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教育家、史學家、思想家。名丘,字仲尼,春秋魯國人,生于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祖先是宋國貴族,后遷于魯。早年生活貧困,靠給人相禮為生,做過倉庫管理員和管牛羊的小吏。中年時一度任魯國季氏的中都宰和魯國的司寇。后周游列國,宣傳他自己的主張,但是在諸侯力爭的春秋末期,無人接受他的“仁愛”說教。他只好回到故鄉收徒講學,他是中國歷史上開創私人講學的第一人,為了教學的需要,相傳他刪定“六經”(詩、書、易、禮、樂、春秋)。他的弟子三千余,賢者七十二。他的學說核心是“仁”、為了達到“仁”,他特別強調“禮”,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末期,他主張恢復周初的制度,反對大國爭霸,反對社會的變革。
《春秋》一書是“五經”之一,孔子依據魯國史書,旁采其他國家一些材料而成的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全書僅一萬八千余字,記載了上起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下至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共二百四十二年歷史。“春秋”本是古代編年體史書的通稱,墨翟說“吾見百國春秋”,據歷史記載,周、燕、宋、齊第國的史書,都曾以“春秋”命名。后來,各國《春秋》相繼散失,只有孔子所修的《春秋》保留下來,因此后人說《春秋》也就專指孔子所修的《春秋》了。所以叫《春秋》,是因一年有四季,言春以包夏,舉秋以兼冬,即編年的意思。記事的方法,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時,以時系年。記事的原則,“據魯”“親周”,詳內略外,即以記載魯國歷史的內容來體現他尊奉周天子統治的思想、涉及魯國的事詳寫,其它諸侯國的事略寫。凡是涉及到維護或破壞“名分”的事,孔子認為都是大事而詳寫,以達到其使“亂臣賦子懼”的政治目的。《春秋》一書,記事極簡,少則一字、最多也不過47個字,每用一字都十分講究,同樣是寫戰爭,如果是聲罪致討就用“伐”字,潛師掠境就用“侵”字,兩兵相接就用“戰”字等等,同樣是殺人,殺無罪者就用“殺”字,殺有罪者就用“誅”字,下殺上就用“弒”字等等,這就是所謂“一字褒貶”。不僅如此,什么事當記,什么事不當記,也有講究,這就是所謂“為尊者諱,為親者諱”,如周天子本來是被晉文公強召至踐土會盟,《春秋》卻記載“天王狩于河陽”。這就叫“春秋書法”。《春秋》一書注重人事而不宣揚鬼神。盡管在書中記載了許多災異,可是孔子并未給它們披上神秘的色彩,也不去與人事關系牽連一起。由于《春秋》一書文字簡單,又用“春秋書法”,孔子死后,他的弟子們就各自進行解釋、大約在戰國初年就出現了以補充歷史為主的《左傳》,到西漢初又出現了以講解“書法”和“微言大義”為主的《公羊傳》和《榖梁傳》,還有《鄒氏傳》、《夾氏傳》等。西晉時,杜預作《春秋經傳集解》,把其以前各家注解匯集于一帙,成為現在通行的最早的注解本。從歷史到現在,學者都是把《春秋》與“三傳”結合起來研究,論著如林,各代皆有,以清代成果為豐。
上一篇:孔丘
下一篇:孔子改制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