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事跡屏風
君臣事跡屏風
【原文】
唐憲宗元和二年,制《君臣事跡》。上以天下無事,留意典墳,每覽前代興亡得失之事,皆三復其言。遂采《尚書》、《春秋后傳》、《史記》、《漢書》、《三國志》、《晏子春秋》、《吳越春秋》、《新序》、《說苑》等書君臣行事可為龜鑒[1]者,集成十四篇,自制其序,寫于屏風,列之御座之右,書屏風六扇于中,宣示宰臣。李藩等皆進表稱賀,白居易翰林制詔有批李夷簡及百寮嚴綬等賀表,其略云:“取而作鑒,書以為屏。與其散在圖書,心存而景慕,不若列之繪素[2],目睹而躬行,庶將為后事之師,不獨觀古人之象。”又云:“森然在目,如見其人。論列是非,既庶幾為坐隅之戒;發揮獻納,亦足以開臣下之心?!本右状裕芍^詳盡。又以見唐世人主作一事而中外至于表賀,又答詔勤渠如此,亦幾于叢脞[3]矣。憲宗此書,有《辨邪正》、《去奢泰》兩篇,而末年用皇甫镈而去裴度,荒于游宴[4],死于宦侍之手,屏風本意,果安在哉?
【注釋】
[1]龜鑒:比喻借鑒。[2]繪素:在白色底子上繪畫。[3]叢脞(cuǒ):細碎,雜亂。[4]荒于游宴:沉浸在游樂酒宴中。
【譯文】
唐憲宗元和二年,編制了《君臣事跡》?;噬弦蛱煜绿桨捕o事,于是便開始留意典籍,每次看到前代興亡得失的事,都會反復的討論。于是從《尚書》、《春秋后傳》、《史記》、《漢書》、《三國志》、《晏子春秋》、《吳越春秋》、《新序》、《說苑》等書中收集那些在君臣行事時可以作為借鑒的事情,收集成十四篇,并親自作序,寫在屏風上,放置在御座的右邊,書寫六扇屏風位于中間,展示給宰相大臣們。李藩等人都進表稱賀,翰林學士白居易草擬詔書回答李夷簡以及文武百官嚴綬等人的賀表,詔書中大概是說:“收集起來作為借鑒,書寫出來作為屏風。與其讓這些事跡散在圖書中,心里知道并仰慕,不如寫在繪帛上,親眼看見后就會親自實行,希望后人有所效法,不只是仰觀古人形象。”又說:“這些事跡時刻擺在眼前,就想看見他們本人一樣。討論所列事跡的是是非非,希望不久可作為大家的鑒戒,發揚進言和采納的風氣,也足可以啟發臣子的忠心?!卑拙右状实壅f的這些話,可以說是很詳盡了。從中又可以看出唐代皇帝作一事,朝廷內外都上表祝賀,回答詔書又如此勤謹,亦近于煩瑣。憲宗的這部《君臣事跡》也收錄了《辨邪正》、《去奢泰》兩篇文章,但是在他晚年時卻任用了皇甫镈,罷去了裴度,終日沉浸在游樂酒宴中,最后死于宦官之手,寫在屏風上的本意,在哪起到了作用呢?
【評析】
自古至今,很多人們都會把自己喜歡的詩文或筆墨掛在墻上,用來時刻自己激勵和警惕自己。唐憲宗為了警示自己及朝中的大臣們為官治國之道,特意寫了《君臣事跡》,就其采集收納了十四篇歷代古籍所記載的君臣行事可以借鑒的事情,并親自作了序言,將其書寫于屏風上,排列在他的座位右方,用來并告訴大臣,與其讓它散見于圖書典籍,心中常常想起而加羨慕,還不如列于潔白的繪錦上,用眼睛看著它而身體力行,希望它能夠成為后來人的效法,而不單單是只看看古人的形象。這是多么值得稱贊的事情??!然而,事與愿違,在他晚年的時候卻任用了皇甫镈,罷去了裴度,終日沉浸在游樂酒宴中,最后也死在宦官手中,卻不知當年作《君臣事跡》的目的,真是太可悲了。有理想有抱負的人常常會引經據典將名人格言或經典語句來時刻提醒自己。當然,不是古板地用其放在座位的右邊,有的寫在日記的扉頁上,有的放在自己辦公桌的玻璃板下,更有甚者,請書法好手或名家,形成墨跡,裝裱后掛于墻上,既當了觀賞品又能時刻提醒自己。
上一篇:《容齋隨筆·后妃命數》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容齋隨筆·和詩當和意》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