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湯(tāng)
72 湯(tāng)
【尋根溯源】
湯姓主要有兩種來源。一是源自子姓,為黃帝的后裔商湯的后代。黃帝的曾孫帝嚳的兒子契,為商族首領,因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封在商(今河南商丘南),賜姓子。契的十四世孫,姓子,名履,又名天乙。即位后愛護民眾,施行仁政,實力迅速壯大,推翻了夏桀的暴政,滅了夏,建立商。死后謚成湯。其子孫中有一支以謚號命氏,成為湯姓。二是出自子姓,商末宋國君偃之后,因避禍所改。公元前11世紀,周公平定武庚反叛后,把商舊都周圍之地分封給商紂王庶兄微子啟(子姓),建立宋國。傳至偃,自立為王,偃之弟昌,昌生隆,改姓子,后因秦始皇焚書坑儒,隆畏禍改子姓為湯姓。
【變遷分布】
早期以中原為聚集地。漢唐時期,已經南遷江蘇,甚至遠遷至今越南。在北方還形成了中山、范陽等郡的望族大姓。宋明時期,南遷東南及南方各地,逐漸遍布全國各地,尤以江西、江蘇、浙江、安徽最為集中。當今江蘇、湖北、湖南、福建最為密集。
【名人薈萃】
湯思退:南宋大臣。處州(今浙江麗水)人。中博學宏詞科,授秘書省正字。附秦檜,官至知樞密院事。隆興元年(1163),符離師敗,力主和議,許割海、泗、唐、鄧四州,為言者所論,旋貶居永州。張觀等七十二人上書論其奸邪誤國,請斬。憂悸而死。
湯和:明初將領。濠州(今安徽鳳陽東)人。與朱元璋同鄉,一同起兵。渡江后,守常州,御張士誠。統兵取浙東、福建、四川,守備西北,均有戰功。洪武十八年(1385),自請解除兵權,深得朱元璋歡心。次年,奉命在沿海筑城設防,以御寇。死后,追封東甌王。
湯顯祖:明代著名文學家、戲劇家。臨川(今屬江西)人。萬歷進士。歷官南京太常博士、禮部主事、遂昌知縣。后以抑豪強觸怒權貴被劾,居家20余年,精研詞曲與傳奇,以著述為事。所著《紫釵記》、《還魂記》、《南柯記》、《邯鄲記》,合稱《臨川四夢》。其中尤以《還魂記》(全名《牡丹亭還魂記》)最負盛名。
上一篇:百家姓《倪(ní)》姓起源
下一篇:百家姓《滕(téng)》姓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