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成第五
武成第五
【原文】
武王伐殷。往伐歸獸,識其政事,作《武成》。惟一月壬辰,旁死魄[113]。越翼日癸已[114],王朝步自周[115],于征伐商[116]。厥四月哉生明[117],王來自商,至于豐[118]。乃偃武修文[119],歸馬于華山之陽[120],放牛于桃林之野[121],示天下弗服[122]。丁未,祀于周廟,邦甸侯衛駿奔走[123],執豆籩[124]。越三日庚戌,柴望[125],大告武成。既生魄[126],庶邦冢君暨百工,受命于周。
【注釋】
[113]旁死魄:旁,廣大。魄,也作霸,月光。旁死魄,月亮大部分無光。
[114]越:及,到。翼:明。
[115]周:指鎬京。
[116]于:往。
[117]哉生明:哉,始。哉生明,月亮開始發光。
[118]豐:文王時的都城。
[119]偃武修文:偃,停止。修,修治。言停止武備,修治文事。
[120]華山:舊說是西岳華山。閻若璩以為是商州洛南縣東之陽華山,與桃林之野南北相望,壤地相接。陽:山的南面。
[121]桃林:地名。閻若璩以為,即今河南靈寶縣西至潼關廣圍三百里地。
[122]服:使用。
[123]甸、侯、衛:甸服侯服衛服。這里指甸服、侯服、衛服的諸侯。
[124]豆、籩(biān):古代的兩種祭器。
[125]柴望:柴,燒柴祭天。望,望祭山川之稱。
[126]既生魄:魄,一作霸。已經生出月光。
【譯文】
武王戰勝商紂取得正統地位以后,又多次往來征伐,天下漸次平靜,于是放馬南山,偃武修文。史官為記述這件事,作《武成》。一月壬辰日,月亮大部分無光。到明天癸巳日,武王早晨從周京出發,前往征伐殷國。四月間,月亮開始放出光輝,武王從商國歸來,到了豐邑。于是停止武備,施行文教,把戰馬放歸華山的南面,把牛放回桃林的曠野,向天下表示不再使用它們。四月丁未日,武王在周廟舉行祭祀,建國于甸服、侯服、衛服的諸侯都忙于奔走,陳設木豆、竹籩等祭器。到第三天庚戌日,舉行柴祭來祭天,舉行望祭來祭山川,大力宣告伐商武功的成就。月亮已經生出光輝的時候,眾國諸侯和百官都到周京來接受王命。
【原文】
王若曰:“嗚呼!群后。惟先王建邦啟土,公劉克篤前烈[127]。至于大王,肇基王跡[128],王季其勤王家[129]。我文考文王,克成厥勛,誕膺天命[130],以撫方夏[131]。大邦畏其力,小邦懷其德。惟九年,大統未集[132],予小子其承厥志。厎商之罪[133],告于皇天后土、所過名山大川,曰:‘惟有道曾孫周王發[134],將有大正于商[135]。今商王受無道,暴殄天物[136],害虐烝民[137]。為天下逋逃主,萃淵藪[138]。予小子既獲仁人,敢祗承上帝,以遏亂略。華夏蠻貊罔不率俾[139]。恭天成命[140],肆予東征,綏厥士女。惟其士女筐厥玄黃[141],昭我周王[142]。天休震動,用附我大邑周!惟爾有神,尚克相予以濟兆民,無作神羞!’
【注釋】
[127]篤:管理。
[128]大王:古公亶父,王季的父親,文王的祖父。肇基:開始。肇基王跡,指大王遷居周原,深得民心。
[129]王季:文王的父親。
[130]膺:受。
[131]方夏:四方部落。
[132]集:成。
[133]厔:致,傳達。
[134]有道:代紂是為民除害,故自稱有道。曾孫:祭祀時諸侯自稱曾孫。
[135]正:同政。大政,大事,指軍事。
[136]天物:各種天然物資。
[137]烝民:眾民。
[138]萃淵藪(sǒu):萃,聚集。淵藪,魚和獸聚居的地方。深水叫淵。藪,無水的澤。
[139]華夏:指中原地區各國。蠻:古代泛指南方少數民族。貊(mò),古代泛指北方少數民族。俾:從。
[140]恭:奉行。
[141]篚:竹筐,這里用作動詞。玄黃:玄、黃二色的絲綢。
[142]昭:出現。
【譯文】
武王這樣說:“啊!眾位君侯。我的先王建立國家,開辟疆土,公劉能修前人的功業。到了太王,開始經營王事。王季勤勞王家。我文考文王能夠成就其功勛,大受天命,安撫四方部落。大國畏懼他的威力,小國懷念他的恩德,諸侯歸附九年而卒,大業沒有完成。我小子將繼承他的意愿。我把商紂的罪惡,曾經向皇天后土以及所經過的名山大川稟告說:‘有道的曾孫周王姬發,對商國將有大事。現在商王紂殘暴無道,棄絕天下百物,虐待眾民。他是天下逃亡罪人的主人和他們聚集的淵藪。小子我得到了仁人志士以后,冒昧地敬承上帝的意旨,以制止亂謀。華夏各族和蠻貊的人民,無不遵從,我奉了上天的命令,所以我向東征討,安定那里的士女。那里的士女,用竹筐裝著他們的黑色黃色的絲綢,求見我周王。他們被上天的賜福震動了,因而歸附了我大國周啊!你等神明能夠幫助我,來救助億萬老百姓,不要發生令神明羞惡的事!’
