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皮鼓》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79 彩色片 144分鐘
聯邦德國弗蘭茨·塞茨電影公司/比奧斯科帕電影公司/阿爾泰米斯電影公司/赫勒魯雅電影公司/GGB14有限公司和法國巴黎阿爾戈斯電影公司聯合攝制
導演:福爾克·施隆多夫 編劇:讓-克勞德·卡里埃爾 弗蘭茨·塞茨 福爾克·施隆多夫(根據京特·格拉斯的同名小說改編)攝影:伊戈爾·路德 主要演員:馬里奧·阿多夫(飾阿爾弗雷德·馬策拉特) 安格拉·維克勒(飾阿格內絲·馬策拉特) 達維德·貝南特(飾奧斯卡·馬策拉特) 丹尼爾·奧布里斯基(飾楊·布龍斯基)
本片獲1979年聯邦德國金碗獎,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1980年美國影藝學院最佳外語片獎
【劇情簡介】
上世紀末的但澤(即波蘭的格但斯克)。這里是波蘭人、德國人和卡蘇白人的雜居區。空曠的田野里冒著煙,年輕的農婦安娜·布龍斯基一人坐在土豆地里用篝火烤著土豆吃。突然,從地平線那邊,一個矮小的壯漢奔跑過來,安娜仍在津津有味地吃著,男人跪倒在她面前:“求您了!”他氣喘吁吁、驚恐萬狀,后面是窮追不舍的憲兵。安娜毫不猶豫翹起腳,高高撩起她那四層厚的大裙子,將那男人罩在自己身子下面。憲兵追到她面前,看看四周未見逃犯,問安娜看到一個人沒有,她一邊吃土豆,一邊指指前方。憲兵看到這一眼望不到邊的田野,要是有人逃跑,怎么也不可能馬上消失在眼皮底下,那么會到哪兒去?眼前只有一堆篝火,一些土豆和這個女人。突然下起雨來,安娜有些坐立不安。兩個憲兵無可奈何地離開了安娜。等他們走遠了,安娜不慌不忙地站了起來,這個男人仍躺在地上還留有盡情享受的余興,他把褲子穿好,同安娜一起抬起土豆走了。他叫約瑟夫·科爾亞切克,是個慣于縱火來反抗德國人的卡蘇白人。九個月后,安娜和他生下了個女兒名叫阿格內絲,但是憲兵仍在通緝他。一年之后他再次被捕。在途中,他又逃脫了,跳進了河,從此就消失不見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阿格內絲已長成一個亭亭玉立的姑娘,她同開雜貨鋪的萊茵人馬策拉特結了婚,可仍與自己的表哥楊·布龍斯基保持著暖昧關系,每星期四兩人在一家計時旅館幽會。兒子奧斯卡就在這種三角關系中出生的,孩子來到世上時,母親阿格內絲就答應嬰兒,要在他三歲生日時送他一個鐵皮鼓。轉眼間,三歲生日到了,家里很熱鬧,濟濟一堂,奧斯卡也真地背上了一只鼓身畫有紅白相間成鋸齒圖案的鐵皮鼓。
在生日慶祝會上,他看到成人世界的丑陋。母親與舅舅之間眉來眼去,桌子底下用腳調情。他決定不再長高了,于是故意從通地窖的梯子上滾了下去,摔傷了脊柱,確實不再長高,成了一名侏儒。從此他身不離鼓,隨時隨地都在敲打。一天奧斯卡在家咚咚地敲個不停,父母心煩意亂,左哄右勸都無濟于事,惱怒的父親便上前要奪走奧斯卡身上背的鐵皮鼓,不想奧斯卡猛然一聲尖叫,墻上掛鐘的玻璃頓時成為碎片紛紛落地,家里人都驚呆了。母親帶他去求醫,奧斯卡在診所里也有同樣表現,醫生們認為這是奧斯卡身上的特異功能。
1933年奧斯卡9歲,但澤籠罩在法西斯主義氣氛中。貝多芬的崇拜者馬策拉特成了希特勒的黨徒,家中掛上了希特勒的相片,自己穿上了褐衫服,當上了小隊長。一天在五月草坪上舉行歡迎納粹頭目的盛大集會,奧斯卡悄悄地鉆進會場,躲到檢閱臺下,故意以四分之三節拍的鼓點和希特勒青年團的銅管樂隊演奏的納粹進行曲搗亂,慢慢地樂隊走了調,整個會場也都陶醉在歡快的華爾茲圓舞曲中了。整齊的方隊解體為翩翩起舞的一對對舞伴。奧斯卡開心地笑了。
