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七章 不出戶知天下》翻譯與解讀
不出戶,知天下01;不窺牖,見天道02。其出彌遠,其知彌少03。是以圣人不行而知04,不見而名01,不為而成02。
今 譯
不外出考察,即能知道天下的事物。不看窗外陰晴,即能知曉天時變化。外出愈遠,知道得愈少。因此,圣人在家不外出考察,便能知道天下的事物;不看窗外陰晴,便能知道天時變化;沒有作為,就能成功。
評 議
此章是講認識事物和天時變化的認識論,表現了老子主觀唯心主義的認識論思想。注中所舉治老學者的詮釋,大體亦能說明這個問題。要想認識外界的事物和知道天時的變化,就必須親身去考察和觀看,坐在房子里,是很難能得到真實情況的。在科技發達的今天,可能“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但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說“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那只能是騙人的謊話。早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毛澤東在《實踐論》中就指出這種認識論是錯誤的。他說:“‘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在技術不發達的古代只是一句空話,在技術發達的現代雖然可以實現這句話,然而真正親知的是天下實踐著的人,那些人在他們的實踐中間取得了‘知’,經過文字和技術的傳達而到達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間接地‘知天下事’。如果要直接地認識某種或某些事物,便只有親身參加于變革現實、變革某種或某些事物的實踐的斗爭中,才能觸到那種或那些事物的現象,也只有在親身參加變革現實的實踐的斗爭中,才能暴露那種或那些事物的本質而理解它們。這是任何人實際上走著的認識路程,不過有些人故意歪曲地說些反對的話罷了。”
有些學者千方百計為老子辯護,曲解此章老子的本意,不承認此章表現了老子主觀唯心主義的認識論思想。其實,我們應當科學、歷史看待問題,用不著為大人、圣人諱。即使把“天道”解讀為“自然規律”,把“不為”解讀為“不妄為”,也不能掩蓋本章存在的先驗論的主觀唯心主義的思想。宋代林希逸曰:“不行而自知,不求見而自有名,不為而自成,圣人之道,其為用也如此。《易》曰:‘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亦此意也。”(《老子鬳齋口義》)林希逸這種解釋是錯誤的。《易經》這兩句,是說“神遊”(即精神),與老子本章“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的意思并不相同。蘇轍曰:“性之所及,非特能知能名而已,蓋可以因物之自然,不勞而成之矣。”(《道德真經注》)蘇轍謂圣人順物自然,“不勞而成”,亦掩蓋不了“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是主觀先驗論的唯心主義思想。
這里所援引古代治老學者對本章的錯誤詮釋,目的讓讀者能夠看到,《老子》之書的確深奧難識,以致使古代許多治老學者迷失不解。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亦說明實踐是辨別真偽的最好方法。
高亨說:“老子認為,一個人坐在家里,就能認識宇宙一切事物;相反的,走出越遠,認識就越少。這種否定觀察外界,脫離實踐的認識方法,是十足的唯心論。”(《老子注譯》)高先生的看法是正確的。
注釋
