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無須怨東風(fēng)
南懷瑾先生說:“每個人到了十幾歲這個階段,煩惱特別多。如同《西廂記》上所說的‘無故尋仇覓恨’,莫名其妙地覺得任何事情都不對勁,看到花落下來,也要傷心掉淚,‘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
生活中,很多人不僅是十幾歲的時候煩惱特別多,甚至是在他整個人生旅途中,他也總是愁眉不展。但是,很多時候,仔細(xì)想來,其實也是“無故尋仇覓恨”。
古人說:“一年三百六十五日,不在愁中即病中。”俗話也說,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既然如此,能看到八九,為什么就不肯去看一二呢?可見,人的一生,快樂不快樂,幸福不幸福,其實都源自其自身的心態(tài)。
不快樂的人,不幸福的人,總是會有那么多煩惱、悲傷與憂愁。誠如李煜所說:“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愁緒這么多,這么重,仿佛生活中就沒有任何一件事、一個人能讓他感到快樂、幸福;好像生活處處與他作對。
這樣的人,很多時候,其庸人自擾也源自“無故尋仇覓恨”。為何這樣說呢?人生再漫長,也不過幾十年。快樂過一天是過,不快樂過一天也是過。既然如此,為什么非要選擇每天郁郁寡歡呢?笑一笑,輕松自在地活著,難道不好嗎?
南先生就深諳這個道理,因此,遇到不如意的時候,南先生并不會因之而愁容滿面。比如,南先生出版的書,例如《論語別裁》和《孟子旁通》,世人對它的評價毀譽不一。聽到正面評價的時候,南先生始終都保持著謙虛的態(tài)度;而當(dāng)聽聞到負(fù)面評價時,南先生從來都不為這樣的事情影響自己的情緒,更不會大動干戈找人理論。相反,南先生總是設(shè)身處地地為對方著想。而他本人,及其內(nèi)心,始終能保持平靜,所謂“寵辱不驚”,說的就是南先生這樣的心境。
誠如《莊子》中所說的: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就算全世界的人都贊揚他、恭維他,他也不會因為他們的褒揚而改變自己;就算全世界的人都誹謗他、責(zé)備他,他也不會因此而沮喪。正因為如此,所以,縱然南先生會遇到很多煩心事,他也從不會因為那些事而讓自己愁眉苦臉。相反,南先生始終能保持淡定的心情,做自己喜歡做和想做的事情,寵辱不驚。因此,南先生的內(nèi)心能真正快樂,與此同時,他也收獲了知識、學(xué)問以及人生的大智慧。
這不正是一直在苦苦覓求幸福的我們的榜樣嗎?
而有的人,之所以憂愁,是因為總是得不到。比如,有的人執(zhí)著于某個行業(yè),但是苦干多年,仍然名不見經(jīng)傳。久而久之,就可能會怨天尤人,牢騷眾多,憤世嫉俗也是有的。這也是一種不如意。但是,事實上,這樣的不如意也無須怨東風(fēng)。只要捫心自問,仰天無憾,俯地?zé)o恨,對得起自己,對得起別人,就足夠了。可以跳槽,可以繼續(xù)堅持下去,也可以改行。但是就是不應(yīng)該因此而郁郁寡歡。果真要計較,就應(yīng)當(dāng)看到,本來辛苦付出無果,卻還要因它而讓自己不快樂,讓自己的生活和未來蒙上一層沉重的灰色,甚至逢人就如祥林嫂般訴說自己的苦衷和不平,或者干脆整天罵罵咧咧,試想,這樣是否有傷自己的人格與自尊,是否更不值?這樣一來,豈不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如此想來,就應(yīng)該寬慰自己,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無須怨東風(fēng)。能如此清醒、豁達(dá),方能做個活在當(dāng)下,珍惜眼下所擁有的東西的快樂的、幸福的人。
生活中,我們要快樂度過每一天,就應(yīng)當(dāng)如南先生一樣做個“寵辱不驚”的人,凡事想得通、看得透,才能過得灑脫、快樂、自在。
上一篇:一切煩惱皆為庸人自擾
下一篇:自覺覺他、自利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