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老子·唯之與阿章(原第二十章)》原文鑒賞
唯之與阿①,相去幾何②?美之與惡,相去若何③?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④,其未央哉⑤!眾人熙熙,若享太牢⑥,若春登臺⑦;我獨泊兮其未兆⑧,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⑨,纍纍兮若無所歸⑩。眾人皆有余,而我獨若遺(11)。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12),我獨昏昏(13)。俗人察察(14),我獨悶悶(15)。澹兮其若海(16),漂兮若無所止。眾人皆有以(17),而我獨頑且鄙(18)。我獨異于人,而貴食母(19)。
【注釋】 ①唯:恭敬應(yīng)諾之聲。阿:同“呵”:呵叱聲。 ②幾何:幾多,多少。 ③若何:同“幾何”。 ④荒:廣漠的樣子。 ⑤未央:漫無邊際,無止無境。 ⑥熙熙:興高采烈貌。太牢:指盛大的宴會。 ⑦登臺:登高觀景。 ⑧泊:淡泊,恬靜。未兆:不動聲色。 ⑨沌沌:渾厚質(zhì)樸貌。“沌沌兮”三字原在“我愚人之心也哉”句后,依馬敘倫《老子校詁》而移至此。孩:同“咳”,笑貌。 ⑩纍纍(lei音累):疲倦、閑散貌。 (11)遺:不足。 (12)昭昭:明白通達。(13)昏昏:暗昧的樣子。 (14)察察:苛嚴(yán)的樣子。 (15)悶悶:淳樸的樣子。 (16)澹(dan音淡):水深沉的樣子。 (17)有以:有用。 (18)頑:愚。鄙:淺陋。 (19)食母:守道。
【今譯】 應(yīng)諾與呵叱,相差多少?美好與丑惡,相去有幾?人們所畏懼的,也應(yīng)警惕啊!從古到今,都是如此。大家都興高采烈,好似要去參加盛大宴會,又象春天登臺賞景。而我獨自恬靜,無動于衷,渾渾沌沌,好象還不會嘻笑的嬰兒,閑散無事,象是無家可歸的游人。大家都似多余,而我卻好象不足。我真是愚人的心腸啊!大家都明白通達,唯獨我昏昏昧昧。大家都精明苛嚴(yán),獨我淳樸無知。深沉似大海,漂泊無所止。大家都有所作為,獨我愚笨而淺陋。我偏偏要跟人家不同,我是重在于守“道”啊。
【總案】 此章大體可分為兩部分,開頭到“其未央哉”為第一部分,以下為第二部分。
在第一部分里,老子以“唯”與“阿”、“善”與“惡”的對立而存在,指明世上萬物并沒有絕對的區(qū)別,特別是在這種好壞不分的混亂時代。所以,盡管自己可以問心無愧,但對大家所共同憂懼的事也不得不警惕。這種風(fēng)習(xí),由來已久了。此八句,包含了老子對現(xiàn)實的深刻否定和說出了自己的畏懼。從而導(dǎo)致了老子對生活的態(tài)度。在第二部分里,老子以“我”與世俗之眾對比,在別人碌碌追求、有所作為、自作聰明、嚴(yán)肅認(rèn)真之時,而“我”卻淡泊自靜、深沉似海,看起來象一個愚昧無知之人,無所作為,無處歸依。兩相對比,似覺“我”實在無能,然“貴食母”三字點題,方見“我”終高世人一籌。
在這一章里,有比喻,有對比,有疊詞,有排比,有肖像刻劃,有心理描寫。兩相對比,活脫脫地勾劃出兩種人的神態(tài)。恍見昏昏沉沉的老子獨立于熙熙攘攘的世人之中,渾濁的眼神里隱藏著智慧的光芒,拙笨的舉動中有著飄飄欲飛之勢。這是老子的自畫像,充分顯示出其藝術(shù)天才。
上一篇:《漢魏六朝散文·司馬相如·司馬相如上書諫獵》原文鑒賞
下一篇:《古代兵法散文·宋遼金元兵法·嘉佑集》原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