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賦文·登狼山支云塔》原文與賞析
王國維
數峰明媚互招尋,孤塔崚贈試一臨。
檻底江流仍日夜,巖間海草未銷沉。
蓬萊自合今時淺,哀樂偏于我輩深。
局促百年何足道,滄桑回首亦骎骎。
選自《觀堂集林·雜林》。
江蘇省南通城南郊江邊有群山母親丟失的五個孩子,它們自東往西叫軍山、劍山、狼山、黃泥山、馬鞍山。這五座小山矗立于千里江海平原上,倒也顯得拔地而起,氣勢不凡,儀態萬千。由于狼山居中,山頂又有傳說興建于北宋太平興國年間的廣教寺及支云塔,香火繁盛,成為五山風景區之首。文人墨客,至此登臨,望江天一色,皆詠詩抒懷。王國維自不能例外。
王國維于1903年27歲時,由羅振玉薦舉到張謇辦的通州師范學校任教席,訂期一學年,授心理學、倫理學。他的生活是寧靜的,住一間小樓房,白天可望見遠方五山峰巒迭翠,煙霧繚繞,夜里則可仰望一天星斗,皓月當空。但是,他的心情卻不平靜,處于社會大變動時期,列強虎視鷹瞵,人民多苦多難,在日本國看到了高度的物質文明,想使積弱的祖國振興而又力不從心,人生若干問題也無從解答,所以苦悶。他又不甘心這苦悶,于是拼命攻讀康德、叔本華的哲學著作,向西方尋求真理,探索出路。據南通市的老人說,他常常秉燭夜讀,通宵達旦,直至晨曦侵入紗窗,鐘聲敲碎黎明。1905年的《靜庵文集·自序》亦云:“自癸卯(1903)之夏以至甲辰(1904)之冬,皆與叔本華之書為伴侶之時代也。”可見其用力之勤。
王國維偕二三友人登狼山支云塔最高層,極目遠眺,縱情吟詩,正是心情的表露。
首聯“數峰明媚互招尋,孤塔崚嶒試一臨”,雖則只是五座小山,但畢竟在明媚的春光中,相互還有個照應。只有這雄踞山巔的支云塔,顯得峭拔而孤單。唯其如此,才顯得獨立特行。登上去吧,到頂層就能領略這無限風光。撇開社會政治的追求不論,那么,回顧王國維一生治歷史、治詞曲、治戲劇、治紅樓、治甲骨、治漢簡、治金文、治唐寫本、治魏石經……的道路,所取得的杰出成就,無不充滿這種“試一臨”的精神。頷聯,“檻底江流仍日夜,巖間海草未銷沉”,這是一個飛動的活的世界,大江日夜流,海草年年綠,大自然的一切生生不已,世上的物事在運動中變化,真該及時努力啊!頸聯,“蓬萊自合今時淺,哀樂偏于我輩深”,古人在神話傳說中,把蓬萊神山說成是仙境,說那里是如何美好,怎樣幸福;今人多因其荒誕不稽,虛無縹緲,不太相信了。自合,自當,理當之義。而人類之痛苦,國家之存亡,民族之盛衰,偏偏落在了我輩肩上,可謂憂患獨深了。詩人27歲,以天下為己任。他睥睨千古,認定神話傳說業已過時,解除一切苦難之任務,只能由新一代來完成。這種思想是積極的。后來,他多次說過,要像釋迦牟尼、耶穌基督一樣,擔起人類之重荷。尾聯,“局促百年何足道,滄桑回首亦骎骎”,這是說應抓緊時間,及時努力。百年時間顯得局促緊迫,即使滄海變桑田,經歷億萬年,也只像白駒過隙一樣,匆匆而過,憤慨中蘊蓄著力量。
這首詩的基調是高昂的。詩人并非如人們所想象的整日價板著面孔,冷冷清清,生來一副痛苦的樣子。年輕時,他有熱血,也曾想有所為,于是積極向西方尋求真理,精神可嘉。悲劇是,在彼時無法接受西方無產階級哲學的影響,只得苦讀康德、叔本華、尼采的著作,盡管其中的哲學跟我國傳統思想毫無共同之點,是一大進步,但畢竟是一條偏斜的路。他于潛移默化中形成唯心主義世界觀與悲觀主義人生觀,直至生命的終點,令人遺憾。這是時代的限制,不可苛求。
詩人以真誠的態度,敏銳的目光,深刻的哲理,高妙的筆墨,抒發內心的深情,無浮辭,無套語,顯得全詩自然雅致,情真景實,意境深婉,給人以哲理的啟示與美的享受。
上一篇:《詩詞曲賦文·登掃葉樓(選一)》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詩詞曲賦文·登石筍矼》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