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主傳
后主傳
【題解】
劉禪(207-271),即蜀漢后主,字公嗣,又字升之,小名阿斗,劉備之子,母親為昭烈皇后甘氏,蜀漢第二位皇帝。幼年時多遭難,幸得大將趙云兩次相救。劉備定益州后入蜀,蜀漢建立后被封為太子。223年繼位為皇帝,在位42年。其間拜諸葛亮為相父,并支持姜維北伐。在位后期,寵信黃皓,政治腐敗。263年,鄧艾從陰平入,克綿竹,殺諸葛瞻父子,劉禪投降,蜀漢遂為曹魏所滅。蜀亡后,劉禪被送往洛陽,受封為安樂公,后在洛陽去世。
【原文】
后主諱禪(shàn),字公嗣,先主子也。建安二十四年,先主為漢中王,立為王太子。及即尊號,冊曰:“惟章武元年五月辛巳,皇帝若曰:太子禪,朕遭漢運艱難,賊臣篡盜,社稷無主,格人群正,以天明命,朕繼大統(tǒng)。今以禪為皇太子,以承宗廟,祗肅社稷。使使持節(jié)丞相亮授印綬,敬聽師傅,行一物而三善皆得焉,可不勉與(歟)!”三年夏四月,先主殂[1]于永安宮。五月,后主襲位于成都,時年十七。尊皇后曰皇太后。大赦,改元。是歲魏黃初四年也。
……六年夏,魏大興徒眾,命征西將軍鄧艾、鎮(zhèn)西將軍鐘會、雍州刺史諸葛緒數(shù)道并攻。于是遣左右車騎將軍張翼、廖化、輔國大將軍董厥等拒之。大赦,改元為炎興。冬,鄧艾破衛(wèi)將軍諸葛瞻于綿竹。用光祿大夫譙周策,降于艾。
奉書曰:“限分江、漢,遇值深遠,階緣蜀土,斗絕一隅,干運犯冒,漸苒[2]歷載,遂與京畿攸隔萬里。每惟黃初中,文皇帝命虎牙將軍鮮于輔,宣溫密之詔,申三好之恩,開示門戶,大義炳然,而否德暗弱,竊貪遺緒,俯仰累紀,未率大教。天威既震,人鬼歸能之數(shù),怖駭王師,神武所次,敢不革面,順以從命!輒敕群帥投戈釋甲,官府努藏一無所毀。百姓布野,余糧棲畝,以俟后來之惠,全元元[3]之命。伏惟大魏布德施化,宰輔伊、周,含覆藏疾。謹遣私署侍中張紹、光祿大夫譙周、駙馬都尉鄧良奉赍印綬,請命告誠,敬輸忠款,存亡敕賜,惟所裁之。輿櫬在近,不復縷陳。”
【注釋】
[1]殂:去世。因為陳壽作《三國志》以曹魏為正統(tǒng),所以劉備去世,不能用“薨”或“崩”。
[2]苒:時間逐漸逝去。
[3]元元:老百姓。
【譯文】
后主名禪,字公嗣,先主劉備之子。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220),先主當了漢中王,立劉禪為王太子。待先主登上皇位后,便冊封劉禪說:“章武元年(221)五月十二日,皇帝詔示:太子劉禪,我遭際漢室國運艱難,奸臣竊位篡權,國家無主掌管,有識之士及文武百官認為上天已有明示,要我承續(xù)漢王朝之正統(tǒng)。現(xiàn)在冊立劉禪為皇太子,繼承王位,安定社稷。特委派使持節(jié)丞相諸葛亮授予印綬,切望太子敬聆師傅教誨,每行一事都要體現(xiàn)出尊君、敬師、愛友這三種美德,可要自勉努力啊!”章武三年(223)夏四月,先主病逝于永安宮。五月,后主繼承皇位,在成都稱帝,時年17歲。尊封先皇皇后為皇太后。大赦天下,改換年號。這一年為魏文帝黃初四年。
……景耀六年(263)夏,魏國大舉進兵,魏主命令征西將軍鄧艾、鎮(zhèn)西將軍鐘會、雍州刺史諸葛緒分兵數(shù)路攻打蜀國。后主于是調(diào)派左右車騎將軍張翼、廖化、輔國大將軍董厥等前去抗擊。后主大赦天下,改年號為炎興。冬天,鄧艾擊敗駐守綿竹的蜀衛(wèi)將軍諸葛瞻。后主接受光祿大夫譙周的建議,向鄧艾投降。
上降書說:“因遭江、漢二水所阻,相遇水遠山高,憑據(jù)狹小蜀地,負隅反抗,逆天運犯天威,隨著歲月推移而漸與京都隔絕于萬里之域。每每憶及黃初年間,魏文皇帝派遣虎牙將軍鮮于輔來蜀,宣示言辭溫誠之詔,申明三善之恩,廣開歸順之門,大義炳然,而鄙人德行低劣、不明大體,貪受先人所創(chuàng)的微薄功業(yè),掙扎抗拒多年,不服國家教化。天威既經(jīng)震怒,人鬼順歸有時,恐懼天朝雄師,神威所到之處,怎敢不革面洗心,順從天命!現(xiàn)即諭令各軍將領拋戈解甲,官府國庫一絲不毀,百姓列隊郊野,所有糧食留于田地,以待天朝賜惠,保全百姓生命。俯首思慮大魏廣布仁德普施圣教,有伊尹、周公那樣的賢相良臣輔佐,恩澤廣被天下。謹派屬員侍中張紹、光祿大夫譙周、駙馬都尉鄧良奉交印綬,恭請指命,獻忠輸誠,存亡生殺,全憑將軍裁決。在下即將載棺材前來請罪,余不贅述。”
