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譯《哀悼》。表現主義*戲劇大師、美國著名戲劇家尤金·奧尼爾*的劇本。共分3部,13幕;三部為《歸家》、《獵》、《祟》。寫于1929-1931年間。
劇本明顯地套用了古希臘悲劇作家埃斯庫羅斯《俄瑞斯忒斯》三部曲的情節框架。《俄瑞斯忒斯》三部曲是《阿伽門農》、《奠酒人》、《報仇神》。其第一部是寫希臘聯軍主帥阿伽門農特洛伊戰爭勝利后歸來被他的妻子克呂泰默斯特拉和她的情人埃癸斯托斯殺害的故事。第二部寫阿伽門農之子俄瑞斯忒斯殺母和埃癸斯托斯為父報仇。第三部寫俄瑞斯忒斯殺母后,受到報仇神的追趕,最后終得到智慧女神雅典娜的支持而宣告無罪。《悲悼》三部曲的情節仿此。劇本主干情節發生在1865-1866年間,地點在美國北部新英格蘭地區。這個地區有一名門望族——孟南家族。祖父艾比·孟南是造船業資本家。他和弟弟達維德,兒子艾斯拉同時愛上了法籍女傭瑪麗婭·勃蘭脫姆。但最后女傭終和達維德結婚。被妒嫉折磨得快要發瘋的艾比剝奪了達維德應繼承的家產,以致達維德因貧困而自殺,瑪麗婭也也凍餓而亡。達維德和瑪麗婭有一個兒子叫勃蘭特,長年在海上航行,得知情況后,發誓要為父母復仇。以上是三部曲情節的前奏。第1部寫艾比·孟南的兒子艾斯拉·孟南當了準將,從前線回來,被他的妻子克莉斯丁和她的情夫勃蘭特害死。第二部寫艾斯拉的女兒萊維尼亞設計殺母為父復仇。萊維尼亞早就了解她的母親和勃蘭特的奸情,而她自己也瘋狂地愛著勃蘭特。是情欲和妒嫉使她燃起了為父復仇的,也為自己復仇的渴望之火。她讓剛從戰場歸來的弟弟奧林目睹母親策劃和勃蘭特逃跑的情景,奧林開槍打死了勃蘭特,他們的母親也在悲痛欲絕中自殺身亡。第三部寫萊維尼婭愛上了彼得。但這一愛情的唯一障礙是弟弟奧林。原來,奧林熱戀著母親,而萊維尼婭長得有些象母親,所以奧林對姐姐產生了一種變態的愛。她經常諷刺奧林膽小怕死。在這種情形下,奧林終于被迫自殺。劇本結尾時,萊維尼亞獨自一人在大宅里,終日擺脫不掉亡魂們的糾纏。她為了贖罪,便終日自我監禁在孟南府第中,直至死去。
《悲悼》三部曲通過孟南家族三代人近二百年因情欲而冤冤相報,自相殘殺的故事,揭露了資產階級家庭內部精神空虛、道德墮落、追求肉欲的生活現實。對我們認識資本主義社會家庭生活的淪落過程和人際關系真相,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從這一意義上說,《悲悼》三部曲的主題,還是積極的,有教育意義的。當然,三部曲的主題仍是弗洛伊德式的。它不是用命運,而是用遺傳的性心理和個人情欲解釋悲劇的原因。這是此劇與《俄瑞斯忒斯》三部曲的重大區別所在。
劇本具有鮮明的表現主義特征。它極其深刻而生動地反映了主人公的負罪感;它最后讓鬼魂上場,舞臺上人來鬼往,人鬼同處于一室,情節也是怪誕的;它把埃斯庫羅斯劇本中的合唱隊化為背景人物,這些背景人物都是一種類型化人物;它使用獨自和電報式句型表現人的心靈的隱秘。這些特色,都屬于表現主義的規范。然而這個劇本又有著明顯的現實主義和象征主義*的色彩。劇本的主要人物是真正個性化的。萊維尼婭·孟南是美國文學史上最為成功的藝術典型之一。她虛偽、冷酷、自私、狠毒、狡猾而工于心計;但也聰明、果斷、有魄力;甚至連她的外表也說明了她的性格:瘦削、僵硬,就連聲音也是干燥的,一副清教徒的面孔,“弄得她沒有一點女性的誘惑力”。而她的媽媽則是俊俏、美麗、別致的;克莉斯丁熱愛生活,追求自由、幸福的愛情,性情上也富于一種詩情蜜意。劇本的情節有著明顯的開端、發展、高潮、結束之分。這些都是傳統的現實主義手法。劇本結束時著意寫的孟南府第那種虛幻的、怪誕的、假面具一般的形象,實際是一種沒落與死亡的象征。《悲悼》三部曲在奧尼爾的戲劇中顯示了獨創性的藝術特質,它把表現主義、現實主義、象征主義揉和并用,冶于一爐,使奧尼爾的表現主義戲劇增加了無盡的風采和藝術魅力。
《悲悼》三部曲是奧尼爾藝術創作的最后一個高峰。此后的劇本明顯地表現了創造力的衰退。這個劇本也體現了奧尼爾前期追求的藝術風格的最后完成。他自己說:“如果我有足夠的火力的話,就把它們(指各種表現方法與創作方法——引者)溶化到我自己的技巧中去。”這個劇本的成功,標志著奧尼爾這一美學追求終變成為現實。
上一篇:《惡心》作品分析
下一篇:《意象派詩選》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