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曲、戲曲
曲分為散曲、戲曲兩大類。散曲無科白,戲曲有科白。科白指動作和賓白。散曲可分為散套、小令。散套分為三種:北曲散套、南曲散套、南北合套;小令分四種:尋常小令、重頭、帶過曲、集曲。戲曲分為南戲、北劇。
一、散曲
散曲因為只用來清唱,所以又叫清曲。散曲沒有賓白,所以稱為“散”或“清”。散曲的名稱,最早見于明朱有燉的《誠齋樂府》。該書共兩卷,前卷題名“散曲”,專收小令,后卷專門收錄“套數(shù)”。由朱有燉所收的“散曲”可知,無論南北曲,都可分為“小令”、“散套”兩種不同的形式。“散曲”的發(fā)展與宋詞有密切的關系,所以又稱為“詞余”,更有文人稱它為“樂府”或“今樂府”。
1.小令
小令是體制比較短小的散曲,一般以一支曲子為單位;重頭、帶過曲雖然是兩支以上的曲子,但也不是成套的曲子,所以也稱小令。它與詞的小令不同,后者是指體制短小的詞,曲的小令是相對成套的曲子而言。小令分為不演故事者、演故事者。
(1)不演故事者
所謂的不演故事,是指曲的內(nèi)容只是單純抒發(fā)感慨,或者描述事物風景,而不是編演故事。這種小令又分為:
①尋常小令:單調(diào)的散曲,在曲中體制最為簡短,大都一韻到底。如:
云籠月,風弄鐵,兩般兒助人凄切。剔銀燈欲將心事寫,長噓氣一聲吹滅。(馬致遠《落梅風》)
②摘遍:摘取出套數(shù)中的一、二段精粹曲調(diào)(如果不是在尾聲,便把它從套內(nèi)摘出),單獨演唱,猶如詞中的摘遍。
③帶過曲:作者填完一首,意猶未盡,繼續(xù)拈一他調(diào),而此兩調(diào)之間,音律必須能銜接。帶過曲一般填寫到三支。帶過曲起初只有北曲小令有,以后南曲小令中和南北曲合套也有仿效,所以帶過曲有“北帶過曲”(北帶北),如《正宮·脫布衫帶小涼州》,“南帶過曲”(南帶南),如《朝元歌帶朝元令》,以及“南北兼帶”,即一首南曲帶一首北曲,如《南楚江情帶北金字經(jīng)》等。帶過曲可以用“帶過”兩字,如《雁兒落帶過得勝令》,也可以用“帶”、“過”或“兼”字,如《雁兒落帶得勝令》、《雁兒落過得勝令》、《雁兒落兼得勝令》。但也可以只把幾個曲牌連寫在一起,而不用這些字,如《罵玉郎感皇恩采茶歌》。
④集曲:將幾支或數(shù)支不同的曲調(diào),在每一曲調(diào)中截取一句或數(shù)句,組成一新曲。如集曲《羅江怨》(一名《楚江情》),便是摘合了《香羅怨》、《皂羅袍》、《一江風》三調(diào)中各數(shù)字組成。集曲猶如詞中的“犯”,所以也叫“犯曲”。集曲與帶過曲的不同在于:帶過曲是保留原來曲名,集曲是集合不同曲調(diào)中的零句再組成一支新曲調(diào),另取一個名稱。此種方法在南曲中較盛行。第一個用集曲的是明人梁辰魚。
⑤重頭:是指聲調(diào)格律完全相同的曲調(diào)一再重復使用,猶如詩詞中的聯(lián)章。如:
張養(yǎng)浩的《山坡羊·懷古九首》
天津橋上,憑欄遙望,春陵王氣都凋喪。樹蒼蒼,水茫茫。云臺不見中興將。千古轉頭歸滅亡。功,也不久長,名,也不久長。(《洛陽懷古》)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jīng)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潼關懷古》)
