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西蒙
法國新小說派的主要代表之一,小說家,畫家,后現代主義的重要代表人物。以其善于把世界的混亂而無規則的本質用一組組畫面固定下來,從而產生繪畫所造成的靜止不動的效果的照像筆法而著稱。
西蒙出身于軍官之家,先后在巴黎、牛津和劍橋大學讀書、學習過繪畫; 1936—1939年,游歷全歐,到過西班牙、蘇聯、意大利、希臘等國,參加過西班牙內戰; 二次大戰爆發后,應征人伍,一度被德軍俘虜過。1945年寫了第一部小說《弄虛做假的人》,表現出明顯的存在主義思想傾向。1946年始定居比利牛斯山區,一邊經營種植業,一邊從事寫作。85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他的創作深受普魯斯特、薩特以及繪畫藝術的影響。其小說,基本上分為兩類: 第一類,主要處理時間問題,為了顯示記憶過程,故意用一種長而又長、雜亂而無標點的句子,如 《風》(1957)、《草》 (1958)、《弗蘭德的公路》 (1960)、《豪華大廈》 (1962) 等; 第二類小說,西蒙試圖創造一種新的風格,把一組組似乎不相關聯的畫面拼湊在一起,并試圖造成繪畫所產生的那種靜止不動的效果,如《歷史》 (1967)、《法薩爾戰役》(1969)、《導體》 (1973)、《事物的寓意》 (1975) 等。此外,還有散文集 《瞎子奧里昂》(1970) 、劇本《分離》(1963),回憶錄 《鋼絲繩》(1947) 等。同葛利葉比起來,西蒙更注意小說的思想內容,他深受海德格爾、薩特、加繆的影響,從第一部小說《弄虛做假的人》,到 《風》到 《弗蘭德的公路》、《瞎子奧里昂》,始終貫穿著死亡、災難、虛無的主題,貫穿著人在命運或意志面前、在自然力面前無能為力的悲劇主題。
但西蒙又是個典型的新小說派作家。《風》發表以后,他就完全走上了新小說的道路。他做了比葛利葉更為大膽的文學嘗試。如果說葛利葉是受了現代電影、電視啟發的話,那么,西蒙是受了繪畫的啟發。他比葛利葉走得更遠,他的小說,情節支離破碎、人物無名無姓,既沒有明確的時間,也無明確的地點,只是一組組斷斷續續的畫面,一塊塊對話片斷; 他自稱《弗蘭德的公路》是“一場災難的片斷描繪”。這源于他對世界的認識。他認為,“被感到的世界的不連貫性和寫作的連續性之間的對立,水火不容”,因此,他借用繪畫的手法,來把世界的無規則的運動固定下來,化時間藝術為空間藝術,造成繪畫所產生的靜止不動的效果; 實際上,這是一種照像筆法 (Stylo camero),在這里,他與葛利葉走到一塊了來:他們的藝術最終都是為著訴諸于視覺。因此,在西蒙的照像筆法下產生了電影特寫鏡頭的效果:為了制造一個畫面,他不惜用整整兩頁的時間來頗有耐心地描繪穿著靴子的兩只腳是怎樣從地上抬起來的。更有趣的是,他的很多小說,甚至就直接產生于用他喜歡的某些畫來編造故事的欲望(西蒙《瞎子奧里昂》),如《弗蘭德的公路》、《豪華大廈》、《歷史》等。同時,他把這種繪畫手法同從普魯斯特的音樂小說那里借來的表現手法融合在一起,在《法薩爾戰役》中得到了成功的運用,他自稱《法薩爾戰役》是可以稱之為音樂小說的結構。
同葛利葉一樣,他也十分注重細微之處的描繪,注意局部的描繪; 他們把福樓拜的技巧又向前推進了一步,完全拋棄了巴爾扎克式的從整體上把握社會的傳統。也許,這正是基于存在主義關于世界是荒謬的、非理性的,不可解釋的觀點而在藝術上找到的相應的表達方式。
試圖把普魯斯特的意識流手法與繪畫手法結合起來,化時間藝術為空間藝術,造成靜止不動的客觀效果,盡可能地訴諸于視覺,用一組組不連貫的畫面來表現存在主義對于世界和人生的認識,這就是西蒙的風格特征。
上一篇:西方文學·葛利葉
下一篇:西方文學·金斯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