駢文是我國獨有的文體。它講究對偶,多用四六句式,講究平仄配合、用典和辭藻的華麗,是一種特別注意形式美的文體。它起源于兩漢辭賦,魏晉以后日趨定型。南北朝時期,由于社會政治的原因和文學思潮的影響,駢文發展到了鼎盛階段,在當時整個文壇上占據了壓倒的優勢。賦發展到南北朝時期,不僅在內容上走向抒情化,形式上也更加駢儷化,從而形成了駢賦。一般說來,南北朝的駢文和駢賦,大多是以華美的形式,掩飾空虛的內容,只有少數作家寫出了一些較好的作品。
宋代鮑照不僅是南朝杰出的詩人,駢賦、駢文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他的《蕪城賦》用強烈對比的手法,奇警有力的語言,極力夸張渲染描寫了廣陵昔日的繁盛和今日遭受戰禍后的荒涼,突出表現了今昔盛衰之感和愛國激情,也流露了一些感傷情緒。他的《登大雷岸與妹書》是駢文家書,以色彩瑰麗、峭拔脫俗的筆調,生動傳神地描寫了作者旅途中所看到的自然景物和內心感受。謝莊(421-466)的《月賦》),描寫月下之景,抒發憂傷懷人之情,文筆輕盈,格調哀怨凄涼。齊朝孔稚圭(448-501)的《北山移文》是一篇著名的駢體文。它假借山靈的口吻,辛辣諷刺,無情嘲弄了那些系心名利的假隱士的虛偽行徑,構思新穎,筆鋒犀利,詞采華美,語言精煉準確,趣味橫生。最后一段寫得尤為精采。丘遲(463-508)《與陳伯之書》,是勸諭投敵叛將陳伯之的一封信。信中以理曉之,以情動之,頗有感染力。其中“暮春三月”四句,描寫江南暮春景色十分生動逼真。江淹(445-505)的代表作是《恨賦》、《別賦》。這兩篇賦題材新穎別致,能抓住具有典型性的人物事件,通過環境氣氛的渲染對照,寫出社會上各式各樣人物獨具特色的恨情別緒。文詞富麗豪華、音韻鏗鏘、句法錯綜變化,在藝術技巧上有較高的成就。
梁代陶宏景(452-536)《答謝中書書》和吳均(496-520)《與宋元思書》,都是以寫山水景物見長的駢體書札。雖用駢體,也有不少散句。風格素淡雋秀,毫無堆砌雕琢之病。庾信(513-581)是南北朝駢賦、駢文成就最高的作家。他的長達三千余字的《哀江南賦》,是晚年在北周追述自己的身世,感嘆梁朝的興亡,充滿懷念故國真實情感的作品,實際上是一部自敘傳。對仗、排偶精工整齊,音韻優美鏗鏘,用典準確自然,寫得既秀麗細膩,又富有清剛之氣,詳盡悲苦,深切動人,顯示了很高的藝術技巧。其中江陵淪陷,百姓被掠一段,深刻描寫了人民的不幸遭遇,在駢體辭賦里極為少見。他的《小園賦》多有白描佳句,也很有名。
南北朝時代駢文的畸形繁榮,助長了當時形式主義文風的泛濫,這對于文學創作無疑是有害的。但它加強了文章的辭藻華麗和音節和諧,如果運用得好,對于提高文學作品的寫作技巧,也不無好處。可以說,駢文創作的教訓和經驗,從反正兩個方面給唐代古文運動進行文學形式的改革,提供了一定的條件。
上一篇:南京條約
下一篇:南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