重頭曲填寫沒有多少限定,有的兩首,有的可多至百首。
(2)演故事者
演故事者,是用若干小令合成一個故事,即每個小令分別敘述故事的各個情節(jié)。它又可分為:
①同調(diào)重頭:由多支重頭小令構成。如《摘翠百詠小春秋》,就是用一百首《小桃紅》,敘述《西廂記》的整個故事情節(jié),即從張生離洛陽,直至崔張團圓,一同赴官的完整過程。
②異調(diào)間列:用不同的曲牌小令,來敘述一個故事。現(xiàn)存只有《樂府群玉》卷二所錄明王曄所作的十六首《雙漸小卿問答》:
《慶東原》黃雛退狀
《天香引》問蘇卿
《天香引》蘇卿答
《鳳引雛》再問蘇卿
《鳳引雛》蘇卿再答
《凌波仙》駁
《凌波仙》馮魁答
《天香引》問馮魁
《凌波仙》馮魁答
《天香引》問雙漸
《凌波仙》雙漸答
《天香引》問黃肇
《凌波仙》黃肇答
《天香引》問蘇媽媽
《凌波仙》蘇媽媽答
《凌波仙》議擬
因為《樂府群玉》只收小令,這十六首小令押韻、曲調(diào)都不一樣,所以稱異調(diào)間列。
2.散套
散套是散曲套數(shù)的簡稱,又叫套曲、套數(shù)、大令,是由同一宮調(diào)的若干支曲子組成的組曲,可長可短,必須一韻到底。可分為北曲散套、南曲散套、南北合套三種:
(1)北曲散套
北曲散套是用兩支或兩支以上的宮調(diào),由笛聲相同的曲子相聯(lián),末尾加上尾聲的組合,它由支曲和尾聲兩部分組成。如《仙呂點絳唇》,便是由《混江龍》、《油葫蘆》、《天下樂》、《哪咤令》、《鵲踏枝》、《寄生草》、《煞尾》組成,其中《仙呂點絳唇》是首曲,《煞尾》是尾曲,《混江龍》等六首是正曲。
(2)南曲散套
南曲散套由引子、正曲(過曲)、尾聲三部分組成。如《商調(diào)引字繞池游》、《商調(diào)過曲字字錦》、《不是路》、《滿園春》、《前腔》、《尾聲》。
(3)南北合套
南北合套是一套南曲一套北曲相間使用,也就是在同一宮調(diào)內(nèi),選取若干音律相互和諧的南曲北調(diào)和北曲南調(diào),交錯排列,組成一套南北合套。如《北仙呂·賞花時》、《南排歌》、《北哪咤令》、《南排歌》、《北鵲踏枝》、《南桂枝香》、《北寄生草》、《南安樂神》、《北六幺序》、《南尾聲》。
3.作家、作品
元曲作家,以時代劃分,可分為前后兩期。前期相當于鐘嗣成《錄鬼簿》的“前輩名公”時代,約從金末(約1300年)到元大德年間的六十年。后期相當于鐘嗣成的《錄鬼簿》時代,約大德年間至元末(1367年)的六十余年。
近人把散曲劃分為豪放派和清麗派。前期清麗派有關漢卿、王實甫、元好問、姚燧、白樸、盧摯等;豪放派有馬致遠、張養(yǎng)浩、鮮于樞、劉致、鄧玉賓、貫云石等。后期的清麗作家有張可久、喬吉、徐再恩、鄭德輝、睢景臣、周德清等;豪放派有楊朝、鐘嗣成、劉庭信等。
明人散曲的數(shù)量也很可觀,但內(nèi)容和藝術都不如元人。
二、戲曲
戲曲是由演員扮演角色,在舞臺上當眾表演故事情節(jié)的,兼?zhèn)淞嗽姼琛⒁魳贰⑽璧浮⒗L畫、雕刻、建筑等要素的,一種高度綜合的藝術。中國古典戲劇分為雜劇、南戲、傳奇三種。
1.雜劇
