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賦文·鹿柴》原文與賞析
王 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此詩從聽覺和視覺上寫回聲和返照,仍為佛家入禪之作。
前二句寫人,而 “不見人” “但聞人語響” 而已,寫其空渺; 后二句寫日,而不見日,只見返影 “復照青苔上”,寫其虛無。前兩句是訴諸聽覺的山間回音,后兩句是訴諸視覺的林間返照。
寫人而不見人,寫日而不見日,是空諸所有;回音投影,可聞可見,是實諸所無。正所謂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實虛、有無、真幻流轉交叉、伶俜繆繞。前者是為俗諦,后者乃是真諦;前者為實相,后者則是無自性。因此,“但聞”、“復照”兩句即是通過耳識、眼識其物相; 而 “不見”、“返景”二句則是虛心觀照,寫其物性。性空則相幻,此乃明心見性之謂。作者借俗諦以悟真諦的詩思軌跡是清晰可循的。
“但聞人語響”,言無一人行處;“復照青苔上”言無一人坐處,皆況寫其空靜。此兩句是止法; 而 “空山不見人”、“返景入深林”則是觀法。這是 “遠思如可取,近至了無形” (梁武帝 《如賞詩》) 的境界。詩人通過在回音和投影中的息念專一而了悟到山空人空、聲幻影幻,于是,從耳識眼識的俗諦中,悟出了 “著幻是幻者,知幻非幻人”(梁武帝 《十喻幻詩》)、“皆從妄所妄,無非空對空” (梁武帝 《靈空詩》) 的真諦。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寫出了尋覓和悟性的過程。山中回聲隱隱,尋覓近至,卻了無一人,《桃源行》中“坐看紅樹不知道,行盡青溪不見人”,《終南山》 中 “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情致一如。“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是承上兩句而言。尋覓的結果,是了無一人,回音亦寂,但見日光下射,將林間片片葉影投射于青苔之上,影影綽綽,若有若無。謝靈運詩云: “瞑還云際宿,弄此石上月”(《石門巖上宿》),是寫其弄影之幻趣;而此詩,則是寫影中之影、幻中之幻。實乃因空生警,因幻生悟。
人謂摩詰晚年唯好禪,所言不假; 然言其專于“焚香獨坐,以禪誦為事“則未必。豈必“靜夜名香手自焚”(皇甫曾 《秋夕寄懷素上人》), “一炷心香洞府開” (韓偓 《仙山》詩)可也;禪誦亦不必口誦萬偈,心性本覺,頓悟可也。皇甫曾 《秋夕寄懷素上人》詩云:“更想清晨誦經處,獨看松上雨紛紛”,金圣嘆批云:”……或者又疑雖無世事,或猶有僧事,則我見其清晨趺坐,更不誦經,只是看雨。” 可謂一語破的。“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皆與此情致相同,司空曙所謂 “身閑何處無真性” ( 《題暕上人院》) 是也。靜觀其幻,以悟其空,則是摩詰焚香、禪誦之底蘊。
此詩前二句寫遠景,后二句寫近景,通過由遠及近的變焦鏡頭及回聲、光線的強弱明暗,渲染和凸現出山間的空靜,極富趣致,乃禪作中之上品。
上一篇:《域外詩詞·鷓鴣天》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小說、戲劇·黃初平》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