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君章第二
【原文】
惟君以圣德,監于萬邦。自下至上,各有尊也。故王者,上事于天,下事于地,中事于宗廟。以臨于人,則人化之,天下盡忠,以奉上也。是以兢兢戒慎[1],日增其明,祿賢官能,式敷大化[2],惠澤長久,萬民咸懷。故得皇猷丕丕[3],行于四方,揚于后代,以保社稷,以光祖考,盡圣君之忠也。《詩》云:“昭事上帝,聿懷多福[4]。”
【注釋】
[1]兢兢戒慎:小心謹慎。兢兢,小心謹慎的樣子,也作恐懼的樣子。 [2]式敷大化:將教化鋪開幕擴大。式,榜樣,標準。敷,鋪開,鋪展。大化,深廣的產道德教化。 [3]丕丕:極大的樣子。 [4]“昭事上帝”二句:明白怎樣侍奉上帝,招來幸福無限量。昭,明白。聿,語助詞。懷,來、招來。
【譯文】
只要君主帝王能夠用至圣至善的品行道德統治著全國,為各個屬國做出榜樣,那么自下層百姓到上層官僚,對君主帝王要各行其尊。因此,身為君王的人,應當對上侍奉天地眾神,對下敬奉神靈,同時也要祭奉自己的祖宗先輩。君主帝王能夠用至圣至善的品行道德為平民百姓做出榜樣,百姓就會效法他,普天之下都會盡忠侍奉君主帝王。所以,君王應當小心謹慎從事,使其英明之才更加賢明。只要君主給賢良之士以俸祿,起用那些有才能的人當官,施行仁政教化,長期廣布恩惠德澤,他的臣民以及百姓就一定會感念他。因此君主最大的計劃謀略,在于如何使仁政行于四方,并建立起輝煌的功業,宣揚于后代,以保國家基業長久不衰,同時也能使他光宗耀祖。以上就是圣賢君主的忠道呀!《詩經》上說:“明白怎樣侍奉上帝,招來幸福無限量。”
【解析】
有句諺語說得好:“好人的榜樣是看得見的哲理。”榜樣好比大海中用來照明的燈塔,為夜航人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不至于迷失在茫茫大海中。忠誠文化需要領導者樹立榜樣。領導者樹立榜樣,能夠給人們以啟發,振奮精神,增添力量和信心。領導者的一項最重要的行動就是樹立榜樣,策略是樹立一個你期望其他人學習的好榜樣。榜樣非常重要,因為人們更多地通過他們的眼睛來獲取信息,他們看到你做的比聽到你說的效果要大得多。
典例闡幽
漢昭帝自幼聰穎善辯忠奸
漢武帝去世的時候,他所立的太子即后來的漢昭帝,年齡才8歲。漢武帝并不放心,就把他托付給霍光、金日、上官桀、桑弘羊四位大臣,讓四人輔佐昭帝。四人之中,霍光是大司馬、大將軍,掌握著朝廷軍政大權,地位最高。
霍光為人正直,又忠心耿耿輔佐漢昭帝,把國家大事處理得有條有理,因此,威望日益增高。但是霍光為人耿直,做事不講情面,得罪了不少人,其中就有上官桀、桑弘羊、蓋長公主等人。
當時燕王劉旦(漢昭帝的哥哥)因為自己沒有做成皇帝,一心想廢掉昭帝,但又畏懼霍光,于是他便和上官桀勾結起來,想設計除掉霍光。
于是,在漢昭帝14歲那年,上官桀趁朝廷讓霍光休假的機會,偽造了一封劉旦的親筆書信,又派人冒充劉旦的使者,把這封信送給了漢昭帝。
漢昭帝打開信一看,只見上面寫道:“霍光外出檢閱御林軍時,擅自使用皇上專用的儀仗。而且他經常不守法度,不經皇上批準,擅自向大將軍府增調武官,這都有據可查。他簡直是獨斷專行,根本不把皇上放在眼里!我擔心他有陰謀,對皇上不利,因此我愿意辭去王位,到宮里保護皇上,以提防奸臣作亂。”
送完信后,上官桀等人做好一切準備,只等漢昭帝發布命令,就把霍光捉拿起來,誰知漢昭帝看完信后毫無動靜。
第二天,霍光前去上朝,聽說了這件事,就坐在偏殿中等候發落。
漢昭帝在朝堂上沒有看見霍光,便問道:“大將軍在哪里?”
