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勉·懲忿箴》原文注釋與譯文
褊縱斯躁②,躁發斯暴。心為氣使,奚以學道③。粗厲猛起④,顛風震霆⑤。孰若凝湛⑥,山峙淵渟⑦。顏怒不遷⑧,曾出辭氣⑨。有容乃大⑩,有忍乃濟(11)。汝不懲忿,虧中敗和(12)。去道日遠,人如汝何。
【注釋】
①懲忿:戒止憤怒。
②褊(bian):原意為衣服狹小,引申為狹隘?!缎聲さ佬g》:“包眾容易謂之裕,反裕為褊?!彼梗簞t。
③奚:何。
④粗厲:形容聲音高急壯猛。猛起:謂聲音武猛發起。
⑤顛風:狂風。震霆:劈雷。
⑥凝湛:沉著冷靜。
⑦渟(ting):水積聚而不流通。
⑧顏:指顏淵(前521—前490),名回,字子淵,春秋末魯國人,孔子弟子。《論語·雍也》:“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p>
⑨曾:指曾參(前505—前436),字子輿,春秋末魯國人,孔子弟子。辭氣:言辭氣度?!墩撜Z·泰伯》:“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論語正義》注:“此道,謂禮也。動容貌,能濟濟蹌蹌,則人不敢暴慢之;正顏色,能矜莊嚴栗,則人不敢欺詐之;出辭氣,能順而說之,則無惡戾之言,入于耳。”
⑩容:容納。指度量大,能容人?!稌ぞ悺罚骸坝腥荩履舜?。”
(11)濟:成功?!稌ぞ悺罚骸氨赜腥蹋淠擞袧??!?/p>
(12)中:儒家倫理思想。《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指人的情感沒被激發時不喜不怒、無哀無樂、無所偏倚的心境。西漢董仲舒認為“中”為已發之情保持在無過無不及的狀態。后世的儒者把“中”解釋為情“發而中節”。和:儒家倫理思想?!吨杏埂罚骸跋才分窗l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敝父星楸患ぐl后仍保持不偏不倚的狀態。
【譯文】
狹隘放縱就急躁,急躁發作就是狂暴。心被意氣所支使,憑什么學道?聲音高急壯猛、武猛發起,像狂風像霹靂。哪里趕得上沉著冷靜,像山一樣峙立,像深潭里的水一樣平靜?顏淵發怒不遷怒于人,曾子平心靜氣地說話。有所包容才是偉大的品德,有所忍耐才能辦成事。你不控制憤怒,有損于中和之道。離道一天比一天遠,人們對你有什么辦法?
上一篇:《王樵·懲忿窒欲箴》原文注釋與譯文
下一篇:《薛瑄·懲忿箴》原文注釋與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