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jīng)·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翻譯與解讀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01;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02。上德無為而無以為03,下德為之而有以為04。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01,上義為之而有以為02。上禮為之而莫之應(yīng),是攘臂而扔之03。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04。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05。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06。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shí),不居其華07。故去彼取此08。
今 譯
上德之人不認(rèn)為有德,而實(shí)際有德;下德之人自以為有德,而實(shí)際無德。上德之人不妄為,而無心有作為;下德之人有所作為,而是有心為己所為。
上仁之人博施濟(jì)眾,卻無心有作為;上義之人有作為,而卻有心于作為。上禮之人有作為,人們不回應(yīng),就掄胳臂強(qiáng)使人服從。
所以失道之后而才有德,失德之后而才有仁,失仁之后而才有義,失義之后而才有禮。禮的設(shè)立,是忠信的衰薄、邪亂的開端。
所謂先見的智者,是道的虛華、愚昧的肇始。因此,大丈夫立于敦厚,不處于衰薄;追求真實(shí),不追求虛華。所以要摒棄薄華,采用厚實(shí)。
評 議
此章是講世風(fēng)和品德修養(yǎng)問題。老子抨擊日趨衰敗的世風(fēng)。老子指出,由于世風(fēng)衰敗,道德下滑,每況愈下;貪欲膨脹,日甚一日,道德喪失后,假仁假義大行其道,而“亂之首”的“禮”才應(yīng)運(yùn)而生。老子曰:“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即此謂也。從此章文字的字里行間,不難體會,老子是在批判假仁假義,批判“亂之首”的偽禮。針對衰敗的世風(fēng)和虛偽的假仁假義,老子竭力主張,世人要崇尚厚實(shí),反對虛華。
此章為下篇首章,章旨深蘊(yùn)老子道家學(xué)說的豐富哲理,玄奧難識,是《道德經(jīng)》書中的難點(diǎn),讀者應(yīng)當(dāng)潛心研讀,方能體會。正因?yàn)榇苏轮髦夹W難識,有些治老學(xué)者對本章中有的難解句子,作了錯(cuò)誤的訂正。如其中“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一句,有的治老學(xué)者臆斷不是老子原意,便將其改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有的又將“有以為”改作“有不為”,認(rèn)為這樣才符合《老子》原意。其實(shí)不然。“下德為之而有以為”與上句“上德無為而無以為”相對稱,說明二者有明顯的不同,是《老子》的本意。
注釋
01 上德:指上德之人。德,指自然德性。河上公曰:“不德者……因循自然……其德不見。”林希逸曰:“有德而不自知其德化也,惟其能化,是以有德。”兩句:上德之人不妄為,不認(rèn)為有德而實(shí)則有德。
02 下德:河上公曰:“德不及上德,故言不德也。”
不失德:林希逸曰:“不失德者,執(zhí)而未化也。執(zhí)而未化,則未可以為有德。”兩句:謂下德之人自以為有德,而實(shí)則無德。
03 無以為:無心。林希逸曰:“以者,有心也。無以為,是無心而為之也。”句謂:上德之人順應(yīng)自然,而無心作為也。
04 下德為之:河上公本、王弼本、傅奕本、林希逸本、吳澄等古本皆作“下德為之”。朱謙之《老子校譯》、張松如《老子校讀》、陳鼓應(yīng)《老子注譯及評介》改作“下德無為”,僅供參考。“有以為”:高亨說:“陶鴻慶說:‘以’字當(dāng)作‘不’。很對,今從陶說。”(《老子注譯》)僅供參考。兩句:意謂下德之人雖有作為,卻有心為己而為。
按唐代杜光庭曰:“道有深淺,故有可道、常道;德有厚薄,故有上德、下德。則道之與德,不獨(dú)在帝王,但行道者為道人,行德者為德人。行為深淺,故有上下之殊也。”(《道德真經(jīng)廣圣義》)*
* 唐玄宗李隆基著有《御注道德真經(jīng)》(四卷)和《道德真經(jīng)疏》(十卷),故杜光庭著《道德真經(jīng)廣圣義》,即廣玄宗著作之義,故曰“廣圣義”。
01 上仁為之:奚侗曰:“博施濟(jì)眾,是‘上仁’者為之也。”句謂:上仁之人博施濟(jì)眾,卻無心作為。
02 “上義為之”句:奚侗曰:“‘義’者,宜也。政教之因革損益,必審其宜而為之,故曰‘為之,而有以為’。”
03 攘:《說文解字》曰:“攘,推也。”扔:奚侗曰:“扔,就也。”兩句:謂上禮之人有所作為,人們不回應(yīng),就掄起胳臂強(qiáng)使人服從。
04 “故失道”四句:謂失道而后才有德,失德而后才有仁,失仁而后才有義,失義而后才有禮。按禮,禮儀。
05 薄:衰薄。 亂之首:邪亂開始發(fā)生。河上公曰:“言禮廢本治末,忠信日以衰薄……故正直日以少,邪亂日以生。”三句:意謂禮的設(shè)立,是忠信的衰薄、邪亂的開始。
06 前識:奚侗曰:“‘前識’猶云先知,即‘智’也。” 華:奚侗曰:“‘華’,云虛華,與真實(shí)相對。尚智則多方于聰明之用,離道之真而天下大惑。”三句:意謂所謂先智者,只不過是道的虛華,愚昧的肇始。按吳澄曰:“此兼言禮智忠信者,德之厚也,漸變而薄,一降為仁,再降為義,三降為禮,而忠信厚德薄矣。禮者,欲其理而不亂也,而適以基亂,故曰‘亂首’。前識,猶先知智也。道猶木之實(shí),未生之初,生理在中,胚 未露;既生之后,則德其根也,仁其干也,義其枝也,禮其葉也,智其華也,根干枝葉自道中生。智者欲其哲而不愚,而適以肇愚,故曰‘愚之始’。”
07 “是以”四句:吳澄曰:“結(jié)上文,處厚不處薄,謂貴德而不尚禮;居實(shí)而不居華,謂體道而不用智。”
08 去彼取此:吳澄曰:“彼謂薄華,此謂厚實(shí)。”
上一篇:《老子道德經(jīng)·第八章·上善若水》翻譯與解讀
下一篇:《老子道德經(jīng)·第四十七章·不出戶知天下》翻譯與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