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八章 上善若水》翻譯與解讀
上善若水01。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02,故幾于道03:居善地04,心善淵05,與善仁06,言善信07,政善治08,事善能09,動善時10。夫惟不爭,故無尤矣11。
今 譯
上善之人有水的美德,滋潤萬物而不爭名利;有近乎得道圣人的品德:能隨遇而安,心境沉靜,施而不求報,言而有信,善治政事,做事干練,應期行動而不失天時。只有不爭名利,所以才無怨尤。
評 議
此章是講人生的道德修養問題。老子采用比喻手法,以水利萬物而不爭的美德比喻“上善”之人。老子認為“上善”之人與水一樣:身居卑下,能隨遇而安;心境沉靜,而不浮躁;施物與人,而不求回報;言而有信,能取信于民;治國有方;辦事干練;行動適時。“上善”之人,與世無爭,所以沒有怨尤。老子贊揚“上善”之人有水利萬物而不爭的美德,即是呼吁世人要學習“上善”之人,淳化社會風尚。
嚴靈峯先生對本章“居善地”七句的看法,有失妥當。援引如下,供讀者參考。嚴先生說:
“仁”字,傅奕本、景龍本、河上公本、鄧锜本、李嘉謀本俱作“人”。馬敘倫曰:“人、仁,古通。”疑即七十九章下文:“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諸句,因文字脫佚,僅存“與善人”三字,校者不察,又涉“言善信”一句,遂臆改“人”作“仁”。并妄置于“心善淵”句下也。按此“善”字七句,考與全書文例不合;蓋《老子》文,凡對偶三字句,多系偶數,殊少奇數……且老氏思想,不重“仁”字。如原第五章云:“天地不仁……圣人不仁。”原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原十九章:“絕仁棄義。”原三十八章:“失德而后仁。”故“與善仁”句,疑為錯簡復出,當刪。(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
不難看出,嚴先生所說,想當然成分居多,難能成立。所謂《老子》“對偶三字句,多系偶數,殊少奇數”,而疑“與善仁”句,“為錯簡復出。”這也只是自疑而已,并不等事實就是如此。此理甚明,用不著旁征博引而予以論證。
胡適說:“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有七分證據,不能說八分話。”(《胡適書法》)考據學,是憑史實說話,用“疑為”之類的話,而便下結論,這是從事學術研究者之大忌。
注釋
01 上善:至善。林希逸曰:“上善者,至善也。”按此句以水比喻上善之人,謂“上善”之人有水的美德。故河上公曰:“上善之人,如水之性。”
02 “水善”兩句:林希逸曰:“水之為善,能利萬物,而何嘗自以為能?順流而不逆不爭也,就卑就濕,不以人之所惡為惡也。”按河上公本、王弼本有“之”字。
03 幾:近也。河上公曰:“水性幾于道同。”林希逸曰:“以此觀水,則近于道矣。”
04 善地:即眾人所惡之卑濕之地。林希逸曰:“言居之而安也。”
05 淵:沉靜。句謂:吳澄曰:“心之善,必如淵。”林希逸曰:“言其定而靜也。”
06 與善仁:古代“仁”與“人”通用。句謂:施仁慈于人也。林希逸曰:“言其仁以及物也。”
07 言善信:謂出言有誠,能取信于民。吳澄曰:“言之善,必有信。”林希逸曰:“言出口,皆實理也。”
08 政善治:政者,正也。林希逸曰:“以之正國,則必治也。”吳澄曰:“政之善,貴其治。”
09 事善能:做事,無不能。林希逸曰:“以之處事,則無不能也。”吳澄曰:“事之善,貴其能。”
10 動善時:河上公曰:“夏散冬凝,應期而動,不失天時。”林希逸曰:“隨所動,而皆得其時也。”又曰:“此七句,皆言有道之士其善如此,而不自以為能。”
11 尤:怨咎。兩句:吳澄曰:“夫惟有道者上善,不爭處上而甘于處下,有似于水,故人無尤者也。尤,謂怨咎。眾人惡處下而好處上,欲上人者有爭心,有爭則有尤矣。”林希逸曰:“故于天下無所爭,而亦無尤怨者。此即‘汝惟不爭,天下莫與汝爭能’也。解者多以此為水之小善七,故其說多牽強,非老子之本旨。”
上一篇:《顏氏家訓·教 子》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老子道德經·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翻譯與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