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靈運:歸途賦并序
謝靈運
昔文章之士,多作行旅賦?;蛐涝谟^國,或怵在斥徒,或述職邦邑,或羈役戎陣。事由于外,興不自已。雖高才可推,求懷未愜。今量分告退,反身草澤,經途履運,用感其心。賦曰:
承百世之慶靈,遇千載之優渥,匪康衢之難踐,諒跬步之易局。踐寒暑以推換,眷桑梓以緬邈。褫簪帶于窮城,反巾褐于空谷。果歸期于愿言,獲素念于思樂。
于是舟人告辦,佇楫在川。觀鳥候風,望景測圓。背海向溪,乘潮傍山。凄凄送歸,愍愍告旋。時旻秋之杪節,天既高而物衰。云上騰而雁翔,霜下淪而草腓。舍陰漠之相浦,去陽景之芳蕤。林承風而飄落,水鑒月而含輝。發青田之枉渚,逗白岸之空亭。路威夷而詭狀,山側背而易形!停余舟而淹留,搜縉云之遺跡。漾百里之清潭,見千仞之孤石。歷古今而長在,經盛衰而不易!
劉宋永初三年(422),謝靈運被權臣徐羨之、傅亮等以“構扇異同,非毀執政”的罪名出為永嘉太守。從政治斗爭漩渦中心被拋出的謝靈運,為撫慰胸中的不平,時常游覽、吟詠于永嘉郡的山水之間。但清風麗景并沒有泯滅他心頭的憤懣和楚痛。在《齋中讀詩》中,他深深地感嘆:“昔余游京華,未嘗廢丘壑。矧乃歸山川,心跡雙寂寞?!睘榱藪昝撨@種痛苦,第二年秋天,謝靈運便托病辭歸,以遂“素念”。這篇小賦,正是他“量分告退,反身草澤”途中的感興之作。
賦先寫告退的緣由。說有幸生活在一個百年不遇、千載難逢的英明圣世,展現在面前的是平坦的康莊大道。但自“諒跬步之易局”,眷故鄉之桑梓,故要“反巾褐”以獲素志。此話看似平和、謙遜,其實是絕望于世的疾憤之辭、無可奈何之語。職官永嘉的一個春秋,遭受謫貶沉重打擊的巨痛,不會那么快就消失。他在徜徉山川之際,亦無時無刻不在仕與隱的矛盾困擾之中。所謂“進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住”(《登池上樓》)、“我志誰與亮,賞心惟良知”(《游南亭詩》),正是他進退維谷、心情苦悶的真實寫照。無論是以謝靈運恃才傲物的性格說,還是從其家世的顯赫聲望講,他都不會是個甘心失敗、忍恥寂寞的人?,F在,要他喝下這杯人生的苦酒,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在開頭這段平淡的文字后面,包含著難言的無限悲哀。
正是由于作者心中深有所感,故第二段對途中狀況的描寫,也就自然地染上了一層悲涼色彩。分別之際,舟人“佇楫在川,觀鳥候風,望景測圓”,船則“背海向溪,乘潮傍山”,而送歸者凄凄,告旋者愍愍。寥寥數語,勾勒出一幅江邊送行傷別圖。其中人物的神態、容顏活動于紙上,顯示出作者高超的語言刻畫能力。而“背?!眱删?,則精確地點明了歸程的去向。謝靈運此行,由濱海的永嘉出發,途經西北方向的青田、縉云等縣,然后達到故鄉始寧的(今紹興上虞)。故他在《初去郡詩》中說:“溯溪終水涉,登嶺始山行。”
船漸漸遠離,分手時的黯然傷情剛剛稍息,滿目卻又是蕭瑟的秋景。天是那樣的高朗,但萬物已衰。只剩有南飛的歸雁、霜零的衰草。想舍陰漠的荒浦而就陽光溫和的芳洲,卻又見秋風卷葉亂飛、冷月浸水生寒……這怎能叫人不愁腸寸斷呢?而江行之處,是水路曲折、險渚暗灘,連往日人來人往、熱鬧非凡的津亭,如今也變得冷冷清清、空空如也。這又怎能叫人不感嘆“路威夷而詭狀”呢?此時在作者看來,一向可親可近的崇山峻嶺也在側身背首,失色變形! 真是情動于中。這里的感嘆、驚心,不正是對世事艱難、仕途困頓和人情炎涼的象征嗎!文章至此,作者的感情達到了最高潮。今天讀來,我們仿佛聽到了作者于一千五百年前發自心底的悲鳴。
“山側背而易形”一語,不僅形象地表達了作者的危苦之情,而且也十分自然地過渡到舍舟山行的描寫。“停余舟而淹留,搜縉云之遺跡。漾百里之清潭,見千仞之孤石。歷古今而長在,經盛衰而不易”。這里,作者又換了一副輕淡、雋永的筆調,突出寫縉云山(今名仙都,在縉城東),展現出一個新的境界。縉云山多危崖異洞、飛瀑流泉,道書稱之為第二十九洞天。中有鼎湖一峰,狀如石筍,拔地而起。頂上有湖,漫生蓮花,傳說是黃帝煉丹升仙處。唐詩云:“黃帝旌旗去不回,片云孤石獨崔嵬。有時風激鼎湖浪,散作晴天雨點來?!弊髡咄V叟腔泊说?,與其說是來游賞清幽美景,不如說是來求仙訪道?!八选弊窒碌镁?,它準確地道出了作者的心緒。謝靈運有感于混跡官場的“負心二十載”和此時的“心跡猶未并”(均見《初去郡詩》),他要尋找一根精神支柱,來完成身心的雙重解脫。于是要追步黃老了。但泛遍百里之清潭,也難覓仙跡,徒見千仞孤石。這也暫且可以寬慰一下他那悲苦寂寞的心靈了。因為他畢竟從中得到了“歷古今而長在,經盛衰而不易”的哲理啟示,找到了古今不可移,自然永存的處世精神。終于,我們窺見了作者逐漸平靜的心境,看到了他是如何進行自我麻醉的了,也感覺到了殘酷的社會現實對他的巨大壓力。
這篇小賦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由于作品不是“事由于外”,而是“感其心”而作,故主觀色彩濃厚。作者行文,意在筆先,敘事狀景,隨情而變,點到為止,而不作冗長的描述。所以讀來倍感其情真、景真、事真。文章的轉接,技法圓熟。從辭歸淡淡言起,緊接重墨一路渲染離別、觀景、江行的凄緊氣氛,到山行訪仙、抒發哲理的悠然淡去,無不隨心所欲,一波三折。這十分準確地表達了作者告退時那種復雜難言的思想情緒。
作品的語言,精工自然,富有詩意。以地名青田、縉云對泛指地理的白岸、萬里,虛實相生,容量豐富?!氨澈O蛳顺卑健?,不僅點明去向,而且啟示下文,手法老到。收筆“見千仞之孤石”云云,情理并茂,意味深長。
達首短賦甚稱千古杰作,可與張衡《歸田賦》、陶潛《歸去來兮辭》鼎足而三!
上一篇:張衡《歸田賦》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舒元輿《錄桃源畫記》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