01 “不出戶”兩句,意謂不外出考察,即能知道天下發生的事物。對此,古代即有五種詮釋:其一,河上公曰:“圣人不出戶以知天下者,以己身知人身,以己家知人家,所以見天下也。”其二,奚侗曰:“《文子· 下德》篇:‘人君不出戶以知天下者,因物以識物,因人以知人也。’”其三,王弼曰:“事有宗,物有主,途雖殊而同歸也,慮雖百而其致一也。道有大常,理有大致,執古之道,可以御今;雖處于今,可以知古始。故不出戶、窺牖,而可知也。”按此說亦包括以下兩句。其四,林希逸曰:“天下雖大,人情物理一而已矣,雖不出戶,亦可知也。”其五,吳澄曰:“天下萬事萬物之理皆備于我,故雖不出戶而遍知。”
02 窺:帛書甲乙本作“規”,河上公本、傅奕本作“窺”。韓非《喻老》篇引作“ ”,王弼本同。古代“窺”與“ ”,同。 牖:窗。 天道:指天時變化。按陳鼓應先生訓釋“天道”為自然規律,值得商榷。兩句:意謂不看窗外,即能知道天時變化。古代還有三種詮釋:其一,河上公曰:“天道與人道同,天人相通,精氣相貫。人君清靜,天氣自正;人君多欲,天氣煩濁。吉兇利害,皆由于己。”其二,林希逸曰:“天道雖隱,陰陽變化,千古常然,雖不窺牖,亦可見。”其三,吳澄曰:“天道者,萬理之一原。內觀而得,非如在外之有形者,必窺牖而后見也。”
03 少:河上公本、王弼本作“少”,傅奕本作“是少”。從河上公、王弼本。兩句:謂出行愈遠,認知事物愈少。古代即有五種詮釋:其一,韓非《喻老》篇曰:“其出彌遠者,其智 (知)彌少。此言智 (知)周乎遠,則所遺在近也。”其二,河上公曰:“謂去其家觀人家,去其身觀人身,所觀益遠,所見益少。”其三,林希逸曰:“若必出而求之,則足跡所及,所知能幾?目力所及,所見能幾?用力愈勞,其心愈昏,故曰‘其出彌遠,其知彌少。’”其四,蘇轍曰:“性之為體,充遍宇宙,無遠近古今之異。古之圣人,其所以不出戶牖而無所不知者,特其性全故耳。世之人為物所蔽,性分于耳目,內為身心之所紛亂,外為山河之所障塞,見不出視,聞不出聽,戶牖之微,能蔽而絕之,不知圣人復性而足,乃欲出求之,是以彌遠而彌少也。”吳澄曰:“不知備于我,必出至一處而后知一事,故出彌遠而知彌少,烏能不出戶知天下哉?”
04 不行而知:意謂不出戶外考察,便能知道天下事物。古代尚有四種詮釋:其一,河上公曰:“圣人不上天,不入淵,能知天下者,以心知之也。”其二,王弼曰:“得物之致,故雖不行,而慮可知也。”其三,林希逸曰:“不行而自知。”其四,吳澄曰:“不待行出,已如遍至其處,故能悉知天下之事。”
01 名:河上公本、王弼本、傅奕本皆作“名”。而韓非《喻老》篇曰:“是以圣人無常行也,能并智,故曰‘不行而知’;能并視,故曰‘不見而明’。”韓非改“不見而名”之“名”字為“明”,誤。高亨說:“名,稱說。”(《老子注譯》)句謂:不窺窗外,就能知道天時的變化。按《老子》第二十二章曰:“不自見,故明”,與“不見而名”之內涵不同,故不能據“不自見故明”而改“不見而名”之“名”字為“明”。
02 不為而成:承以上“不行”、“不見”兩句而言,謂“不行”、“不見”而無所作為便能知道天下事、知道天時變化。陳鼓應先生訓“不為”為“不妄為”。古代尚有五種詮釋:其一,河上公曰:“上無所為,則下無事,家給人足,萬物自化就也。”其二,王弼曰:“明物之性,因之而已,故雖不為,而使之成矣。”其三,蘇轍曰:“性之所及,非特能知能名而已,蓋可以因物之自然,不勞而成之矣。”其四,林希逸曰:“不行而自知,不求見而自有名,不為而自成,圣人之道,其為用也如此。《易》曰:‘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亦此意也。”其五,吳澄曰:“‘不為而成’言上二句之效,惟其不行而遍知萬事,不窺而洞見一原,故不待有所作為而事事無不完成也。”按吳澄的詮釋,符合老子本意,表現老子主觀唯心主義的認識論。
上一篇:《老子道德經·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翻譯與解讀
下一篇:《老子道德經·第三章·不尚賢》翻譯與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