雜劇一詞,最早見于晚唐李德裕的文章中,但當時雜劇的形式?jīng)]有詳細記載。宋金時代雜劇雖然普遍流行,因為資料記載有限,當時的劇本、演出情況仍然不太清楚。至元代雜劇成熟,佳作、名家迭出。進入明代雜劇衰落,明傳奇興起。
(1)宋金雜劇
宋金雜劇是在繼承歌舞戲、參軍戲、歌舞、說唱、詞調(diào)、民間歌曲等藝術傳統(tǒng)的基礎上融合、發(fā)展而來的。它由艷段、正雜劇和雜扮三部分組成。艷段是正式節(jié)目演出前的序幕、插曲,借以招徠觀眾。正雜劇分兩段,演出較完整的故事,以諷刺滑稽為主,是雜劇的精華。雜扮又叫散段,是正雜劇兩段之間或者末尾穿插的笑話。
南宋時,各種表演藝術彼此調(diào)和混雜,以歌舞為主的大曲和以調(diào)戲滑稽為主的雜劇漸漸融合,于是,雜劇成為各種戲劇的總稱。金代末年又稱滑稽戲、歌舞戲、講唱戲等為“院本”。之所以稱金雜劇為院本,王國維認為:“行院者,大抵金、元人謂娼妓所居。其所演唱之本,即謂之院本云爾。”可見,經(jīng)過演變,所謂院本就是所有金代戲曲的統(tǒng)稱。宋雜劇和金院本現(xiàn)已失傳,南宋周密的《武林舊事》記載了官本雜劇名目二百八十種,元陶宗儀的《輟耕錄》則記有院本名目七百余種。
宋雜劇一般由末泥、引戲、副凈、副末、裝孤等角色組成。末泥負責指揮、監(jiān)督演戲事務,相當于現(xiàn)代的劇務;引戲安排如何演戲,自己并不演,相當于現(xiàn)代的導演;副凈裝扮滑稽愚昧,是被嘲弄的人物,相當于現(xiàn)代的丑角;副末插科打諢,用來逗趣取笑;裝孤是扮做官員。
(2)元雜劇
元雜劇是指元代盛行的北曲雜劇。元雜劇的組織結構、體制等不同于宋金雜劇,它具有自己的一些特點。
結構方面:元雜劇最常見的結構形式是四折一楔。每一套曲為一折,四折戲共四套曲子。四折是元雜劇的通例,當然也有五折、六折的變例,如紀君祥的《趙氏孤兒》就是五折。每一折由一人獨唱,稱為“末”或“旦”,正末主唱的叫“末本”,正旦主唱的叫“旦本”。一人獨唱是通例。這種結構的缺點是過于單調(diào),不能表現(xiàn)多數(shù)演員的情緒及歌唱藝術,獨唱者也過于辛勞。但也有在曲尾由其他幾人歌唱的變例。元雜劇大多有楔子,只有少數(shù)沒有楔子。楔子的作用在于說明情節(jié)或介紹人物,緩解四折劇劇情發(fā)展的困難,使四折戲的前后劇情得到聯(lián)系與平衡。楔子一般位于劇前,也有的位于各折之間。
賓白方面:賓白就是說白,相當于現(xiàn)代的“臺詞”,這也是元雜劇別于宋金雜劇的最大特點。賓白的主要作用在于情節(jié)穿插、前后照應,以及更好地表現(xiàn)人物的個性和感情。同時,臺詞的白話性,還有助于觀眾對劇情的理解。賓白分為獨白、對白、帶白、插白、旁白等。
角色方面:主要有“末”、“旦”兩大類。
末:分為正末、副末、沖末、外末、小末。“正末”為男主角。
旦:分為正旦、副旦、貼旦、外旦、小旦、大旦、老旦、花旦、色旦。“正旦”為女主角。
凈:一般扮演男角,有時也扮演女角。
丑:元雜劇中沒有“丑”角,丑角由凈角扮演。(明人受南戲影響,在刊刻元雜劇劇本時增加了“丑”角)
另外還有一些社會身份:孤(指官員)、兒(指老太婆或鴇兒)、邦老(強盜)、勃老(老頭子)、徠兒(孩子)。這些都不是角色名稱。