上官桀回答道:“大將軍因為被燕王告發,所以不敢進來。”
于是,漢昭帝派人請霍光上殿。霍光來到殿前,摘掉帽子,磕頭請罪。
漢昭帝說:“大將軍只管戴上帽子。我知道那封信是假的,你沒有罪。”
霍光既高興又迷惑不解,問:“皇上是怎么知道的啊?”
漢昭帝說:“大將軍檢閱御林軍只是最近幾天的事情,增調武官校尉到現在也不過十天,燕王遠在北方,他怎么知道得如此之快啊?如果將軍要作亂,也不必依靠校尉。”
上官桀等人和文武百官聽了都大吃一驚。
漢昭帝又說:“這件事只需問問送信人就可以弄明白!不過,我想他肯定早已逃跑了。”
左右下屬連忙命人去找送信人,送信人果然逃跑了。
一計不成,上官桀等人又生一計,他們經常在漢昭帝面前說霍光的壞話。最后,漢昭帝大怒,對他們說:
“大將軍是忠臣,先帝囑托他輔佐我,以后誰敢再誣蔑大將軍,我就治誰的罪!”
上官桀等人看到這個方法也不行,就密謀讓蓋長公主出面請霍光喝酒,然后借機殺掉他,廢掉漢昭帝,立燕王劉旦為帝。但他們的陰謀還沒來得及施行,就被漢昭帝和霍光發覺,全部被殺。
霍光如果碰上一個昏庸的皇上,恐怕早已被斬首了。而昭帝從信中的時間準確地推算出燕王不可能知道近期發生的事,而且又令人去追查送信之人,他這樣做的目的只是想給誣陷霍光的人一個威嚇,上官桀果然嚇得半死。
更為可悲的是,上官桀等人仍不死心,意圖謀反,最終落得身首異處的下場。
汲黯進諫漢武帝
漢武帝常常不拘小節,有時連最基本的禮儀都不管不顧。但他惟獨對主爵都尉汲黯畢恭畢敬,不敢有絲毫的怠慢,如果沒有穿戴整齊,是絕不會接見他的。有時,汲黯有要事啟奏,由于來得太突然,皇上還沒有梳洗完畢,無奈之中,漢武帝寧肯隱坐帳中也絕不隨隨便便出來相見。
皇上之所以如此尊重他,是因為汲黯不畏高權尊位,不顧自己的得失,敢于直言進諫。并且汲黯向來很自重,從來沒有做過瞞上欺下、有貶自己人格的事。
原來,漢武帝一世英名,常常招納各個方面的人才,可謂求賢若渴。但他生性脾氣暴躁,如果有人偶爾犯個小錯,或者他自己覺得不合心意,即便是那些素來寵信的大臣,他也不講任何情面,一律問斬。對此,汲黯早就覺得皇上做得過火了,只是苦于沒有機會說出來。
一天,武帝正打算退朝,汲黯上前一步說:“臣還有話要說!”皇上只好耐著性子聽他說,汲黯借機一吐為快。
“陛下求賢可謂不厭其煩,可是您毀才可謂不計其數,那些未盡其用的賢才實在是可惜。人才畢竟有限,這樣長此以往,臣恐怕會有人才窮盡的那一天。臣懇請陛下以后要三思而后行,擁有賢能之士才有助于治國啊!”汲黯一番話語重心長,但可能他確實惋惜那些死去的人才,因此語氣并不冷靜,并且面帶怒容。在場的大臣都為他捏著一把汗,心想,如果漢武帝覺得下不了臺階,說不定一怒之下會把自己素來尊重的汲黯也給殺了。
只見漢武帝強忍著心中的怒火,反而笑著說:“我堂堂大漢朝人才濟濟,還怕沒有人才嗎?只怕是沒人能識別人才!我要的人才就要能為我所用,如果他們不能發揮作用,或者派不上用場,那就形同廢器。要我白白養活著,還不如殺了,留著又有何用?”
