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
在沉默之中
沒有沉默:
指甲,
墻壁。
(北島 譯)
【賞析】
詩歌除了可以抒情之外,也可以進行哲理思考。現代詩歌就往往在高度的抽象中顯示出哲理的光彩,受象征主義影響的詩歌更是如此。這首《聽》便是一個典型,它并沒有用直白的號叫直抒胸臆,而是用極其精煉的方式寫出了詩人在某一瞬間的獨特感受和某種哲思。
“聽”,獨字成行,將讀者帶入“聽”的動作想象中,讀者可以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運用自己的情思,在作者的指引下,和他一起進入到聽的境界中去,一起探求聽的內容。但是,這里“聽”之后,并無賓語,并沒有聽的具體內容,有的只是一個動作,暗示了一個姿勢,一個場面,一種沉思的狀態。
這個沉思的狀態即是無邊無際的沉默。人在思考的時候,往往會陷入一種冥思的境界,進入到一種物我兩忘、天人合一的狀態中去。從外觀上看像是無欲無求,宛如老僧入定一般,沉思即是靜默,靜默即是冥想,這個時候,他的思想和外表是完全分離的。思維可以馳騖八極,縱橫千里,上下古今,無處不在。而外觀上卻是一副無視外物存在、不聽不聞不見的漠然之態。“在沉默之中/沒有沉默”,講的即是這種沉默/沉思、外在/內在的矛盾現象。世界上不存在絕對的事物,當然也就不存在絕對意義上的沉默,當你意識到自己在沉默狀態時,你就已經開始運用自己的思維和感受能力,就是我們所說的廣義上的“動”了,你也就是已經在凝神觀照自身了,而此刻,即是你的思維、你的思想、你的感覺甚至是你的幻想在流動,在變化了,此刻還能說是沉默嗎?還能說是處于一種絕對的靜默狀態中嗎?
“指甲,/墻壁。”兩個獨立的意象,獨立成行,沒有多余的修飾性詞匯,貫徹了意象派大師的主張,也蘊含了豐富的想象空間。有指甲,就可以敲擊墻壁,進而就可能叩擊心靈之鼓,從而求得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共鳴;有墻壁,就有可能會受到外界的擊打,就可能因此會有回聲,會有應答。沉默時,人的思想與感覺在飛速運轉著,因為不再希望、不能忍受這種孤獨和阻礙心靈間交流的沉默,我們想用指甲來敲擊那厚實而無形的心靈墻壁,以達到溝通。這既是詩人的幻想,也是一種期待。
(周紅兵)
上一篇:《含笑的玫瑰 [瑞士]施皮特勒》讀后感
下一篇:《啟示 [德國]亨克爾》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