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jīng)》的體例分類是怎樣的
《詩經(jīng)》分為《風》《雅》《頌》三部分,全書共有三百零五篇。
《風》共一百六十篇,包括十五國風,是從周南、召南、邶、鄘、衛(wèi)、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等十五個地區(qū)采集而來的土風歌謠。根據(jù)十五國風的名稱及詩的內(nèi)容大致可推斷出,這些詩歌主要出自現(xiàn)在的陜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和湖北北部等地。從整體來看,《風》在《詩經(jīng)》中的文學成就最高,有吟唱愛情、勞動等美好事物的,也有懷念故土及反壓迫、反欺凌的怨嘆與憤怒的。
《雅》共一百零五篇,是貴族享宴或諸侯朝會時的樂歌,其中包括《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大雅》多為貴族所作,《小雅》為個人抒懷。《雅》多半是士大夫的作品,但《小雅》中也有不少如《黃鳥》、《我行其野》、《谷風》、《何草不黃》等類似風謠的勞人思辭。
《頌》是用于宗廟祭祀的詩歌,多以歌頌祖先功業(yè)為內(nèi)容。《頌》共有四十篇,包括《周頌》三十一篇、《魯頌》四篇、《商頌》五篇。值得注意的是,《魯頌》四篇并非祭祀或頌祖之歌,而是贊美當時仍健在的魯僖公的歌謠。
上一篇:《詩經(jīng)》是如何集結(jié)成冊的
下一篇:《說文解字》講了什么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