汲黯覺得皇上這套理論簡直不可理喻,心中不服,于是梗著脖子繼續說:“雖然我不能說服陛下,但還是以為陛下說得不對。臣懇請陛下從今以后能愛惜人才,不要濫殺無辜!不要以為臣不懂道理,胡攪蠻纏!”
漢武帝很是惱怒汲黯咬住不放,和自己針鋒相對,不過他也認為汲黯說得很有道理,于是竭力忍住心頭旺盛的怒火,避開這個話題,冷笑一聲說:“要說汲黯喜好揭短,我看倒也不是,不過他說自己糊涂,倒還真是這樣。”
皇上“王顧左右而言他”,居然沒有龍顏大怒,也沒有給汲黯任何懲罰。
樊姬進賢
春秋時期,在中原大地上,各路諸侯群雄逐鹿,紛紛爭霸。其中楚國莊王的夫人樊姬,是一位深明大義、賢良聰穎的女子,對楚國最終稱霸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
在楚國稱霸以前,楚莊王十分喜歡打獵。樊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深知作為一國之君,常常喜歡打獵,就會因玩物喪志而荒于國事。于是樊姬就多次去勸阻他,而楚莊王始終不聽。沒有辦法,樊姬就斷絕肉食了。她的意志和行動終于感化了楚莊王,使他覺悟過來,并改過自新。
楚莊王從此不再惦記著打獵這類的事情,而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在國家政事上,而且處理國事也變得越來越勤奮和謹慎。
那時候,作為一個君王擁有許多嬪妃也是平常之事,楚莊王當然也不例外。這件事在眼光深遠的樊姬看來,卻不是一樁小事,因為她明白,一個君王若是沉迷于女色之中,那是十分危險的事情,甚至很容易因此而導致亡國。
為了避免楚莊王誤入歧途,樊姬就親自負責從各地尋訪美女。當然,能被樊姬所選中的美女,都是品行容貌俱佳的女子,而不是那種只重外表不重品德修養之人。樊姬的這番舉動,不僅從根本上杜絕了楚國國君身邊的隱患,同時也深深感動了楚莊王,使他對夫人樊姬更加尊敬。
后來,樊姬得知楚莊王十分寵信一個叫虞邱子的大臣,而且經常廢寢忘食地聽他講話,心中感到是又喜又憂。于是,她就在一次下朝后,特意走出來恭迎楚莊王,并問:“是什么重要的事情,竟然讓您經常這樣廢寢忘食?”楚莊王高興地說:“和賢能的忠臣說話,真是不知道什么是饑餓和疲倦。”樊姬接著又問:“您說的賢能忠臣是哪一位呢?”楚莊王不假思索地說:“當然是虞邱子了。”
聽了楚莊王的回答,樊姬心中一驚,卻又立馬鎮靜下來,并且禁不住捂住嘴巴,開始大笑起來。楚莊王見狀,就不解地問:“夫人為什么如此大笑?”樊姬就非常認真地說:“如果說虞邱子是聰明之人倒還勉強,然而他未必算是一個忠臣。”楚莊王聽后感到十分疑惑,就追問道:“為什么這樣說呢?”
樊姬看著滿臉疑惑的楚莊王,溫和地娓娓道來:“我服侍君王,算起來也有十一年了。我曾經訪求品貌俱佳的女子,獻給君王。現在比我好的有兩個人,和我同等的也有七個人。我為什么不千方百計想辦法,排除她們,一個人獨自霸占您的寵愛呢?”
