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金斯堡
美國“垮掉派” (亦稱“垮掉的一代”) 詩風的帶頭人。以其內容放蕩不羈、風格標新立異的長詩 《嚎叫》 (1956) 而名震詩壇。金斯堡生于新澤西州的紐華克城,其父路易斯·金斯堡曾經是一位稍有名氣的詩人,教過書。其母是俄羅斯移民,曾參與政治,是左派中的活躍人物。后他曾在自己最優秀的詩集之一《上帝贊美詩》 (1961) 中,為她——自己的母親獻上了不少挽歌。在這部詩集中,他還深情地為30年代和50年代這兩個轉折性時代的兩代人之間不可愈越的鴻溝架起了溝通的橋梁。金斯堡曾在新澤西東北部的帕特生市上中學。畢業后,考上哥倫比亞大學。1948年大學畢業,并結識了威廉斯。40年代末開始參加“垮掉派”文學團體活動。1953年,他帶著威廉斯的信去舊金山找雷克思洛斯,開始文學創作生涯。從此成為“垮掉派”和“舊金山文藝復興”運動的領袖人物。1954年同彼德·奧拉弗斯結婚。1955年在舊金山活動的一批青年詩人在該市“六號畫廊”舉行朗誦會,金斯堡風格奇異、內容驚人的 《嚎叫》像一匹突然竄出的“黑馬”,使整個美國評論界不知所措,由于法院審理《嚎叫》犯了淫猥罪,反而給它作了廣告,過后同名詩集印行36萬冊,創當代詩集銷售的最高紀錄。這就是所謂“垮掉的一代”詩歌流派的誕生。金斯堡曾獲古根海姆獎,美國國家捐贈藝術獎,國家文學藝術研究院獎,此外,他還是這個學院的院士。1974年他和阿德莉安·里奇雙雙榮膺全美書獎。金斯堡還干過不少其它職業——海員、焊工、裝卸工,以及《新聞周刊》的書評專欄作家。
金斯堡作為1945年以來世界上最有影響的詩人之一,這個事實在評論界已成定局。他的詩,蘊含了極其豐富的生活經驗,涉及人類生活的每一個側面。他的詩,有如惠特曼的詩,是一種神奇而不可思議的魔力和夢囈的結晶; 他的詩,有時突然顯得親切感人,歡快奔放,有時又未卜先知,驚心動魄; 詩中染上了濃郁的宗教色彩,但有時也同樣顯得驚世駭俗、荒謬絕倫。很明顯,在詩的技巧、涉及面和內涵方面、金斯堡都以惠特曼為先師加以效仿。他像惠特曼一樣,不僅著意創造一個新的世界,而且是在著意通過歷史長河中有限的一瞬間來創造一個全方位的、充滿人類物質與精神、靈魂與肉體的冒險的新世界。既使這樣,還是顯示了他與惠特曼迥然不同的風格: 惠特曼的詩好似響遏行云的高歌,而金斯堡的詩卻好像蕩氣回腸的悲泣。雖然金斯堡的外在個性常常與自身淵博的學識背道而馳,但作為一個現代預言家,如果說他不是整個人類的,起碼也是屬于整個美國民族的一顆坦蕩的靈魂,他為負罪累累的人類唱盡了悲歌。他還從布萊克那里,汲取了不少營養。他以《嚎叫》脫穎而出,為自己奠定了做為一個最重要詩人的基石。同凱如阿克與巴勒斯一道,成為垮掉的一代的核心領袖人物。他的詩歌藝術風格在自己的《上帝贊美詩》 (1960)、《真實的三明治》(1963)和《星際消息》(1969) 三部詩集中得到鞏固。《空鏡》 (1960) 為他后來成名做了準備。《變遷》 (1963) 收入了他在日本和印度時作的詩。此外還包括有《飛機上的夢幻》(1968)、《電視機前誕生的嬰兒》 (1967)、《美國的衰亡》(1973)、《鐵騎》 (1974)、《第一首布魯斯》 (1975)、《靈魂的呼吸》 (1977) 等。他的近期詩歌,大都較長、較松散,關心社會,抨擊時弊的詩占了絕大多數。
上一篇:西方文學·西蒙
下一篇:西方文學·龐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