【原文】
“既戊午,師逾孟津。癸亥,陳于商郊,俟天休命。甲子昧爽[143],受率其旅若林[144],會于牧野。罔有敵于我師,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145],血流漂杵。一戎衣[146],天下大定。乃反商政,政由舊。釋箕子囚[147],封比干墓[148],式商容閭[149]。散鹿臺之財,發鉅橋之粟,大賚于四海[150],而萬姓悅服。”列爵惟五[151],分土惟三[152]。建官惟賢,位事惟能[153]。重民五教[154],惟食喪祭。惇信明義,崇德報功。垂拱而天下治[155]。
【注釋】
[143]昧爽:天將明未明的時候。
[144]旅:軍隊。
[145]北:敗走。
[146]戎:兵,引伸為征代。衣:通殷,指殷商。戎衣,討代殷商。
[147]箕子:紂王的叔父,曾進諫不聽,便披發佯狂,降為奴隸。
[148]比干:紂王的叔父。力諫紂王,紂王說我聽說圣人的心有七個孔,便剖開他的心而死。
[149]式:致敬。商容:商之賢人。
[150]賚:賞賜。
[151]五:指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152]分土惟三:《孔傳》:“列地封國,公侯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為三品。”
[153]位事:安置官吏。
[154]五教:指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種常教。
[155]垂拱:垂衣拱手。指沿襲前代的成法治理天下。
【譯文】
“到了戊午日,軍隊渡過孟津。癸亥日,在商郊布好軍陣,等待上天的命令。甲子日清早,商紂率領他如林的軍隊,來到牧野會戰。他的軍隊對我軍沒有抵抗,前面的士卒反戈向后面攻擊,因而大敗,血流之多簡直可以漂起木杵。一舉討伐殷商,而天下大安了。我于是反掉商王的惡政,政策由舊。解除箕子的囚禁,修治比干的墳墓,致敬于商容的里門。散發鹿臺的財貨,發放鉅橋的粟,向四海施行大賞,天下萬民都心悅誠服。”武王設立爵位為五等,區分封地為三等。建立官長依據賢良,安置眾吏依據才能。注重人民的五常之教和民食、喪葬、祭祀,重視誠信,講明道義;崇重有德的,報答有功的。于是武王垂衣拱手而天下安治了。
【解析】
武,指周武王滅商的武功。成,成就。本篇主要記敘周武王武功大成后的重要政事。《史記·周本紀》:“命召公釋箕子之回。命畢公釋百姓之囚,表商容之閭。命南宮括散鹿臺之財,發矩橋之粟,以振貧弱萌隸。命南宮括、史佚展九鼎保玉。命閎夭封比干之墓。命宗祝享祠于軍。乃罷兵西歸。行狩,記政事,作《武成》”。
孔子曾說:“周朝的道德,可說是最高的道德境界了。三分天下有其二,還能服侍殷朝。”這里所說的“服侍”,是贊美周能在殷紂王統治時期盡力做到臣子的道義。而《史記·周本紀》卻說,西伯在稟受天命那年就已稱王,并開始掌握裁斷虞國、芮國訴訟的大權,接著修改法律、制度,制定歷法,追尊古公亶父、公劉為先王。這種說法的錯誤,從唐朝梁肅到宋代歐陽修、蘇東坡、孫明復都曾著文指出過。然而它的失實是從《武成》這部書開始的。
孟子說:“我對于《武成》這部書,只取用其中的十分之二三就可以了。”現在考察這部書,其中“大王開始奠定王業的根基,文王誕生稟受天命,來安撫華夏四方”,以及武王自稱“周武王姬發”等,都是殷紂王尚且還在位時的話。而且大王古公亶父的時候,還常常被戎狄脅迫追逐,哪有“開始奠定王業根基”的事呢?周文王當時只稱西伯,怎么能說“誕生稟受天命”呢?周武王還未取代商朝就已經稱周王,這可能嗎?所以《武成》這部書不可全信,還不只是像“血流漂杵”這種一兩處失真的記載。至于該書體例編纂的錯亂,倒是小問題了。
上一篇:尚書《梓材第十三》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尚書《畢命第二十六》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