樊姬稍微停頓了一下,一邊觀察著楚莊王的神情,一邊又接著說:“因為我知道,您是一國之君,身邊需要有更多的賢德女子來照顧您的生活,我不能只考慮個人的得失,而耽誤了選用賢德之人輔助您和國家。”
見楚莊王聽得心悅誠服,樊姬就進一步說道:“現在虞邱子做楚國里的丞令尹,也有十多年了。除了他自己的子弟宗族親戚以外,他從來沒有保舉過好人進來,也沒有聽說他罷免哪個不賢之人,難道賢能的忠臣就是這樣的嗎?擋住了真正賢德之人為國盡忠的道路就等于蒙蔽君王。知道別人賢德也不舉薦,就是不忠;不知道別人的賢德,就是沒有智慧。我剛才所笑的,難道不對嗎?”
聽了樊姬的一番話,楚莊王覺得十分有道理,仔細思量,確實如此。第二天上朝,他就將樊姬所說的話告訴了虞邱子。
虞邱子聽完楚莊王的話,嚇得趕緊離開坐席,站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心中也感到萬分的慚愧。于是,他下朝以后,回去躲在家里再也不敢出來,直到派人把一個賢能的忠臣——孫叔敖迎請過來,并親自舉薦給楚莊王。
楚莊王經過考察后,重用了孫叔敖,讓他幫助治理楚國。三年之后,孫叔敖果然以其賢能輔佐楚莊王在諸侯國中得以稱霸。
包拯為官清廉
開封府是皇親國戚、豪門權貴集中的地方。以前,不管哪個當這差使,免不了跟權貴通關節,接受賄賂。包拯上任以后,決心把這種腐敗的風氣整頓一下。
按照宋朝的規矩,誰要到衙門告狀,先得托人寫狀子,還得通過衙門小吏傳遞給知府。一些訟師惡棍,就趁機敲詐勒索。包拯破了這條規矩,老百姓要訴冤告狀,可以到府衙門前擊鼓。鼓聲一響,府衙門就大開正門,讓百姓直接上堂控告。這樣一來,衙門的小吏要想做手腳也不敢了。
有一年,開封發大水,那里一條惠民河河道阻塞,水排泄不出去。包拯一調查,河道阻塞的原因是有些宦官、權貴侵占了河道,在河道上修筑花園、亭臺。包拯立刻下命令,要這些園主把河道上的建筑全部拆掉。有個權貴不肯拆除。開封府派人去催促,那人還強詞奪理,拿出一張地契,硬說那塊地是他的產業。包拯詳細一檢查,發現地契是那個權貴自己偽造的。包拯十分生氣,勒令那人拆掉花園,還寫了一份奏章向宋仁宗揭發。那人一看事情鬧大,要是仁宗真的追究起來,也沒有他的好處,只好乖乖地把花園拆了。
一些權貴聽到包拯執法嚴明,都嚇得不敢為非作歹。有個權貴想通關節,打算送點什么禮物給包拯,旁人提醒他,別白操心了,包拯的廉潔奉公是出了名的。他原來在端州做過官。端州出產的硯臺,是當地的特產。皇宮規定,端州官員每年要進貢一批端硯到內廷去。在端州做官的人往往借進貢的機會,向百姓大肆搜刮,私下貪污一批,去討好那些權貴大臣。搜刮去的端硯比進貢的要多出幾十倍。后來,包拯到了端州,向民間征收端硯,除了進貢朝廷的以外,連一塊都不增加。直到他離開端州,從沒有私自要過一塊端硯。
那些權貴知道沒有空子好鉆,也就只好罷休。后來開封府的男女老少,沒有人不知道包拯是個大清官。民間流傳著兩句歌謠:“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
