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爾岑,亞·伊(1812—1870)是俄國作家、哲學家、革命民主主義戰士。出生于莫斯科的大貴族家庭,從小受“十二月黨人”的影響,成為沙皇專制統治的反對者。正如列寧指出的:“十二月黨人喚醒了赫爾岑。赫爾岑開展了革命活動。”一八二九年入莫斯科大學哲學系數理科學習,與摯友奧加遼夫等人組織政治小組,宣傳資產階級啟蒙主義和空想社會主義思想。一八三三年大學畢業。一八三四年被沙皇政府逮捕,翌年再遭流放。在長達八年的監禁、流放生活里使他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沙皇專制制度的腐敗、人民的苦難。一八四二年回到莫斯科后繼續投入反對專制統治的斗爭。在四十年代他不斷地探索革命理論,形成了唯物主義世界觀,發表了一系列重要理論著作和文學作品,有《科學上一知半解》(1842-1843)、《自然研究通信》(1844-1845)、長篇小說《誰之罪?》(1841-1846)、中篇《克魯波夫醫生》(1847)、《偷東西的喜鵲》(1848)。列寧對他的哲學著作給予高度評價,認為達到了“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家的水平”。從一八四七年至逝世(1870)赫爾岑一直僑居國外,在巴黎、倫敦、日內瓦居住。僑居期間他創辦了《北極星》、《鐘聲》等雜志,宣傳革命真理,堅定地站在革命民主主義立場上,從未停止反對農奴制的斗爭。在僑居國外期間,他用十五年時間寫成《往事與隨想》;全書共七卷,是一部涉及廣泛領域的巨型回憶錄。《誰之罪?》是赫爾岑的一部重要作品。小說通過三位出身不同的青年的愛情悲劇和他們與周圍人們的關系展示了農奴制下人們精神的苦悶。貴族青年別里托夫本來有著“卓越的才能”和“偉大的抱負”、“對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敞開著心扉”,但是,在發霉的使人窒息的社會里,他的抱負只能是虛妄的幻想,他陷入苦悶之中,成為一個“多余人”;平民知識分子克魯采弗爾斯基天性善良,在無望的生活里只想保住小小的安樂窩,面對社會的沖擊,只覺精神沮喪,日夜流淚;柳波尼加雖有追求自由與愛情的熱望,但最后也以悲劇結束。顯然,造成一代青年悲劇的罪魁正是沙皇專制制度。
上一篇:赤壁之戰
下一篇:赫希柏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