阿格內絲和楊·布龍斯基幽會,她有時帶著奧斯卡一起外出散步,來到一家玩具店,把孩子交給玩具店老板馬爾庫斯看管,自己一人跑到計時旅館和表哥通奸。馬爾庫斯也默默地愛著阿格內絲,他心里明白阿格內絲所做的一切。而這一切均沒逃過奧斯卡的雙眼。不久,阿格內絲懷孕了,她不愿生下這孩子,于是拚命地吃,開始吃魚罐頭,以后吃生魚,由于過量食魚中毒而死。
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楊·布龍斯基為保衛自己工作的郵局和德國兵進行了激烈的戰斗,最后不幸死亡。
不久,奧斯卡家來了一位女傭人,年輕的瑪麗婭,她才16歲,和奧斯卡同年。生活中這對少年產生了感情,父親不在家時,瑪麗婭就陪奧斯卡睡覺,奧斯卡也開始學起大人們干的事來了。有一天,他回家發現父親也愛著瑪麗婭,強迫她與他做愛。以后瑪麗婭懷孕了,便成了奧斯卡的繼母。奧斯卡再也不愿在家中呆下去,加入了一個周游各地的前線侏儒劇團,他用他的特異功能在舞臺上大顯身手,贏得了觀眾的陣陣掌聲。劇團里有一位女演員夢絲維塔·雷古娜,奧斯卡愛上了她,在諾曼第半島上度過了美好的時光。由于戰爭,迫使他們劇團不停地轉移。一天深夜,奧斯卡正和雷古娜在床上,突然敲門聲起,“美國人來了”,他們慌忙起床穿衣,拿起行李,爬上停在門外的大卡車,雷古娜渴了,下車去喝水,不料一顆炸彈奪去了她的生命。奧斯卡的希望又一次被毀滅了,他告別了劇團, 回到家鄉。
奧斯卡給自己3歲的弟弟帶回了一只鐵皮鼓,作為送給他的生日禮物。大戰已近尾聲,蘇軍開進了但澤,他們在搜捕納粹黨徒。馬策拉特見勢不妙,丟掉了納粹徽章,奧斯卡故意撿起來塞到父親手中。馬策拉特怕被蘇軍發現,急忙吞進口中,結果被徽章卡死了。
在為父親舉行的葬禮上,奧斯卡喊了一聲“爸爸”,并決定長大了,于是他扔掉了身上背了18年的鼓,跳進了墓穴,后來被人救了上來,他沒受什么傷,只是鼻子出了點血。不過,奧斯卡真地開始長高了。
火車站上,逃難的人群川流不息。奧斯卡帶著瑪麗婭和她的孩子爬上了流亡西方的列車,永遠離開了自己的故鄉,唯獨慈愛的外祖母仍然留在那兒。火車隆隆向前,田野上煙霧彌漫,外祖母一人在田野上行走,火車慢慢地向遠方馳去,消失在廣闊的田野里。
【鑒賞】
《鐵皮鼓》是根據京特·格拉斯的世界馳名的同名小說改編成的。格拉斯出生在但澤,他所描寫的是時代的現實及充滿的矛盾沖突、荒謬和小市民的狹隘性。小說發表于1959年,可20年后才改編成電影,這是因為作者不放心,也不敢隨便讓一個導演將他的這部精品改編成電影。直到他看到施隆多夫、讓一克勞德·卡里埃爾和塞茨組成的攝制組后, 再加上由達維德·貝南特出任主角,他才同意改編。
《鐵皮鼓》是格拉斯以獨特的方式表現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這一人類遭到的空前劫難,是以一個永遠不能屬于成人世界的侏儒奧斯卡的眼光來看世界的,也就等于從“青蛙”的仰視角度來看這世界, 因而必定是異樣的。小說主題思想嚴肅、深刻,寫作手法新穎別致,因此這部作品在西方當代文學中占有重要地位。
導演施隆多夫忠實于原作的荒誕、諷刺的基調,用視覺形象揭示了1924-1945年德國的陰暗面,展現了在那段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德國小資產階級社會中各色人物的腐朽墮落、精神空虛、道德淪喪和逆來順受的軟弱性。
在電影敘事上,作者從“全能”敘述地位中引退出來,他把敘述的職能賦予了作品中的人物,賦予了一個聰明而又有特異功能的孩子,這個孩子又是一個心理受到嚴重創傷的不愿長大的孩子奧斯卡。小奧斯卡一生目睹了人類的種種丑行,成了一個時代的見證人。
