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流派·垮掉的一代
二十世紀中期始現于美國的一種現代派文藝思潮。它是與當時美國興起的“否定一切,反對一切”,鄙視傳統道德的社會思潮相伴而行的。當時美國各種矛盾激化,社會危機使一批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幻想破滅,陷于悲觀、恐怖、虛無的情緒之中,他們以自暴自棄的享樂、縱欲和否定一切傳統來作消極反抗。正是在這一現實基礎之上,興起了“垮掉的一代”文學思潮及流派。該派主要成員是青年知識分子和無職業者。
“垮掉的一代”受尼采的唯意志論、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說和存在主義哲學的影響,把“理性”、“精神”視作人類災難的根源,公開鼓吹反理性的蒙昧主義,否定傳統,否定道德,反對一切,既“反叛”資本主義制度,又攻擊馬克思主義。他們放蕩不羈,以酗酒、吸毒、縱欲、群居等方式,表達對現實社會的絕望和反抗。這種心理情緒也鮮明地反映到“垮掉的一代”的藝術作品之中了。
在創作理論上,他們主張藝術要“尋找和表現”生活,研究活的人。其作品也多表現受社會和自我本身雙重殘害的底層青年;反對寫英雄人物及其行為;反對傳統現實主義的典型化;注重對生活局部和現實危機感的細致描寫,其中也含有一定的現實主義成分。這雖然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某些弊端,但也充滿無可奈何的消極情緒。
在藝術形式方面, “垮掉的一代”要打破各種體裁的傳統規范,要取消詩的格律,抹煞詩與散文的區別;在小說創作上多用“意識流”手法,摒棄傳統的情節、結構,著力刻畫人物的內在感受、印象、意識及矛盾狀態,有極大的跳躍性和隨意性,或變幻莫測,生澀難解。
該流派的主要代表作品有杰克·克茹亞克及其小說《在路上》、阿侖金斯堡及其長詩《卡迪士及其他》、芬倫斯·弗林蓋梯的《逝去世界的圖景》等三部詩集,以及勞倫斯·李普頓的小說《神圣的野蠻人》等。
上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流派·哥特式藝術
下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