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泉
以信接人,天下信人;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
——楊泉
簡介
楊泉,生卒年不詳,字德淵,梁(今安徽碭山)人,會稽郡(今浙江紹興)處士,中國三國西晉哲學家。太康六年(280年)晉滅吳后,楊泉被征,不久隱居著述,仿揚雄著《太玄經》14卷,又著《物理論》16卷、集2卷。
人物小記
據史書記載,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滅吳后,會稽相朱則曾上書晉武帝推薦說:“楊泉清操自然,征聘終不移心,詔拜泉郎中”,他拒不就任。《隋書·經籍志》稱他拒晉“征士”、“處士”,表明他與東吳和西晉門閥士族集團不合作。他一生沒有做過官,是一位閉門著書的隱士。因他隱居不仕,正史無傳,著作久佚,宋代以后長期湮沒無聞。《隋書·經籍志》說:“梁有楊子物理論十六卷,楊子太玄經十四卷(《隋書》卷三十四)。”
主要思想
楊泉生活在漢末戰亂之后的江南經濟恢復時期。他堅持唯物主義思想,總結了自然科學的成果,對當時北方興起的玄學思潮和與之合流的佛教神學,進行了尖銳地批判。他綜合兩漢以來“渾天”、“宣夜”兩派天體學說的積極成果,堅持氣一元論的宇宙觀,提出了“地有形而天無體”的唯物主義命題。他認為,天地萬物是由“氣”構成的,而“氣”是由“水”產生的。宇宙間充滿元氣,別無他物,這是對“宣夜說”的哲理概括。楊泉用“元氣”來解釋自然界的各種物體和現象。他說:“日者,太陽之精也。”“星者,元氣之英也。”他認為天體也是氣的精華形成的。
楊泉用人的生理現象做比喻來解釋自然界。他認為,世界萬物由氣而成,氣產生萬物,和人體的發育一樣,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外來的神秘力量。這些解釋當然是不科學的。而楊泉的歷史貢獻,主要在于用“氣”或“元氣”來說明自然現象都以“氣”為體,這在當時與玄學家們所宣揚的“貴無論”是根本對立的。
楊泉堅持了唯物主義無神論的形神觀和生死觀,對當時佛教所宣揚的神不滅論,給以明確的否定。楊泉貫徹了他的氣一元論的唯物主義原則。他認為萬物以氣為生,因此,“人,含氣而生,精盡而死。死,猶澌也,滅也。”他用火來比喻人的生死,認為薪盡而火滅,則無光矣。既然人死如火滅,而火滅則無光,因此,所謂人死之后精神不滅,就完全是騙人的鬼話了。
上一篇:李贄的人物小記與主要思想
下一篇:柳宗元的人物小記與主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