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端臨(1254—1323),字貴與,江西饒州樂平(今江西樂平)人。父馬廷鸞,宋末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因反對賈似道,被排擠去職。馬廷鸞學(xué)問淵博,著述很多,這些都對馬端臨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馬廷鸞辭官回家以后,馬端臨亦家居奉養(yǎng),宋亡以后,入元不仕,至元二十七年(1290)始受聘任柯山(在浙江衐州)書院山長,晚年做過三個月臺州(今浙江臨海)儒學(xué)教授,即以病辭。他生活在宋二十五年,在元四十五年,《宋史》《元史》均未替他立傳。《宋元學(xué)案》《新元史》稍記了一點他的事跡。《文獻通考》共三百四十八卷,分為二十四門:《田賦考》《錢幣考》《戶口考》《職役考》《征榷考》《市糴考》《土貢考》《國用考》《選舉考》《學(xué)??肌贰堵毠倏肌贰督忌缈肌贰蹲趶R考》《王禮考》《樂考》《兵考》《刑考》《經(jīng)籍考》《帝系考》《封建考》《象緯考》《物異考》《輿地考》《四裔考》。內(nèi)容起自上古,終于南宋寧宗嘉定年間。馬端臨所以要寫《文獻通考》首先是他主張通史,可是又深感《史記》以后的所有通史或節(jié)目不全,或不敘典章制度,不足以說明歷史的“會通因仍之道”。他編書的原則是“凡敘事,則本之經(jīng)史,而參之以歷代會要,以及百家傳記之書。信而有證者從之,乖異傳疑者不錄,所謂‘文’也。凡論事,則先取當(dāng)時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諸儒之評論,以至名流之燕談,稗官之記錄。凡一話一言,可以訂典故之得失,證史傳之是非者,則采而錄之,所謂‘獻’也。其載諸史傳之記錄而可疑,稽諸先儒之論辨而未當(dāng)者,研精覃思,悠然有得,則竊注己意,附其后焉?!边@說明馬端臨吸收了前人編書的經(jīng)驗,加以系統(tǒng)化合理化,文、獻、注三者結(jié)合一體,使歷史研究進入了科學(xué)研究的領(lǐng)域?!段墨I通考》的門類比《通典》《通志》都多,材料也豐富,三倍于《通志》,六倍于《通典》,整理了門類,便于人們查考。不僅如此,有許多它書所不能見到的珍貴材料,如《征榷》《市糴》《土貢》提供了研究經(jīng)濟關(guān)系的具體材料,《象緯》《物異》提供研究自然現(xiàn)象的具體材料,《經(jīng)籍》提供研究文化發(fā)展的具體材料。尤其是關(guān)于宋朝的典章制度,最為珍貴,因為《宋會要》損失于明朝,清人徐松所輯《宋會要輯稿》,較原本已多殘缺,這樣,保存在《文獻通考》中的宋代材料就十分有價值了?!段墨I通考》中有許多“按”,都是馬端臨自己的史觀的表述,其中有不少眷念故國,反對南宋末年政治腐敗之論,這表明他是一個有民族氣節(jié)的人。對《文獻通考》,《四庫提要》有一段比較公允的評論:“大抵門類既多,卷繁帙重,未免取彼失此。然其條分縷析,使稽古者可以案類而考。又其所載宋志最詳,多《宋史》各志所未備。案語亦多能貫穿古今,折衷至當(dāng),雖稍遜《通典》之簡嚴(yán),而詳贍實為過之,非樵《通志》所能及也?!苯暄芯俊段墨I通考》的論著不多,白壽彝《馬端臨的史學(xué)思想》(載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國史學(xué)史論集》〈二〉)一文,可供參讀。
上一篇:馬烽的短篇小說
下一篇:馬致遠及其《漢宮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