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之忍第六十二
乞之忍第六十二
簞食豆羹,不得則死,乞人不屑,惡其蹴爾。
晚菘早韭,赤米白鹽,取足而已,安貧養恬。
巧于鉆刺,郭尖李錐,有道之士,恥而不為。
古之君子,有平生不肯道一乞字者;后之君子,詐貧匿富以乞為利者矣。故《陸魯望之歌》曰:“人間所謂好男子,我見婦人留須眉。奴顏婢膝真乞丐,反以正直為狂癡。”噫,可不忍歟!
【譯文】
孟子曾說過,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不得則死。但是,如果是踢著將這些食物送給人,那么即使是乞丐也不屑于吃。
南朝宋人周颙隱居鐘山,認為秋末的白菜,初春的韭菜,紅米白鹽,綠葵紫蓼,這些食物就可以滿足日常的生活,不至于挨餓受苦了。能夠做到安貧樂道,超脫名利,就可以使內心恬靜如水,泰然處之,而不會去向別人乞討了。
北魏郭景尚善于給當權者拍馬屁,因此得到提拔,人稱“郭尖”;北魏李世哲善于給當權者行賄,因此做了高官,人稱“李錐”。有道德修養的人是不會像他們一樣投機鉆營、搖尾乞憐的,正直之士都以此為恥。
古代的君子,一生都堅持氣節,從不向人乞討,他們甚至連“乞”字都不肯說出口;而后來的所謂君子,以生活清貧為借口,隱匿財富,實際是奴顏婢膝地向人乞求更大的名利。所以《陸魯望之歌》這樣唱道:“世上哪有什么好男子,他們只不過是些留著胡須的婦人。這種人奴顏婢膝向人乞討,其實是真正的乞丐,可他們卻反而指責正直的人是狂癡。”啊!向人乞求食物已令人不齒,更何況奴顏婢膝地向人乞求名利?在名利面前,千萬要忍住乞求之心啊!
【評析】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能過分祈求別人的施舍。如果貪得無厭,無休止的祈求別人的給予,就將毀滅自己的一切高尚品德。作為國君,如果太貪求,那么滅亡的日子就不遠了;作為一個官員,如果祈求不止,那么他的政治前途也將要喪失;作為一個商人,如果貪心十足,那么他在商戰中很快就會敗下陣來。人由于乞求不止,往往只見利而不見害,結果是利也沒得到,害反而先來臨了。所以為了更好地生存立足,怎么能夠不忍住那乞求的心呢?
典例闡幽 忍住乞討之心懂得自尊
乞求名利是眾惡之本。人一旦乞求過分,就會方寸皆亂,計算謀慮一亂,欲望就更加多,貪欲多,心術就不正,就會被貪欲所困,離開事物本來之理去行事,就導致將事做壞、做絕,大禍也就臨頭了。
歷代都有不少清官,他們深知個人乞求過多會毀掉一切,所以不貪圖錢財,只真心為民辦事,受到百姓的好評。
東漢時,有一個叫羊續的人到南陽郡做太守。
南陽是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的老家,這個地方北靠河南省的熊耳山,南臨湖北省的漢水,土地平坦,氣候溫暖,水源充足,農業生產和工商經濟都比較發達。由于生活安定富裕,這里郡、縣等各級政府機構中請客送禮、講排場、比吃喝之風頗盛。
羊續到任后,對這種不良風氣十分不滿。但是,他知道要糾正一郡之風,得先從郡衙和郡守做起。于是,他下定了決心。
一天,郡里的郡丞提著一條又大又鮮的鯉魚來看望羊續。他向羊續解釋說,這條魚并不是花錢買來的,也不是向別人要來的,而是自己在休息的時候從白河里打撈上來的。接著他又向羊續介紹南陽的風土人情,極力夸贊白河鯉魚的鮮美可口。他又表白說,這條魚絕非送禮,而是出于同僚之情,讓新到南陽的人嘗嘗鮮,增加對南陽的感情。羊續再三表示自己心領了,但是魚不能收。那郡丞無論如何不肯再把魚提回去,他說,要是太守一定不肯收,就是不愿意同他共事了。羊續感到盛情難卻,只好把魚收下。郡丞放下魚,歡天喜地地告辭了。郡丞走了以后,羊續提起那條魚想了一會兒,就讓家里人用一條麻繩把魚拴好,掛在自己的房檐下邊。
過了幾天,郡丞又來家里看望羊續,手里提著一條比上次更大的鯉魚。羊續很不高興,他對郡丞說:“你在南陽郡是除了太守以外地位最高的長官了,你怎么好帶頭送禮給我呢?”郡丞聽了,不以為然地搖了搖頭,剛想再說幾句什么,羊續已經讓人從房檐下取下上次那條魚,并對郡丞說:“你看,上次的魚還在這里,要不你就一塊拿回去吧!”郡丞一看,上次那條魚已經風干得硬邦邦了,一下子臉紅到脖子根,很不好意思地離開了太守的家。從此,南陽府上下再也沒有人敢給羊太守送禮了。
這件事情很快就傳開了,南陽的百姓非常高興,紛紛贊揚新來的太守。有人還給羊續起了一個“懸魚太守”的雅號。
在上面的故事中,羊續因清正廉潔、防微杜漸而得到百姓的擁戴,其正誤得失一見即明。但問題主要不在于是否懂得這個道理,而在于到了關鍵時刻能否把持住自己那顆乞求的心。
上一篇:忍學《九十二 王龍舒勸誡》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忍學《爭之忍第三十八》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