奧斯卡是個帶有諷刺意味的人物,他會喊叫,他那抗議的聲音能把玻璃震碎。他喜歡搗亂,把歡迎納粹的會場中演奏的進行曲變成了圓舞曲, 以至使嚴肅的軍隊檢閱會場上的人們都翩翩起舞。奧斯卡又是個藝術家,他參加前線侏儒演出團,是個出色的魔術師。奧斯卡又是個情種,與瑪麗婭通奸,還與侏儒團的女演員雷古娜同床。奧斯卡還是個叛徒,他出賣了母親的情人楊·布龍斯基,最后又害死了父親……他干了一些蠢事,但還是很有天才的……導演就是運用這種怪誕、夸張、變形的間離效果,引起人們從另一個角度重新認識所熟悉的經歷。
現代電影提供的是一個視點、一種思考方式,使人們通過這個視點,運用這種方式去認識生活的哲理,開掘生活的深層結構。影片《鐵皮鼓》帶點荒誕性,而荒誕是存在主義哲學的一種世界觀,也是現代主義文學的一種表現形式,它表面上裹著非理性的外衣,可深層卻更富有理性的因素。
奧斯卡降生前后,影片拍攝采用了令人難忘的特技鏡頭。只見胎兒先在羊水中浮游,但他眼睛卻已在直視攝影機了,好像要急于來到這個光明的世界上來似的。不久他降生到人世上,助產護士把他雙腳提起,他所看到的世上的一切馬上都顛倒了,兩個父親進門來看,是倒著的……反正一切的一切都是倒著的,意味著他生活的未來世界也是如此。
還有母親生出奧斯卡時,就答應他在三歲生日時要送他一只鐵皮鼓,嬰兒的頭腦中馬上浮現出一只鐵皮鼓。奧斯卡三歲生日時,親戚濟濟一堂前來祝賀,非常熱鬧,他得到了鐵皮鼓,也看到了大人間的種種丑行,發誓不愿長大,他背著鼓從樓梯上跳下去,跳到地窖去。這里的地窖就意味著奧斯卡從此將走向深淵,等待他面前的道路也將與地窖一樣黑暗。他走完了人生中的一段歷程,他成了孤兒,在父親的葬禮上他認為應該長大了,于是先把鼓仍進墓穴,然后自己也跳入,這意味著他要把過去的一切(包括納粹)徹底埋葬,把它統統葬入墳墓,重新開始生活。作者格拉斯認為這部影片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他認為奧斯卡在今天的世界中仍然存在著,到處可以有一些人憎恨這個世界,愿像奧斯卡一樣不要長大,也不愿承擔成人應該履行的義務和職責。
施隆多夫在影片中不僅運用了別具一格的諷刺的手法,而且還很注意細節描寫來刻畫人物,更加重了諷刺的辛辣,如馬策拉特隨著時代的變遷,把貝多芬像換成希特勒像,買了一臺破收音機, 自己換上了褐衫服。到大戰尾聲,他又撕掉希特勒像再次掛上了貝多芬的像。這些細節的描寫不但暗示了時代的變遷和馬策拉特的政治傾向的變化,而且刻畫出小市民的全部恐懼和希望。除此之外,導演在外景的選擇上選用了侏儒前線演出團在埃菲爾鐵塔下,以后又到諾曼第島上表演也都有深層的含義。
施隆多夫拍攝的《鐵皮鼓》不僅是部德國近代史,而且又是一部描寫人類丑行的諷世之作。他1978年夏天和秋天在南斯拉夫、西柏林、但澤、法國等地拍攝,花費700萬馬克,終于完成了這部巨片。1979年5月參加戛納電影節與科波拉的《現代啟示錄》共獲金棕櫚獎。6月又獲德國政府頒發的金碗獎。1980年4月作為德國片第一次獲奧斯卡獎。
施隆多夫是新德國電影的四大導演之一。他擅長將文學名著改編成電影,曾拍過的《年青的杜勒斯》、《喪失名譽的卡塔琳娜·布魯姆》等。他認為電影是大眾化的媒介,就像20世紀初期的五分錢歌劇那樣。他拍的是標準的德國片,而且有一定的商業價值,追求影片的娛樂性和通俗性。
上一篇:《邦妮和克萊德》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雁南飛》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