包拯對親戚朋友也十分嚴格。有的親戚想利用他做靠山,他一點也不照顧。日子一久,親戚朋友知道他的脾氣,也不敢再為私人的事情去找他了。
宋仁宗很器重包拯,提升他為樞密副使。他做了大官,家里的生活照樣十分樸素,跟普通百姓一樣。過了五年,他得重病死了,留下了一份遺囑說:后代子孫做了官,如果犯了貪污罪,不許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許葬在咱包家的墳地上。
誠信待人的汪倫
唐朝的汪倫性格爽朗,飽讀詩書,特別喜歡結交意氣相投的朋友。他對李白仰慕已久,一直希望跟他切磋詩文,學習寫詩填詞的本事。
一日,他得知李白將要路過安徽,便費盡心思,想要挽留李白。但他知道李白向來狂放不羈,一般的邀請他肯定不屑于赴約。他絞盡腦汁思索了半天,想起人們曾說過李白的四個愛好:“一愛桃花二愛酒,三愛作詩四愛走。”如果自己投其所好,說不定可以讓他停下腳步。不一會兒,他就想出了一個好主意。
很快李白收到了汪倫寫來的一封信,信中熱情洋溢地邀請李白在涇川駐留幾日。信中寫道:“敬聞你喜歡桃花和美酒,我們涇川風景優美,十里桃花,遠近聞名。美酒飄香,萬家酒店一定讓你流連忘返。欣聞你將經過此地,誠請你不辭辛勞,前來游賞,你將不枉此行。”
李白看到信后,非常高興。十里桃花將是怎樣一副迷人的景致呢?若可以臥醉于一萬家酒店,那豈不是人間天堂?這個誘惑實在是太大了。李白當即改變既定的行程,到了涇川就徑直尋汪倫去了,只是疑惑一路上并沒有見到信中描述的景象。
一見面,汪倫深深地作揖,向李白道歉說:“請原諒我對你的欺騙。信中所說的十里桃花,并不是真有桃花,而是距離此處十里遠的地方有一個深潭,叫做桃花潭;所謂的萬家酒店,也不是真有一萬家酒店,只是店主姓萬,俗稱萬家酒店。”
李白大失所望,不禁問道:“那你為何邀請我到這個地方來呢?”
汪倫誠懇地說:“久聞大名如雷貫耳,我早就想一睹你這位豪俠之士的風采,想和你交朋友。想來想去,只有投其所好,編出這段話引誘你。”
李白聽后爽朗地大笑起來,為汪倫的一片誠心感動不已,心中郁積的不快和失望很快就一掃而空了。再看看面前的汪倫,風流倜儻,透出一絲儒雅之氣,也非庸俗之輩,更備感欣慰。
兩個人一起談詩論劍,飲酒對歌,汪倫對李白照顧得無微不至。不知不覺半個月過去了,分別的時候到了,汪倫送給李白十匹錦緞和大量物品,依依不舍地為李白送行。李白對他的熱情款待心懷感激,寫了一首詩來答謝他,這就是流傳千古的《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海瑞以儉治家
