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俄狄浦斯情結
是奧地利的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提出的一個介于心理學、精神病學與文藝美學之間的專門術語,廣泛流傳于現代世界各國,人們對此有很不相同的看法。
俄狄浦斯原是古希臘悲劇作家索福克勒斯同名劇本中的人物。科任托斯王子俄狄浦斯為了逃避神示的“殺父娶母”的預言成為事實,他從科任托斯的王宮出走,來到忒拜城,當了國王,可他來忒拜的路上打死了一個人(拜伊俄斯),那人正是他的生父,而科任托斯國王則是他的養父。他到忒拜城因為猜中了人面獅身妖怪的謎語,不僅被忒拜人擁戴為王,還娶了新寡的王后伊俄卡斯特;而她正是他的生母。劇作家的悲劇創作是要顯示人的智力有限、命運不可逃脫。可是弗洛伊德卻把這個神話傳說劇中人物的一種無意行為,加以生理學和心理學的解釋,并把它生發衍化,超社會、超道德,視之為人性之源,認為人生來就有一種出自性欲本能的戀母情緒,這出自男性的叫“戀母情結”;而出自女性的則是“戀父情結”。他對這后者,以古希臘悲劇中殺母為父報仇的女主角厄勒克特拉命名為“厄勒克特拉情結”。弗洛伊德用這個觀點解釋哈姆萊特,認為他復仇行為所以延宕而不能實行,就是因為他自己心中有殺父娶母的潛抑欲望, “良心告訴他,他自己實際上比這殺父娶母的兇手好不了多少。”弗洛伊德進一步又認為劇中的哈姆萊特就是莎士比亞自己的心理反射。他用這個觀點解釋歌德自傳中的“童年破壞性”,易卜生的《羅斯莫莊》、陀思妥也夫斯基的《卡拉馬佐夫兄弟》。弗氏的這些解釋都是出自他的先驗唯心主義,有極大的牽強附會性,是缺少真正科學與審美的精神的。
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結”立論前提是:人人都有出自“里比多” (Libido)欲望的對于雙親中同性親長的敵視,異性親長的戀愛,這是無意識里眾多本能中起著主導作用的性本能。他認為這種本能始自嬰兒期,與人同存;到了青春發動期,如不能得到補償和轉移,人就會因壓抑而精神失常。而對文藝的創作和欣賞,他認為都是補償和轉移的一種形式。這樣,文藝活動便與性本能聯系在一起,成為與夢一樣的散釋性欲的變相的、象征性的滿足。
弗洛伊德的這種精神分析說,不能說沒有一點實際根據,因為早在古希臘時亞里士多德就曾講過文藝由凈化而達于宣泄的作用,可使過分強烈的情緒因宣泄而達到平靜,等等。但是把復雜的作為自然與社會相統一的人,將其主要是審美的創造活動,在原因上僅僅歸結為性力的補償和轉移,則是相當片面的。而文藝作品中廣泛涉及的社會與自然構成條件,一律與性本能聯系在一起,甚至歸結為性力情結,更是難以令人同意的。他在世時,他的一些學生和同事,就與他分道揚鑣了;他自己也不得不尋求別法說明文藝的復雜情況。
上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流派·俄國革命民主主義美學
下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充實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