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培英
聶瑞平
熱的太陽掛在沒有血色的空。
秀了纓子的玉米伸出一個個悲壯的渴望。被鏟除了的雜草余溫尚存,奄奄一息,卻還掙扎著。
地頭上,大柳樹垂下縷縷秀發,靜靜地,沒有一絲拂動。
樹杈上,穿著紅兜兜的娃子睡熟了,身上映著斑斑駁駁,象罩上的網。
爹將鞋合成一個枕頭,躺在柳的傘下,打著如雷的鼾。
樹干上靠著的是娘。一雙孩子的鞋底,將那熱的日,將那罩上的網,還有一個個悲壯的渴望納進。密密麻麻,成橫成行。
遠處,機器已撕裂了這凝固的田野,甘冽的泉水涌入田野里,就象娘納鞋底一樣。
一篇作品中常常體現著作者獨特的藝術視角。散文詩《地頭上》所描寫的不是動態中的勞動情景,而是靜態下的勞動間歇。作者以樸素的審美情趣,將鏡頭對準農家田間勞作中的小憩,攝下了這幅頗為耐人品味的生活畫面:盛夏。正午。地頭上,柳蔭下。聚集著這樣一家人——“爹”勞累了半晌,此刻“躺在柳的傘下打著如雷的鼾”;“娃子”玩得困倦了,爬在樹杈上,睡熟了;“娘”靠在樹干上,仍在納著鞋底。這是勞動者在碌碌跋涉中一次喘息。樹蔭之外是赤日炎炎,面對著“凝固的田野”,成長中的莊稼,短暫的休息之后,他們又要繼續戰天斗地了。勞動是艱辛的,勞動者的意志是頑強的。作者捕捉這一純乎自然狀態的瞬間場面、既表現了勞動生活的節奏,又顯示了人與自然抗爭的偉力,平樸中有一種厚重感。遠處,隨著隆隆的機器聲,泉水滾滾而來,這是一片希望的田野。
這篇散文詩在藝術表現上的突出特點,是視點的不斷轉換。開始寫驕陽似火的天空,是仰視。接著寫一片田野,是平視。從天空到地面,勾劃出一個全景來作為表現人物的背景。然后推動鏡頭,對準了地頭上綠蔭下的情景,是特寫。畫面中人物形態、性情各異,傳神而又逼真,連握在“娘”手中的鞋底“密密麻麻,成橫成行”的細部都表現得十分真切。最后,將視點由近及遠移動,隨著馬達聲,“甘冽的泉水涌入田野里”,為勞動者帶來了豐收的希望。作者就是這樣在咫尺的篇幅內,分層次、有詳略、富有變化地結構作品,顯示了一番匠心。
上一篇:《在路易斯安那我看見一株四季常青的橡樹在成長著》鑒賞
下一篇:《地球上的磚》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