海瑞,字汝賢、國開,自號剛峰。海南瓊山人。嘉靖二十八年以《治黎策》中舉人,嘉靖三十二年到福建延平府任南平縣儒學教諭。嘉靖四十五年世宗皇帝迷信道教,講究長生之術,不理朝綱,以死上疏,條奏《直言天下第一事疏》,觸怒皇帝,被罷官入獄。世宗皇帝死,穆宗即位,恢復海瑞原職,改任兵部武庫司主事。隆慶三年升金部御史巡按應天。此期間,他黜貪墨、搏豪強、整治宿弊,使權豪勢宦斂手屏息,同時也觸怒權貴,遭到打擊。隆慶四年因抑制豪強,被劾離職,返回原籍。萬歷十二年朝廷又召回起用,任通政司左通政,萬歷十三年任南京右僉都御史,未到任就改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后升南京都御史。萬歷十五年因病卒于任上。
海瑞不僅秉公執法,而且為政清廉,就是在生活上也十分儉樸的。海瑞原籍廣東瓊山人,他調淳安任縣令時他的母親也隨同他到了淳安。盡管兒子當了縣太爺,老太太卻仍然節儉如一,潔身自好,不忘勞動人民的根本。在海瑞的提議主持下,老太太也和家人一起挖地種蔬菜,以供全家日常食用。平日海瑞穿的是布袍,吃的是粗糧;全家老少也同他一樣過的是一般平民的清淡生活,當地的百姓都稱他是“布袍淡飯”的父母官。
海瑞持家儉樸,執政就更是清廉。有一次他的頂頭上胡宗憲的兒子,經過淳安,仗勢橫行,搜刮民財,對驛站的官吏還大耍淫威。海瑞得知是胡宗憲的兒子,故意佯裝不知,并命令部屬把他攔截,經過搜查他的行囊,發現箱籠里有幾千兩銀子。海瑞當即下令:全部將其沒收充入國庫。同時他又巧妙地將情況寫成報告派人飛報胡宗憲。報告大意是:“胡公以往巡察部屬時,總是一再吩咐各地要廉潔,所以我們都是照你的指示執行的。現在攔截的這個家伙竟敢冒充是您的公子,我們只好把他搜刮到的錢財全部沒收,充入國庫了。”胡宗憲看了這份報告,真像吃了一顆又粗又塞喉的苦果,哭笑不得。
率先垂范的李嘉誠
李嘉誠的成功之處,就在于不論何時何地都以身作則,給員工樹立一個很好的榜樣。他常常告訴自己的員工:“自己沒有做好,怎么可能要求別人做到呢?”在公司里,李嘉誠雖然貴為公司的最高管理者,但也跟普通員工一樣遵守公司的各項規定,從來不敢違反公司的各項規定。為了節省時間,提高開會效率,李嘉誠要求高級主管開會時一定要注意時間,每次會議不能超過45分鐘,如果超過45分鐘就要終止會議,沒有說完的事情就要自己找時間處理。很多人一開始都無法適應,會議的時間常常超過限制。
有一次,李嘉誠和公司的幾名董事開會,大家都忘記了節省時間的要求,一眨眼就過了一個小時。李嘉誠發現后,馬上決定散會,但幾名董事就提醒李嘉誠事情非常緊急,希望破例一次。只見李嘉誠語重心長地告訴這些董事:“大家都是公司的高層人員,公司上下數千雙眼睛都盯著我們看,我們要給員工做出一個好的榜樣。”李嘉誠不僅在開會時遵守公司的節省時間規定,而且他非常勤奮工作。
李嘉誠總是第一個到公司上班的人,也是最后一個離開公司下班的人。當所有人下班離開公司時,他還要重新檢查一下公司的各個地方,以防員工因疏忽而忘記了關緊門窗。李嘉誠的敬業精神讓員工非常感佩,很多年輕員工都說,“李先生是一個年過半百的老人,還如此勤奮,我們年輕人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奮進呢?”
