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英國詩人。一七九二年八月四日生于蘇塞克斯郡的一個地主家庭。幼年就讀于私立基督教寄宿學校。一八〇四年進伊頓公學,讀了盧梭、潘恩等人的著作,深受啟蒙主義和英國激進主義思想的影響,并開始文學創作。一八一〇年十月進入牛津大學學習,后因發表反宗教的論文《無神論的必要性》而被學校開除,又見棄于家庭,于一八一一年出走,到愛爾蘭參加當地的民族解放運動。一八一二年,雪萊與住在倫敦的政論家葛德文通信,讀了他的《社會正義》一書,接受了他的社會改革的主張。一八一六年五月,雪萊旅行瑞士,在日內瓦與拜倫結為知己,九月返回英國,創作上進入盛期。一八一八年,雪萊最后離開英國前往意大利。一八二二年七月八日,因沉船而身亡,骨灰葬于羅馬墓地。
雪萊一生堅持無神論的自由主義思想。他最早的一首長詩《仙后麥布》(1813),用夢幻和寓言的形式描寫仙后攜少女駕車出游,縱覽宇宙的星系,俯看地上的人群,評古論今,預示未來。詩人通過仙后對人間事物的評論,表達自己對現實的政治態度和哲學觀點:他批判了過去的君主、教士、政客三位一體的封建政體,抨擊了現實扼殺一切正常感情的買賣制度和財富分配,憧憬著用教育而不是暴力來實現的豐足、平等的未來。他認為,在荒亂之中,必有大智大勇出現,這是人類希望之所在。長詩在工人運動中起過積極作用,馬克思稱它是憲章主義者的“圣經”。寫于法國君主勢力復辟后不久的《萊昂和西絲娜》(1817)(又名《伊斯蘭的反叛》),突出表現了反抗舊勢力的主題。作品中的造反者在勝利之后,又得而復失,被暴君投入烈火中焚燒,然而他們的身影卻以最美的形式存在下去。這一含義深遠的結尾,表達了詩人對法國革命和人類解放的信心。詩劇《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1819)是雪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據說,在古希臘悲劇詩人埃斯庫羅斯的筆下,曾寫了普羅米修斯與宙斯妥協而獲釋。雪萊對此表示:“他不愿意叫一個人類造福者與一個人類壓迫者和解。”他將現代革命意識熔進了古老的傳說。詩劇寫普羅米修斯被丘必特(宙斯)鎖在懸崖上,受盡三千年天鷹啄心的痛苦,他從不悲泣,也不求饒,而且預言丘必特的末日終將來臨。預言終于實現,丘必特沉入地獄,普羅米修斯獲得解放,吩咐“時辰”駕著飛車,向全世界宣告這一喜訊。從此人類充滿了自由、平等、博愛和智慧。雪萊寫這部詩劇時,正是歐洲“神圣同盟”反動勢力猖獗時期,他在黑暗年代里謳歌不屈的反抗形象,描繪未來大同世界的燦爛前景,對當時的民族民主革命斗爭具有極大的鼓舞作用。作品以宇宙為背景,描繪日月運轉,光華流逝,萬物變化以及各種精靈的申述合唱,表現了人類漫長歷史的滄桑和獲得解放的人類的歡暢。氣勢宏偉,風格悲壯,體現了希臘悲劇藝術和現代浪漫主義詩劇藝術的完美結合。一八一九年,英國發生了統治當局派兵鎮壓集會群眾的血腥事件,這對雪萊的思想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他寫了一系列政治抒情詩,支持人民的抗議運動。著名的有《致英國人之歌》、《一八一九年的英格蘭》、《暴政的行列》和《致自由主張者的頌歌》。詩人著意使用短句和人民易懂的語言,突出詩歌的號召力和激勵作用。為雪萊贏得巨大聲譽的還有他晚期寫的自然景物抒情詩,其中以《西風頌》(1819)、《致云雀》(1820)等最為著名。在《西風頌》中,詩人禮贊西風除舊布新的力量,急切希望象西風一樣奔放不羈,吹出醒世的警號:“如果冬天已經來到,春天怎能遙遠?”《致云雀》模擬云雀高飛的節奏,“翱翔以歌唱,歌唱復翱翔”,詩人傾聽云雀的歌唱,希望自己的歌聲也能給人們以快樂和希望。雪萊也寫過一些感傷的小詩,主要是抒發個人的哀愁,慨嘆自己的孤獨,惋惜青春的逝去,訴說愛情的煩惱。但他總能夠以預見和幻想人類的光明前途,作為自己生活和創作的主要精神寄托,這是他長于同時代的其他浪漫主義詩人的地方。雪萊的抒情詩與拜倫的敘事詩并列,成為英國詩歌中的兩座高峰,并代表了歐洲浪漫主義詩歌的最高成就。
上一篇:雨果,維
下一篇:雷雨和日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