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兵法散文·宋遼金元兵法·嘉佑集》原文鑒賞
[原文](節(jié)選)
六 國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嗚呼! 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 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 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鑒賞]
《嘉佑集》,北宋蘇洵作。嘉佑系仁宗年號。蘇洵(公元1009年~公元1066年),北宋散文家。字明允,眉山(今屬四川)人。曾任秘書省校書郎、霸州文安縣主薄。主張抵抗遼的攻掠。嘉佑年間,得歐陽修推譽,以文章著名于世。語言明暢,筆力雄健。與其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舊時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六國》選自《嘉佑集·權書》,是一篇借古鑒今,鞭辟入里地論述戰(zhàn)略得失的文章,是蘇洵的代表作。
宋朝是我國歷史上比較弱的一個朝代,它片面的接受唐朝藩鎮(zhèn)割據(jù),尾大不掉,以至覆亡的教訓,削弱邊關實力,及至強敵壓境,屈膝求和。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宋與契丹(遼)簽訂了澶淵之盟,答應向遼輸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到了仁宗慶歷二年(公元1042年),契丹再次要挾,宋只得增加歲幣銀10萬兩,絹10萬匹。并且改較為平等的輸為低一級的納。第二年(公元1043年)西夏也來要,又是賜歲幣10萬兩,絹10萬匹,茶3萬斤。人民的血汗就在這種納、賜之中,付之流水。蘇洵對此痛心疾首。本文以戰(zhàn)國時期六國賂秦,反為秦所滅的事例,借古論今,縱橫恣肆,痛陳利弊,對當權者進行規(guī)勸,希望改弦易轍,增強國力,與敵斗爭。由于歷史的局限性,蘇洵的某些論點不無可議之處,但總的立論是正確的,并且不幸為蘇洵所言中,就在蘇洵逝世之后60年,終于發(fā)生了“靖康之變”(公元1126年),北宋重蹈了六國的覆轍,為后起的金所滅,徽、欽二帝被俘,客死在異國他鄉(xiāng)。
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固然是由于其適應了歷史發(fā)展的潮流,但也與六國分崩離析,執(zhí)行了錯誤的外交路線有關。他們不能團結起來一致對敵,而是各懷鬼胎,或屈膝求和,或媚秦求安。這就使秦能遠交近攻,分化瓦解,各個擊破,逐一吞并。
政論文有極其強烈的宣諭性,它要以自己的論說去影響別人,因之就要求觀點鮮明,筆鋒犀利,剖析透辟,語言生動。《六國論》侃侃道來,促人深思,給人以啟迪。
蘇洵是反對賂敵求和,主張積極戰(zhàn)斗的,因之他緊緊的扣住“賂”與“戰(zhàn)”來展示自己的論述。
文章開宗明義,指出六國的破滅不是因為武器不好,不會打仗,而是因為賂秦。賂秦則削弱了自己,也就資助了敵人,最后必然促使自己滅亡。
出路在哪里?只有戰(zhàn)斗。蘇洵舉出了燕、趙為例。它們雖是小國,但滅在各國之后,就因為它們敢于與秦戰(zhàn)斗,尤其是趙國,與秦戰(zhàn)斗,五戰(zhàn)三勝,這就是力量之所在,可惜它并沒有堅持到底,中了敵人的反間之計,殺了大將,這才導致了自己的失敗。
試想,當日的燕、趙只是占有一隅的諸侯國,卻敢于同秦作戰(zhàn),并且取得一定的勝利;今日飽有中華國土的宋朝,再步“賂秦”者的后塵,就實在是等而下之,惹人恥笑了。
蘇洵有如剝繭抽絲,層層深入,把賂與戰(zhàn)的利弊一一闡明,情之諄諄,言之鑿鑿,使人警悟。
為了加強文章的感染力,作者還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指出創(chuàng)業(yè)維艱,國家來之不易,是祖先“暴霜露,斬荊棘”建樹起來的,子孫不應成為敗家子,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如棄草芥,輕易予人,不應在子孫手里輕易的把江山斷送。
政論文雖然以論說為主,但蘇洵仍注意語言的生動、形象,例如以“一夕安寢”強烈地指出所得不值,時間短暫。“起視四境,秦兵又至”,給人以動感,又加強了不安的效果。再如:“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以之形容割地求安,只能適得其反,有如飲鳩止渴。議論鮮明曉暢,生動感人。另外,文章邏輯性強,剖析透辟,用典貼切,雄辯滔滔。無怪乎千古傳頌,歷久不衰。
上一篇:《先秦散文·老子·唯之與阿章(原第二十章)》原文鑒賞
下一篇:《先秦散文·公孫龍子·堅白論(節(jié)選)》原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