如果在李嘉誠公司打聽一下,“在高級主管中,哪個經理的工資是最低的?”10個人至少有8個人會告訴你,李嘉誠的工資是比較低的。他每個月只從公司領取幾千元港幣的工資,從不多拿一分。每次當有人問起李嘉誠為什么拿比較少的薪水時,他總是擺擺手說:“沒有什么大不了的,公司的員工有錢賺才是最重要的。”
以身作則最具說服力
“身為一名主管,要比員工付出加倍的努力和心血,以身示范,激勵士氣。”前日本經聯會會長土光敏夫先生如是說。
土光敏夫是一位地位崇高、受人尊敬的企業家。他在1965年曾出任東芝電器社長。當時的東芝人才濟濟,但由于組織太龐大,層次過多,管理不善,員工松散,導致公司業績滑落。
土光敏夫接掌之后,立刻提出了“一般員工要比以前多用三倍的腦,董事則要十倍,我本人則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口號,來重建東芝。
他的口頭禪是“以身作則最具說服力”。他每天提前半小時上班,并空出上午七點半至八點半的一小時,歡迎員工與他一起動腦,共同來商討公司出現的問題。
土光敏夫為了杜絕浪費,還借著一次參觀的油輪機會,給東芝的董事上了一課。
一次,東芝的一名董事想參觀一艘名叫“出光丸”的巨型油輪。由于土光敏夫已看過好幾次了,所以事先說好由他帶路。
有一天休息日,他們約好在“櫻木町”車站的門口會合。土光敏夫準時到達,董事乘公司的車隨后才趕到。董事說:“社長先生,抱歉讓您久等了。我看我們就搭您的車前往參觀吧!”董事以為土光敏夫也是乘公司的專車過來的。
土光敏夫面無表情地說:“我并沒乘公司的轎車,我們去搭電車吧!”董事當場愣住了,羞愧得無地自容。原來土光敏夫為了杜絕浪費,節約公司成本,于是就以身示范搭乘電車,給那位董事生動地上了一課。
這件事過后立刻傳遍了整個公司,上上下下立刻小心警惕,不敢再隨意浪費公司的物品。由于土光敏夫以身作則點點滴滴的努力,東芝的經營情況乃逐漸好轉。土光敏夫說:“要督促政府達成革新,再也沒有比國民一齊監督更有效的方法了。”
新力的創始人盛田昭夫是世界知名的大企業家,他能從帶領幾十人的小公司發展成為當今世界五百強企業,就得益于他對年輕人才的重視,經常提拔一些年輕有為的人擔當重要的職位。
有一次,盛田昭夫到新力的子公司視察工作,順便聽取財務部門主管的工作匯報。在寬敞的辦公室里,盛田昭夫仔細地傾聽每個人的工作匯報,并頻頻地點頭表示認同,也顯示他對這家公司的業績表現很滿意。
正當大家沉浸在一片歡聲笑語時,坐在圓桌后面的一個年輕人突然站起來說:“董事長先生,我認為你可能太過于樂觀了,公司的財務狀況并沒有您所期望的那樣好。為了達到預定的目標,我們公司付出了比其他公司更高的成本。”這句話無疑對盛田昭夫潑了一盆冷水,剛剛好轉的心情一下子頓時全無,整個辦公室的氣氛頓時緊張起來。盛田昭夫轉身問這個年輕人:“這樣說你心中已有解決辦法了,我倒很有興趣聽一下你的看法。”這個年輕人沒有絲毫的畏首畏尾,把自己的想法詳細說出來,并提出了自己的方案。
盛田昭夫頓時被年輕人提出的新方案所吸引,更對年輕人的勇氣嘖嘖稱贊:“年輕人就應該這樣,大膽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堅持自己的主張。”盛田昭夫當時就決定撤銷這家公司的財務主管,任命這個年輕人擔任此職務。很多人勸盛田昭夫是不是要重新再考慮一下,因為這個年輕人剛到公司沒有多久,缺乏經驗。他立即拒絕了他們的請求,“讓時間來檢驗一下他是否是一個合格的財務主管吧。”
這個年輕人果然不負眾望,三年后因為工作業績突出,被提拔到新力總公司擔任財務主管,成為新力歷史上最年輕的財務主管之一。
知人善任是管理人才的一種途徑。善于發現年輕有為的人,敢于讓他們擔當重任,只要運用得當就會收到期待的效果。公司的領導者更需要膽量和氣魄,因為很多人會為之感到不公平,會產生抵觸的情緒,還有會受到來自各方的阻力。妥協退縮,還是堅持到底,任何一個成功的領導者都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后者,執著地做下去。
上一篇:忠經全集《冢臣章第三》原文賞析與注解
下一篇:忠經全集《天地神明章第一》原文賞析與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