【原文】
是日,北地王諶傷國之亡,先殺妻子,次以自殺。紹、良與艾相遇于雒縣。艾得書,大喜,即報書,遣紹、良先還。艾至城北,后主輿櫬[4]自縛,詣軍壘門。艾解縛焚櫬,延請相見。因承制拜后主為驃騎將軍。諸圍守悉被后主敕,然后降下。艾使后主止其故宮,身往造焉。資嚴未發(fā),明年春正月,艾見收。鐘會自涪至成都作亂。會既死,蜀中軍眾鈔略,死喪狼籍,數(shù)日乃安集。
后主舉家東遷,既至洛陽,策命之曰:“惟景元五年三月丁亥。皇帝臨軒,使太常嘉命劉禪為安樂縣公。于戲,其進聽朕命!蓋統(tǒng)天載物,以咸寧為大,光宅天下,以時雍為盛。故孕育群生者,君人之道也,乃順承天者,坤元之義也。上下交暢,然后萬物協(xié)和,庶類獲乂。乃者漢氏失統(tǒng),六合震擾。我太祖承運龍興,弘濟八極,是用應天順民,撫有區(qū)夏。于時乃考因群杰虎爭,九服不靜,乘間阻遠,保據(jù)庸蜀,遂使西隅殊封,方外壅[5]隔。自是以來,干戈不戢,元元之民,不得保安其性,幾將五紀。朕永惟祖考遺志,思在綏緝四海,率土同軌,故爰整六師,耀威梁、益。公恢崇德度,深秉大正,不憚屈身委質,以愛民全國為貴,降心回慮,應機豹變,履言思順,以享左右無疆之休,豈不遠歟!朕嘉與君公長饗顯祿,用考咨前訓,開國胙[6]土,率遵舊典,钖[7]茲玄牡,苴以白茅,永為魏藩輔,往欽哉!公其祗服朕命,克廣德心,以終乃顯烈。”食邑萬戶,賜絹萬匹,奴婢百人,他物稱是。子孫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余人。尚書令樊建、侍中張紹、光祿大夫譙周、秘書令郤正、殿中督張通并封列侯。公泰始七年薨于洛陽。
【注釋】
[4]櫬(chèn):棺材。
[5]壅(yōng):堵塞。
[6]胙(zuò):古代祭祀時供的肉。
[7]钖(yáng):馬額頭上的金屬裝飾物,馬走動時發(fā)出聲響。
【譯文】
同日,北地王劉諶痛傷亡國之恥,先殺死妻子兒女,再自殺身亡。張紹、鄧良與鄧艾在雒縣相見。鄧艾接到蜀國的降書,十分高興,當即回信答復,讓張紹、鄧良先回成都。鄧艾抵達成都城北,后主繩索自縛、載著棺材前至魏軍軍營前門。鄧艾替他解下繩縛,燒掉棺材,禮請入營相見。鄧艾秉承魏主旨意,封后主為驃騎將軍。蜀國各守城將領接到后主命令后,先后歸降。鄧艾允許后主仍居住在原來的宮中,自己還親自前往拜訪。鄧艾因擅權任意行事,故于第二年春正月被拘捕。鐘會自涪城進抵成都即謀反叛魏。鐘會死后,蜀中軍隊到處燒殺搶掠,城中尸首狼籍,幾天后才恢復安定。
后主舉家東遷到洛陽,魏主冊封他道:“景元五年(264)三月十七日,皇帝臨朝,令太常賜封劉禪為安樂縣公。嗚呼,劉禪請上前聽朕旨令:治理國家,以安寧為大。統(tǒng)治天下,以和平為先,是故庇護撫育眾生,乃做君主之準則,順應天命,是為《周易》‘坤元’之意。上下通暢不隔,然后萬物協(xié)調(diào)和洽,各種物類得到治理。從前漢王室喪失綱紀,天下震蕩混亂。我太祖皇帝順承天命,挽救天下,上應天時,下順民意,以此擁有華夏大地。當時你的父親乘群雄虎爭、國家動蕩之機,借助路遙道險,占有了川蜀之地,致使西部邊陲脫離中央,與中原隔絕。自此而降,戰(zhàn)火不息,黎民百姓不能保全性命,如此已近五十年。朕一直牢記我祖上遺愿,志在安定天下,統(tǒng)一域內(nèi),故此整治六軍,用武力收復梁、益二州。你氣度恢弘品德高尚,能夠深明大義,不恥屈身降附,而以愛護百姓保全國家為上,順應潮流,適時知變,信約守義,衷心歸順,為自己爭得千秋萬世的聲譽,不失明智!朕嘉賜你永享優(yōu)厚俸祿,以參照古人的規(guī)矩,著你享有封地、建立藩國,遵奉前代典制,賞賜你用黑色公牛祭祀祖廟,以白茅包土,永遠成為大魏的藩屬,須多敬重啊!你要恭順地服從朕的命令,發(fā)揚自己的仁德之心,以修成自己的功名事業(yè)。”后主受賜萬戶封地、萬匹絹帛、一百多名奴婢,以及很多的其他物品。后主的后代擔任都尉的有三人、封侯者有五十余人。原蜀國的尚書令樊建、侍中張紹、光祿大夫譙周、秘書令郤正、殿中督張通都被封為列侯。晉武帝泰始七年(271),蜀后主在洛陽去世。
上一篇:《三國志·卞皇后傳》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三國志·呂布傳》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