元雜劇還有一些專門名詞:科,指表演動作。只有動作、唱白協(xié)調(diào)配合,才能把故事情感真實活潑地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砌末,是劇中所用的道具。散場,即閉幕的意思。題目正名,指散場后寫著的幾句對話,以總結劇本內(nèi)容。
當時最著名的元雜劇四大家是“關、馬、鄭、白”。關漢卿有劇作64種,今存14種,《竇娥冤》、《救風塵》等最為著名。白樸劇作16種,今存3種,代表作《梧桐雨》、《墻頭馬上》。馬致遠劇作14種,今存7種,《漢宮秋》為其代表。鄭光祖劇作17種,今存7種,代表作《倩女離魂》。其他如高文秀、紀君洋、武漢臣、石君寶、宮天挺、喬吉等亦為名家。
元雜劇主要收錄在元人鐘嗣成的《錄鬼簿》、無名氏的《續(xù)錄鬼簿》中,共收錄元曲作家223人,作品550余本。現(xiàn)代的元雜劇著作集有《元曲選》、《元曲選外編》,以及楊家駱先生所輯、臺灣世界書局影印出版的《全元雜劇初編》、《全元雜劇二編》、《全元雜劇三編》、《全元雜劇外編》,另外還有《元雜劇三十種》。
(3)明清雜劇
雜劇發(fā)展到明代,已是強弩之末。體制上不再遵守元雜劇的四折一楔。形式上,二出、四出,一折、六折,多至七折、八折的都有。演唱方面,采取復唱、合唱的形式,廢除了一人獨唱。取材方面,只是摘取故事中或悲壯、或哀怨、或風雅的一段加以表現(xiàn)。此時的雜劇嚴格來講應該是南北戲曲的混合物。
明雜劇據(jù)傅惜華的《明代雜劇全目》記載,現(xiàn)存作品約有150種,分別見于《盛明雜劇初二集》及楊家駱主編的《全明雜劇》,共收劇目168種,可考作家約百人左右。代表作是徐渭的《四聲猿》,包括《漁陽弄》、《翠鄉(xiāng)夢》、《花木蘭》、《女狀元》。
清代是雜劇的尾聲,據(jù)傅惜華的《清代雜劇全目》著錄,可考作家作品550種,無名氏作品750種,共1300種。代表作為蔣士銓的《四弦秋》、吳偉業(yè)的《臨春閣》。
2.南戲
南戲又名“戲文”,或者稱為“南戲文”、“南曲戲文”、“溫州雜劇”、“永嘉雜劇”等。宋朝時發(fā)源于浙江溫州民間,逐漸向北方發(fā)展,后盛行于京都。南戲直接影響了明、清傳奇的創(chuàng)作與演出。
南戲有以下特點:
(1)結構可長可短,體制自由活潑。
(2)不葉宮調(diào),無嚴格的格律,有合唱。
(3)繼承了宋雜劇的傳統(tǒng),內(nèi)容多反映民間疾苦,抨擊弊政。
(4)語言藝術與情調(diào)都與北曲具有不同的風格。
宋人南戲可考的有《趙貞女蔡二郎》、《王煥》、《樂昌分鏡》、《王魁桂英》、《陳巡檢悔嶺失妻》五種。前一種只存目,《樂昌分鏡》只有殘文,其余三種也只有殘余的詞曲收錄在沈璟的《南九宮譜》中。后來從《永樂大典》中又發(fā)現(xiàn)《張協(xié)狀元》、《小孫屠》、《宦門子弟錯立身》三種。
初期的宋元南戲的主要組成部分,一是來源于宋詞,二是來源于民間歌謠。宋元南戲的形式是:
(1)題目正名置于開頭,形式、語氣和雜劇相似。
(2)沒有楔子,開場便是“家門”,用詞牌概括說明全劇情節(jié)。
(3)“科白”中的“科”往往用作介紹,“白”一般用駢偶句。
(4)不分折,不分出,長短自由。
3.傳奇
