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王安石
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游者甚眾,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謂之“后洞”。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遂與之俱出。蓋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時,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于是予有嘆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
本文選自《臨川先生文集》是王安石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任舒州通判時所作。文章名為游記,但和一般游記專敘山川之勝和見聞之奇不同。而是就作者游山時所見來抒寫感受,發表議論,實際上是一篇記游形式的說理文。
作者在文中闡發了兩點見解:一是認為“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必須“盡吾志”以赴,必須有“力”,必須有外物“以相之”,方可達到目的,實際上這是以游山為喻,說明無論是治學還是做其他任何事情,都必須具有遠大的志向,足夠的力量,還要有一定的客觀條件的幫助,才能獲得成功。而在志、力、物三者的關系中,作者重點強調的還是“志”?!氨M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二是借路旁的仆碑發表議論,認為由于古書的散失,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甚多,所以研究學問要持“深思而慎取”的態度,決不能輕信盲從、以訛傳訛。這兩點意見都是可取的。它所闡發的哲理,不僅在當時有著積極意義,就是今天,對于我們的學習和工做仍頗有啟迪作用。
作為一篇記游形式的說理文,《游褒禪山記》不僅所表現出來的思想是深刻的,而且在藝術手法上也頗為別致。
首先,它打破了一般游記通有的寫法,自樹一幟。文章并不著力于自然景物的描寫,而是因事見理,托物言志。它的“事”,就是游褒禪山;其“理”,就是作者所闡發的治學的道理。從全篇看,文中的“事”寫得簡略平淡、一掠而過,而說理部分卻精雕細琢、深沉凝重、這種不同常規的寫法,是與作者的寫作意圖分不開的,他就是要通過記游來發表哲理議論,鼓勵人們奮發進取。有人據此認為《游褒禪山記》不屬于游記范圍,這就不免失之偏頗了。誠然,本文的重點在于說理,但是說理又始終緊扣記游,記游是議論的基礎,也是論證、論據的事實根據;而議論則是記游的深化,是從具體事物中悟出來的含有哲理的感慨。如果沒有記游作先導,那么說理也就失去了依托。在古代游記中,借景抒情者較為常見。借記游來說理,而不失去游記體裁的文學意味,這卻需要工夫。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做到了這樣,把記游與說理結合得那么自然、緊密、一點也沒有破壞藝術的和諧和主題的表達。讀者閱讀這樣的文章,不僅可以欣賞到自然景觀之美,還可以從中得到某種有益的啟示。
其次,前呼后應,章法嚴謹。在這篇六、七百字的文章中,記游的部分和議論的部分約各占一半。而在記游的部分中,幾乎處處為后面的說理設伏張本;后面的說理部分,又句句聯系前面的記游。如前面記前洞的“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游者甚眾”,記后洞的“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就是與后文“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的議論相呼應的。再比如第一自然段寫了“有碑仆道”,后文便以“余于仆碑”應之,從而水到渠成地推導出“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結論。文章在章法上不只注意到前有伏筆,后有呼應,而且承轉也很自然。如文中用“于是予有嘆焉”這樣承上啟下的過渡句,由記游轉入議論,過渡自然,銜接緊密。由于作者在布局、過渡、照應等方面,精心謀劃,不僅使文章的內在結構嚴謹周密,無懈可擊,而且進一步豐富了文章的主旨。
文章的最后一個特點,是語言簡煉精確,從通篇的語言看,記事簡潔明快,議論則準確生動。寫實處,語句靈活;寫虛時,句子平實。全文句式多變,并時加一些虛字,如文中連用了約二十個“其”字,讀起來鏗鏘悅耳,節奏鮮明,從而增強了文章的氣勢與魅力。
上一篇:劉大櫆《游百門泉記》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鄭日奎《游釣臺記》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