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三章 不尚賢》翻譯與解讀
不尚賢,使民不爭01。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02。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03。
是以圣人之治04: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05。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06。為無為,則無不治07。
今 譯
不尊重賢能,就能使人民不爭名奪利。不珍貴難得貨物,就能使人民不偷盜。不顯示貴重物品,就能使民心不惑亂。
因此國君治國,要使人民無心思虛、飽食滿腹、志弱不爭、體壯強骨。常使人民無知無欲,縱使有智之民亦不敢妄為,天下就能太平了。
評 議
本章所談治國之道,有五個問題,一是不尚賢,二是不貴難得之貨,三是不顯示可欲,四是實行愚民政策,五是使智者亦不敢妄為。老子認為,治國者能做到這五方面,天下就能大治了。其中也曲折地表現老子對統治階級窮奢極欲、爭名奪利的批判;同時老子認為由于貴族階級珍貴難得之貨、顯示可欲之物,致使民心惑亂,而使民偷盜,罪莫大焉。這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應當看到,老子主張實行愚民政策來治理國家,只能對統治者有利。為老子實行愚民政策辯護,是不符合實際的,事實是不容抹煞的。老子主張實行愚民政策,也并非出于偶然。諸如老子曰:“智慧出,有大偽。”(《老子》第十八章)“絕圣棄智,民利百倍。”(《老子》第十九章)“民多技巧,奇物滋起。”(《老子》第五十七章)“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老子》第六十五章)凡此等等,皆表現了老子實行愚民政策的主張。
陳鼓應先生認為老子本章的這些言論不是愚民政策。他說:“所謂‘無知’,并不是實行愚民政策,乃是消解巧偽的心智。所謂‘無欲’,并不是要減除自然的本能,而是消解貪欲的擴張。”(《老子注譯及評介》)陳先生如此為老子愚民政策辯解,也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宋代林希逸和元代吳澄的看法,正說明老子本章老子的此番說教,是在鼓吹實行愚民政策。林希逸曰:“老子憤末世之紛紛,故思太古之無事。其言未免太過,所以不及吾圣人也。”(《老子鬳齋口義》)林氏尊孔貶老,姑且不說,他認為老子“愚民”之“言之過當”,是十分明確的。吳澄對老子的愚民思想,也看得比較清楚。他說:“此章言圣人治天下之道,而虛心、實腹、弱志、強骨,后世養生家借以為說,其說雖精,非老子本旨也。”(《道德真經注》)結合吳澄對本章的詮釋看,更能說明問題。
學界術有一種傾向,很值得警惕。有的學者研究哪位先賢圣哲,就為其短處或污點辯解。為大人諱、為圣人諱,是非常要不得的。學術研究,應當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注釋
01 尚:尊重。河上公曰:“不尚者,不貴之以祿,不尊之以官也。”吳澄曰:“尚,謂尊崇之。”兩句謂:上不尊重賢能,就能使人民不爭名奪利。
02 貴:吳澄曰:“謂寶重之。”難得之貨:指珍寶、黃金、珠玉 (河上公說)。為盜:偷盜。兩句謂:不珍貴難得的貨物,就能使人民不做偷盜的事。
03 見:顯示。吳澄曰:“見,猶示也。”亂:惑亂。林希逸曰:“人惟不見其可欲,則其心自定。”兩句:謂不顯示可欲之物,就能使民心不惑亂。
04 圣人:指有道之君。治:治理國家。
05 其:吳澄曰:“四‘其’字,皆指民而言。”弱其志:陸德明曰:“心虛則志弱也。”(《經典釋文·老子音義》)林希逸曰:“‘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此八字最好。虛其心,無思慕也。實其腹,飽以食也。弱其志,不趨競也。強其骨,養其力也。”
06 智者:有才智之人。兩句謂:吳澄曰:“使民皆無所知,不知名利之可欲,而無欲之心;縱民有知名利可欲者,亦不敢為爭、盜之事。”
07 為:指為爭、盜之事。兩句謂:吳澄曰:“謂為爭、為盜者,皆無為之心,如此則天下無不治矣。”按蘇轍曰:“而不尚、不貴、不見,所謂為無為也。”林希逸曰:“其為治也,皆以無為為之,所以無不治也。”可備一說。
上一篇:《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七章·不出戶知天下》翻譯與解讀
下一篇:《老子道德經·第四十八章·為道日損》翻譯與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