傳奇是明清時期以演唱南曲為主的戲曲形式。唐代,傳奇指短篇文言小說,元代也有用以指戲曲的,到明代,宋元南戲逐漸規(guī)范,傳奇就成為不包括雜劇在內(nèi)的明清戲曲的總稱。
傳奇是在吸收元雜劇優(yōu)點的基礎上,由宋元南戲發(fā)展而來。其情節(jié)緊湊,人物刻畫細膩,角色分工細致。音樂上采用宮調(diào)區(qū)分曲牌,兼唱北曲或南北合套。明中葉到清中葉是其鼎盛期。
明初出現(xiàn)了荊(《荊釵記》)、劉(《劉知遠白兔記》)、拜(《拜月亭》)、殺(《殺狗勸夫》)、琵琶(《琵琶記》)五大傳奇。《荊釵記》寫王十朋以荊釵聘錢玉蓮為妻的事;《劉知遠白兔記》(一名《白兔記》)寫劉知遠、李三娘的故事;《拜月亭》是根據(jù)關漢卿的《閨怨佳人拜月亭》雜劇改編,寫蔣世隆與王瑞蘭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殺狗勸夫》是根據(jù)蕭德祥的《殺狗勸夫》雜劇改編,寫孫華孫榮兄弟失和,經(jīng)孫華妻設計殺狗,兄弟復和的故事;《琵琶記》的作者為高明,寫蔡伯喈與發(fā)妻趙貞女的故事。此五劇在我國戲劇史上有重大的影響,為明清的傳奇體制奠定了基礎。梁辰魚的《浣紗記》運用魏良輔所改良的昆腔,全劇四十五出,寫吳越興亡及西施與范蠡的愛情故事。梁辰魚使昆腔從清唱階段發(fā)展到舞臺表演,貢獻極大。
《鳴鳳記》相傳為王世貞或其門人所作,寫嚴嵩父子排除異己、重用親信、陷害忠良的惡行,以及夏言、楊繼盛等忠臣與嚴嵩的斗爭,具有時代意義與現(xiàn)實精神。
湯顯祖才思卓越,不重音律,劇作對后世影響深遠。他的著名的“玉茗堂四夢”包括《紫釵記》、《牡丹亭》(一名《還魂記》)、《南柯記》、《邯鄲記》,其中以《牡丹亭》最為優(yōu)秀。戲曲通過杜麗娘與柳夢梅的愛情故事,表達了男女爭取婚姻自由和渴望美滿生活的愿望。
《明代傳奇全目》由傅惜華著錄,收錄作家251人、劇作950種。莊一拂編著的《古典戲劇存目匯考》,著錄明傳奇1000多種。《古本戲曲叢刊》初集、二集、三集,各收戲曲作品100種,其中絕大多數(shù)是明清傳奇。趙景深、胡忌選注的《明清傳奇選》共選明清兩代著名傳奇15種、18出。
清代傳奇是明傳奇的延續(xù)。最著名的作者是康熙年間的“南洪北孔”:北孔是孔尚任,代表作是《桃花扇》;南洪是洪升,代表作《長生殿》。清中葉后,傳奇逐漸沒落。
雜劇與傳奇體制上的不同有:
(1)傳奇每出之首的“家門”,由“上場小曲”(勸人對酒忘憂、逢場作戲之類的套語)、“例行問答”(說明表演何本傳奇)、“家門主曲”與“總詩”(說明劇情概要)組成。雜劇中的“題目正名”與家門的“總詩”性質(zhì)略同。
(2)雜劇每折只能一人獨唱;傳奇則可以對唱、合唱。
(3)雜劇每折限用一個宮調(diào),一韻到底;傳奇每出宮調(diào)不定,可自由換韻。
(4)雜劇的賓白多用口語,文言較少;傳奇則多用駢偶文句。
(5)雜劇分折,每本不得超過四折;傳奇分出,但不分折,每本一出至四五十出不等,長短完全自由。
(6)傳奇的角色分工比雜劇要細,分為十二色,而以生旦為主。傳奇每個角色只扮演一個人物,很少分扮兩角。
上一篇:五代別集
下一篇:戲曲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