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賦文·送長吉上人》原文與賞析
林 逋
囊集暮云篇,行行肯廢禪?
青山買未暇,朱闕去隨緣。
茗試幽人井,香焚賈客船。
淮流遲新月,吟玩想忘眠。
《送長吉上人》 是林和靖與釋子往來酬唱的詩中一首。借送別僧人長吉往京師,以禪寓詩,詩境、禪趣渾然天成。
宋代禪風特盛, 佛教文學 《傳燈錄》 從真宗景德年間起,連續編了五種,風行一世。詩人禪客相互影響、轉益多師,形成了“詩為禪客添花錦,禪是詩家切玉刀”這樣一種詩歌創作局面。當時文人主張 “學詩渾似學參禪”、“大抵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宋詩中極富禪機、理趣的作品所在多有。而林逋又有別于一般的騷客詞人,他不求仕進,不圖功名,不以文章傳世,也不想澤被后世。他曾說:“吾終老山林,尚不欲取名于時,況后世乎?”他寧心遁世,淡然隱居。他“自愛蘇門嘯,懷賢思不群”,他惟愿遠離市俗,“山水未深猿鳥少,此生猶擬別移居。直進天竺溪流上,獨樹為橋小結廬。”(《孤山隱居書壁》)與所交往,也無非“料得心交者,微吟為楚狂”。因而,他的詩又有別于一般文人的理趣詩。他不刻意地說禪悟理,而是把釋家語與風雅言融而為一,極圓熟、極灑脫、而又極淡泊。亦僧亦俗、亦禪亦詩,自然活潑、通脫明朗。
《送長吉上人》 是一首五律。
首聯,寫長吉上人遠行,盡管路途遙遠,但一路上且行且吟,所攜囊中裝著新的詩篇。當然,在這遷流不停的旅途中,也不肯中斷佛家每日打坐的功課。開篇便交待了長吉上人愛詩、集詩、賦詩的詩情,也交待了長吉上人堅持安禪修煉的釋子本色。一個忙忙碌碌、亦詩亦禪的詩人和尚,或者說是和尚詩人的形象展現在讀者面前。
頷聯,用了個《世說新語》里的典故,寫長吉上人此行的目的和所去的地方。《世說新語·排調》中載,支道林通過別人找到竺法深,要買印山。竺法深回答說:“沒聽說過像巢由那樣的隱士是買山去隱居的?!痹娭小扒嗌劫I未暇”是說長吉上人無暇隱居深山。那么他要到哪里去呢?詩中緊接著交待,他要到京師去隨緣。“朱闕”,指京師。“隨緣”,佛家用語,意思是隨著外界事物的各種因緣而有所行動。這里面滲透著佛家的基本教義。其中“三世因果”、“六道輪回”是佛教的理論支柱。佛教認為一切事物均處于因果聯系中,依一定條件發生變化,就是所謂緣起。佛經中一首偈子說:“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币馑际钦f,因果總要受到報應的。前世造因,今世受果;今世造因,來世受果。因而,佛教中的小乘佛教主張一切皆空,“獨善其身”;“涅槃”就是“灰身滅智”;大乘佛教主張“一切眾生悉有佛性”、要“普渡眾生”,不僅“利己”,而且“利他”;“涅槃”就是“常、樂、我、凈”?!半S緣”而動,就是基于以上主張的釋子社會活動的準則。這樣看來,佛教一方面要個人自我凈化;自我解脫,因而個人對社會可以完全不負責任;另一方面又要廣結善緣、普渡眾生,個人要對社會負起全部責任。這看起來是互相矛盾的。佛教哲學用一種神秘的宗教形式接觸到了這個矛盾,但佛教對此并未做出正確解決。這個矛盾也就如此明確地表露在林逋的詩句中了:本應隱居修煉,但卻無暇駐足;本應遠離塵世,卻不得不去到那溫柔富貴之鄉隨緣。這樣一個矛盾,在林逋的詩中卻極平淡、極隨意地揭示出來了。
頸聯,想象長吉上人的旅途生活。剛剛在隱士所居之處煮茶試茗,忽而又在商賈的船上焚香膜拜?!坝娜恕保[居之人。此聯由長吉上人的行止引起詩人思維的跳躍,盡管在這一刻一個釋子一個隱士還在啜茗相對,但已想象到不久后其中的一個便搭乘商賈之船去往京師。這里飽含著作者對“無常”的體悟與感慨?!盁o?!笔欠鸾痰娜松軐W之一。佛教認為,世界上沒有什么永恒不變、萬古長存的東西;有始必有終,有盛必有衰;時無常、事無常、人也無常,人不可能永生,也不可能永聚永樂。作者深深地悟到這一點,于是才有可能用如此輕靈飄忽的筆觸寫出了這一種俗人想想已斷腸的離別場面。因而也就不難理解林和靖所留為數不多的詩中竟然多是遙寄、送別、酬和之作,竟然全都寫得一樣的冷靜淡泊,盡管有時也稍露無奈與傷感。
尾聯,想象別后情景,當淮河上新月慢慢升起的夜晚,對月沉吟回想定會令人忘眠。初讀這句詩時,不禁會聯想到“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句,但細一琢磨,卻覺得和靖的“淮流遲新月,吟玩想忘眠”遠比東坡“嬋娟”句更為含蓄、淡泊、達觀。
全詩以送長吉上人赴京為內容,卻反映了林和靖的處世態度、人生哲學。他在《湖山隱居三首》曾明確地剖白心志:“顏原遺事在,千古壯閑心?!币馑际亲约赫珙仠Y、原憲一樣甘貧樂道;又正如陳寔“年已七十,遂隱丘山”般地閑心靜居。他還有“管樂非吾尚,昂頭肯自方”之句,更明確地表示不肯如諸葛亮之自比于管仲、樂毅,只肯理直氣壯地自己效法自己。這種千古閑心、昂頭自方正是他人生哲學的主旋律。因而“唯知隱遁為高尚,敢道文章到圣賢”就是他實際生活的準則。
《送長吉上人》就是這樣一首流動著一株淡淡的心香,蘊含著幾分幽幽的禪機,表達出若許眷眷的友情,透露出多少兀兀的奇志。無怪乎范仲淹贈詩云:“巢由不愿仕,堯舜豈遺人?”“風格因君厚,文章到老醇”。
上一篇:《詩詞曲賦文·送元公之鄂渚尋觀主張驂鸞》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筆記、詩話、對聯·道不遠人》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