自然理性是不可能處理好的,更需要人工理性。法律是一門藝術,在一個人能夠獲得對它的認識之前,需要長期的學習和實踐。”
這次沖突是英國法律專業化歷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此后,英國的司法便成了職業法律家的壟斷領域。不只是英國,在當今的西方各國,從事法律職業都要以正規的大學法律教育為前提。
“不忠誠”的代價
有一位才華橫溢、擁有雙博士學位的高才人,他先在牛津大學修完了法學課程,又在哈佛大學修完了工商管理課程。而且,他文筆很好,在多家報紙上發表過文章,不定期到一些大學里講授寫作知識,他的口才也很出眾,他的演講富有激情,能夠把數千人的熱情點燃。
這樣的人才,在就業方面應該不會有什么問題的。
可是,他確實在為找工作的事而發愁。
原來,他的名聲不太好,幾乎沒有哪家企業愿意錄用他。而他的名聲之所以不太好,是因為缺乏對企業的忠誠。
1993年,他修完了全部博士課程,先是在一家IT公司擔任市場總監,工作沒有幾個月,他向公司的競爭對手出售商業機密。他拿到賣商業機錢財以后,就跳槽到一家制藥公司擔任策劃總監。工作兩三個月,他聽說另一家制藥公司待遇比這家更好,便以自己掌握有更多的新藥開發資料為誘餌,讓那家公司聘用了他做更高的位置。新東家看重的是新藥開發資料,而不是他這個不忠誠的雙料博士,資料到手后,新東家辭退了他,并將他列入永不聘用人員名單中。
好在當時他的名聲還沒有臭名遠播,找工作并不難,他很快進入了一家電器公司,新公司老板聘他做總裁。遺憾的是,這個雙料博士更加不珍惜工作機會,他再一次出賣了自己的老板,還把公司的一批骨干人員帶走。到那里去呢?自己當老板去了,開了一家電器公司。由于自己不善于經營,開了不到半年就關門倒閉了,他只好又去打工。
到頭來他才發現:最受打擊的還是自己。因為他被多家企業貼上了“不忠誠”的標簽,成了一個不受歡迎的人,還被多個行業的老板列入永不聘用的人,幾乎每家企業老板了解他情況以后都表示絕對不會聘用他。
態度決定一切
某公司要裁員了,王師傅和楊師傅,還有公司里其他一些員工被提前一個月通知離職。王師傅和楊師傅他們兩人都在公司工作了近十年。
眼看一個月后離開相伴近十年的公司,王師傅和楊師傅心里特別難受。他倆下班回家后,一整夜沒有睡著。王師傅一夜沒睡著的原因,主要是思考今后怎樣做好自己的工作,給同事留下好的印象。而楊師傅睡不著的原因,就是他想不明白自己辛辛苦苦為公司工作很長時間,現在被卻被裁員了,他心里越想越生氣。第二天楊師傅更是怨氣十足,逢人就大說:“我們在公司工作了這么多年,平時兢兢業業,沒有違反公司的規定,憑什么辭退我呢?”楊師傅還把怨氣帶到工作中來:“反正我在這兒只有一個月,干好干壞一個樣,不如干壞一點,讓公司付出代價。”結果,楊師傅的工作業績越來越差。所不同的是,王師傅不像楊師傅那樣破罐子破摔,上班越來越無組織無紀律,甚至故意浪費或損壞公司里的財物和設備,而是依然那么勤勤懇懇,對工作一絲不茍,每天堅守崗位。在最后的一個月里,工作成績不僅沒有下滑,反而還有所提高。
一個月很快就過去了,楊師傅如期的離職了,而王師傅卻被留下了。公司的動員大會上,總經理慷慨激昂地說,工廠不缺工人,但缺王師傅這樣忠誠負責的員工,公司效益不好,容不下那么多的員工,但像王師傅那樣的員工再多都能容得下。一個月后王師傅不但沒有離開公司,還升職當了車間主任。
上一篇:忠經全集《圣君章第二》原文賞析與注解
下一篇:忠經全集《守宰章第五》原文賞析與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