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籍、寓言故事·奶汁的顏色》原文與賞析
生盲人不識乳色,便問他言:“乳色何似?”他人答言:“乳色白如貝?!泵と藦蛦枺骸笆侨樯?,如貝聲邪?”答言:“不也!”復問:“貝為何似邪?”答言:“如稻米味?!泵と藦蛦枺骸叭樯彳?,如稻米味邪?稻米味者,復何所似?”答曰:“如雪?!泵と藦脱裕骸氨嗣孜墩?,冷如雪邪?雪復何似?”答言: “猶如白鶴?!薄巧と穗m聞如是譬喻,終不能得識乳真色。
選自《元陽妙經(jīng)》的《奶汁的顏色》這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個生來就盲的人不知道奶汁的顏色,就問看得見的人:“乳色何似?”他聽到的回答是:“乳色白如貝、貝如稻米味、稻米味如雪、雪如白鶴。這個生來就盲的人,雖然聽了這些譬喻,終究沒能知道奶汁的真正顏色。
究其原因,很簡單,“不識乳色”者是個生來就盲的人。一個人認識事物,識別事物,靠的是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感官。對于無形、無味、無聲的液體,無法用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去認識它、去識別它,只有用視覺去認識它,去識別它。生來就失去了正常人的視覺功能的盲人,從來就沒有看見過顏色,凡是事物的顏色他都不知道,何況奶汁的顏色了。
這個不識乳色生來就盲的人,企圖借助自己的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作媒介,去認識自己不認識的事物。發(fā)出“乳色何似”的問話,就是想從 “乳色” 的喻體來知道奶汁的顏色。盲人問 “何似?”回答說 “白如貝”。問得清楚,答得明白。雖然把奶汁的顏色用“白如貝”這個帶喻詞的喻體說清了,是“白”的。但對于這位生來就盲的人來說,對貝的顏色和對奶汁的顏色一樣是不知道的。這樣的回答等于沒回答。故又問:“貝為何似邪?”回答說: “如稻米味。”這顯然和問的內容的概念不同了,問的是 “貝” 的顏色,答者是把貝肉作為本體,把 “稻米味”作為喻體??墒敲と巳园选暗久孜丁崩斫鉃轭伾?,因為他吃稻米飯時,從觸覺感受到稻米飯是柔軟的,所以他認為 “乳色柔軟,色如稻米味”。他吃稻米飯時從味覺感受到稻米的味道,所以他認為乳色如稻米味。那么,“稻米味”的顏色是什么樣呢?他又問:“稻米味者,復何所似?” 回答是: “如雪?!泵と嗣靼琢耍瓉怼氨嗣孜墩撸淙缪┬?”因為他用觸覺感受過雪的寒冷。但是“雪復何似?”回答是“猶如白鶴?!泵と藛柕氖?“乳色何似”,“乳色是本體,“何似”順陳之后是 “似何”,也就是像什么?盲人要求回答的是喻體。把他聽到的本體和喻體按先后順序排列起來,就成了這樣的形式:乳色白如貝—— 貝如稻米味—— 稻米味如雪—— 雪猶如白鶴。這位生來就盲的人,聽了這些回答,在大腦里形成了奶汁顏色的概念。如果問他 “乳色何似?”他會脫口而出: 奶汁的顏色白如貝、如稻米味、如雪、如白鶴。盲人原想知道奶汁的顏色,才去問別人,可是聽了這些譬喻性回答,不但沒能知道奶汁的真正顏色,還誤解了奶汁的顏色,釀成了笑話。那么這則寓言故事的創(chuàng)作者,創(chuàng)作這個故事的企圖是什么呢?故事的主人公是 “不識乳色” 的 “生盲人”。這個生來就失去正常人的視覺功能,不能認識與識別無形、無味、無聲的顏色,這是宿緣,是前生惡業(yè)注定了的。他應當認命,不要去想知道奶汁的顏色??墒撬徽J命,要與命運抗爭,去認識命運注定他今生今世不能認識的事物。但是他沒能抗拒了命運,最終還是沒能知道奶汁的真正顏色。另一失敗因緣是明知自己失去了視覺功能,不能去認識與識別事物的顏色,卻偏要去問,這表明了 “無明”即愚昧無知。故事告誡人們,要認命,不要與命運去抗爭。這是在宣揚宿命論,也是在宣揚因果報應的佛理?!安蛔R乳色”者,是因前世的惡業(yè),在今世受到生來就失去正常應有的視覺功能的報應。讓人們知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輪回報應。佛理,勸人們去行善。不修今世,修來世。
佛教寓言的創(chuàng)作主旨在于弘揚佛理,啟悟眾生,但其中不乏唯心主義說教。在揚棄這些糟粕,還其以本來面目之后,人們不難從中汲獲一定的哲理。宋代大文豪蘇軾曾受此啟發(fā),寫有一篇 《日喻》,文章通過 “盲人識日”和 “北人學沒” 的生動比喻,闡發(fā)了“道可致而不可求”的道理。這種強調實踐的精神無疑是進步的。由于文章巧譬善導、妙喻連篇,深入淺出而發(fā)人深省,受到后世的廣泛征引。從中也不難看出中外文化的交流與影響。
上一篇:《經(jīng)籍、寓言故事·夫婦盲目復明》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詩詞曲賦文·好了歌》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