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國語·管仲對桓公以霸術(shù)(節(jié)選)》原文鑒賞
桓公自莒反于齊①,使鮑叔為宰②,辭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凍餒,則是君之賜也。若必治國家者,則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國家者,則其管夷吾乎③。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寬惠柔民④,弗若也;治國家不失其柄⑤,弗若也;忠信可結(jié)于百姓,弗若也;制禮義可法于四方,弗若也;執(zhí)抱鼓立于軍門,使百姓皆加勇焉⑥,弗若也。”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鉤⑦,是以濱于死?!滨U叔對曰:“夫為其君動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猶是也?!被腹唬骸叭艉?”鮑子對曰:“請諸魯。”桓公曰:“施伯⑧,魯君之謀臣也,夫知吾將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鮑子對曰:“使人請諸魯,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國,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請之?!瘎t予我矣?!被腹堉T魯,如鮑叔之言。
莊公以問施伯⑨,施伯對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國,必得志于天下,令彼在齊,則必長為魯國憂矣?!鼻f公曰:“若何?”施伯對曰:“殺而以其尸授之?!鼻f公特殺管仲,齊使請曰:“寡君欲親以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猶未得請也。請生之?!庇谑乔f公使束縛以予齊使,齊使受之而退。
【注釋】 ①桓公:齊桓公,名小白,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685年——公元前643年在位。自莒反于齊,齊桓公之兄襄公執(zhí)政時,政事混亂,鮑叔牙預(yù)知有亂,陪桓公逃往莒國。后來襄公被殺,管仲等人陪同公子糾逃往魯國?;腹珦屧诠蛹m之前回到齊國,當(dāng)上了齊國國君。莒,今山東莒縣一帶。 ②鮑叔:名叔牙,齊國大夫。宰:官名,太宰,是眾官之長,輔助國君治理國家。 ③管夷吾:即管仲。 ④柔民:安民。 ⑤柄:本。 ⑥加:益。 ⑦管夷吾射寡人中鉤:指桓公與公子糾爭奪君位時,管仲曾堵截齊桓公,并射中他的帶鉤。 ⑧施伯:魯國大夫。 ⑨莊公:魯莊公,公元前693年——公元前662年在位。
【今譯】 齊桓公從莒國返回齊國當(dāng)上國君后,讓鮑叔牙做太宰。鮑叔牙推辭說:“我,是您的平庸之臣。您施加恩惠于我,使我不受凍挨餓,就是您對我的賞賜了。如果一定要治理國家的話,那就不是我力所能及的了。如果一定要找治理國家的人,那只有管仲能夠承擔(dān)重任吧。我不如管仲的地方有五個:寬宏恩惠能安撫人民,我趕不上他;治理國家能確保國家的根本權(quán)益,我趕不上他;講究忠信,能團(tuán)結(jié)百姓,我趕不上他;制定禮法制度能夠使四方的人都效法,我趕不上他;手拿鼓槌站在軍門指揮戰(zhàn)斗,使百姓更勇敢,我趕不上他?!饼R桓公說:“管仲曾經(jīng)用箭射我,射中了我的衣鉤,因此我差點喪命?!滨U叔牙回答說:“他是為了他的主人才這么做的。您如果寬赦他,讓他回來,也會對您忠心效力的?!饼R桓公說:“怎么能讓他回來呢?”鮑叔牙回答說:“派人向魯國請求。”齊桓公說:“施伯,是魯國有智謀的大臣,他知道我要任用管仲,所以一定不會給我。對此有什么辦法呢?”鮑叔牙回答說:“派人向魯國請求說:‘我們國君有個不忠之臣在你們國家里,想要在群臣面前把他殺掉,所以請把他交給我們了。’就會給我們?!饼R桓公派人向魯國要管仲,象鮑叔所說的那么辦。
魯莊公向施伯詢問這件事,施伯回答說:“這不是要殺掉管仲,而是想要任用他處理政事啊。管仲,才冠天下,他所在的國家,一定會在天下得勢,要是讓他回到齊國,一定會成為魯國長期的禍患。”魯莊公說:“那把他怎么辦呢?”施伯回答說:“殺了他,把他的尸首交給齊國?!濒斍f公將要殺害管仲,齊國的使臣請求說;“我們國君想要親自把他殺了,如果不能讓他活著得以在群臣面前殺掉,這就沒有達(dá)到我們請求的目的。請讓他活著。”于是魯莊公派人把管仲綁起來交給了齊國使臣,齊國使臣接收了他就回國了。
【總案】 《國語》不僅善于刻畫人物,而且長于安排情節(jié),因而具有很強(qiáng)的故事性。鮑叔牙得太宰之職卻自愿推辭,讀下去方知原來是要讓賢于管仲;管仲歸齊之策本應(yīng)萬全,卻因施伯之言而受挫;施伯可能會拆穿鮑叔牙的計策,這本來已在桓公預(yù)料之中,但一旦真地發(fā)生,卻令人提心吊膽,不禁為管仲的性命擔(dān)憂;事情的結(jié)果仍如鮑叔牙的意料,齊使以鮑叔牙事先編好的幾句話,竟使魯莊公回心轉(zhuǎn)意。情節(jié)如此生動緊張,變幻莫測。文中齊桓公“使鮑叔牙為宰”,是故事的開端;“鮑叔讓賢”,是故事的轉(zhuǎn)折;“鮑叔獻(xiàn)計”是故事的發(fā)展;“莊公將殺管仲”,是故事的高潮;“齊使受之而退”,是故事的結(jié)局。短短的篇幅,卻敘述了如此完整曲折、引人入勝的故事。
本文塑造人物的手法也很豐富。鮑叔牙這位足智多謀又謙虛禮讓、大公無私的大臣形象,是通過他“讓賢”、“獻(xiàn)計”的正面描寫,和齊國使臣用他的計策說服魯莊公的側(cè)面烘托塑造出來的;齊桓公這位寬宏英明、胸懷大志的君主形象,是通過對他從善如流、料事如神的直接記述,以及與頭腦簡單又優(yōu)柔寡斷的魯莊公的間接對照塑造而成;管仲“才冠天下”的能臣形象,卻是通過“鮑叔讓賢”、“施伯獻(xiàn)策”,在敵友雙方的評論中寫出,雖沒出場,卻也呼之欲出。
上一篇:《先秦散文·尚書·秦誓(周書)》原文鑒賞
下一篇:《古代兵法散文·宋遼金元兵法·美芹十論》原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