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悲悼》
美國現代劇作家尤金·奧尼爾的代表作之一。它被認為是迄今最杰出的美國“現代心理戲劇”,也是奧尼爾劇作中悲劇色彩最濃郁的一部。
此劇是以埃斯庫羅斯的《俄瑞斯忒亞》 為基礎的悲劇“三部曲”,共16幕。推動整個劇情向前發展的原始動力是“伊狄普斯情結”,即性本能。在這個三部曲中,奧尼爾大膽套用了古希臘悲劇家們常常采用的“奧列斯特主題” (Orestcan theme,奧列斯特是邁錫尼亞阿加門農之子,曾殺母為父報仇),以美國南北戰爭結束后的新英格蘭為背景(劇中以南北戰爭替代特洛亞戰爭) 來平行描寫1865年后的美國的世態炎涼,在意義上開辟了另一種境界。曼農將軍 (類似《悲悼》中的阿加門農) 從戰場上歸來,得知他的妻子克里斯蒂已不再忠實于他,并同他的情敵布蘭特船長發生奸情。曼農到家第一晚,就被她用布蘭特弄來的毒藥殺死 (第一部)。曼農的女兒拉維妮亞 (類似希臘悲劇家筆下的伊萊克托) 和兒子奧寧 (類似奧列斯特) 出于對父母的愛,合謀殺死了布蘭特。然而母親克里斯蒂卻聞訊自殺 (第二部)。盡管奧寧沒有親手殺死母親,但強烈的負罪感使他開始神經錯亂了。他對妹妹拉維妮亞懷有一種特殊的依賴感,因此當她要嫁給一個叫彼德的小伙子時,他害怕得要命,惟恐曼農家以怨相報的悲劇永無休止地持續下去,并寫信于自己的情人——彼德之妹,詳述自己家的悲劇來由; 不料書信落入自己的妹妹手中,于是希斯底里中開槍自殺。這些接二連三的打擊使拉維妮亞拋棄了所有追求幸福的幻想,將自己的身軀與靈魂永遠地囚禁于曼農家的別墅中,直到死去 (第三部)。《悲悼》的悲劇意義遠不止對希臘悲劇原型的圖解。相反,奧尼爾的目的是,從更深的層次上將這種悲劇命運涂上濃郁的現代色彩——即對自己筆下的現代人的悲劇命運作心理學的詮釋,他把男女之問隱匿的情欲與性變態心理看作是悲劇的根本原因; 他們無一不受“伊狄普斯情結”的支配。由于他們心理上一種瘋狂無度的欲望同現實生活中某種神秘的力量發生激烈的沖突,受壓抑且永遠得不到滿足,因而悲劇產生了。在西方評論界看來,奧尼爾筆下的是些受“弗洛伊德和生理上的幽靈”糾纏不休,不可自拔的人物; 他們的悲劇是現代意義上的清教禁欲主義同弗洛伊德激情主義殊死搏斗的悲劇。這也正是奧尼爾賦予美國大陸上發生的“新的希臘悲劇”的高超意味。《悲悼》中那個新英格蘭,像一潭發臭的死水,上面游蕩著面目猙獰的“清教意識”,就像在美國屈死的冤魂 (如曼農將軍),他們在伺機吞噬那些明目張膽的“伊狄普斯”。由于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那么由此而招致的悲劇也是無止境且無法擺脫的。這也許是奧尼爾的 《悲悼》想要告訴人們的。《悲悼》是奧尼爾將弗洛伊德主義這一現代心理分析的手法成功運用在戲劇中的典范。不過由于他的人物——“那些被鬼纏住的英雄”——不夠分量,他所著意肯定的東西就不大能令人信服。正如奧尼爾自己所感到的,劇中也有缺點。從語言角度來講,這部心理悲劇的語言過于散文化。尤其是奧尼爾對亂倫關系的過分渲染,招來了不少非議和責難,起先大多是來自英國,后來整個美國評論界也群起而攻之。最嚴厲的要算美國戲劇史學家厄勞狄斯·尼克爾的定論了,他說:“與其說《悲悼》是部悲劇力作的話,倒不如說它是一出演技高超的案例分析劇。”雖然尼克爾道出了奧尼爾劇中的某些不足,但仍然不能抹煞 《悲悼》的重要地位。
上一篇:西方文學·意識流小說
下一篇:西方文學·表現主義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