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皇俄國是在自上而下地廢除農奴制之后走向帝國主義的。雖然它的壟斷開始的時間較晚,然而走上壟斷化過程卻較短,壟斷化的程度也較高。二十世紀初,俄國也成為帝國主義國家,不過它在世界資本主義鏈條中是一個最薄弱的環節。所謂薄弱有三層意思:一是俄國的壟斷資本主義是在保存大量農奴制殘余的條件下發展起來的。這里所說的農奴制殘余,在經濟上的表現是貴族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在政治上表現就是沙皇專制制度。以沙皇為首的貴族地主階級雖然居于統治地位,但為了推行強權政治和霸權外交,又不得不謀求已在經濟領域起支配作用的壟斷資產階級的支持。而俄國資產階級由于本身軟弱,它又需要依靠沙皇政府的支持來加強對工人運動的鎮壓,推行關稅壁壘政策,奪取國外市場和原料產地。因此,以沙皇為總頭目的貴族地主階級和俄國的財政寡頭緊密合作,相互依賴,形成了以沙皇政府為核心的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政治聯盟。這個聯盟繼承了歷代沙皇的侵略傳統,具有瘋狂的軍事擴張性,所以列寧稱俄國帝國主義為軍事封建帝國主義。
二是俄國在所有帝國主義國家中是經濟上最為落后的國家。直到1913年,俄國仍然是一個落后的農業國,工業產量僅占世界工業總產量的百分之二點七,只是美國的百分之七;和法國相比,也只有它的百分之四十。在俄國工農業總產值中,工業占百分之四十二點一,農業則占百分之五十七點九。俄國資本對其他先進國家有很大的依賴性。1914年俄國工業股份資本中的外國資本占百分之四十七。采煤、石油、金屬加工等主要工業部門多為外國資本所控制。
三是俄國是帝國主義一切矛盾的集合點。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存在著各民族各各階層人民與沙皇專制制度的矛盾,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矛盾,農民同地主階級的矛盾,非俄羅斯各族人民與統治民族的矛盾,俄國人民同西方帝國主義的矛盾等,其中俄國人民與沙皇制度的矛盾是主要矛盾。俄國到二十世紀初成為帝國主義國家中矛盾最為尖銳的國家。這些矛盾不僅體現了俄國國內矛盾,而且體現了整個帝國主義世界的矛盾,革命中心轉移到俄國。俄國不僅具備了革命客觀必然性,而且也具備了革命的主觀可能性。俄國無產階級較少受到改良主義影響,它們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行動指南,在俄國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下,爆發了1905年革命、二月革命和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終于在帝國主義鏈條中最薄弱的一環打開一個缺口,在俄國的土地上埋葬了資本主義制度。
上一篇:資政院
下一篇:資本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