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嬤嬤約安娜》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61 黑白片 110分鐘
波蘭電影制片廠攝制
導演:耶日·卡瓦列羅維奇 編劇:康維斯基(根據雅羅斯拉夫·伊瓦什凱維奇的短篇小說改編) 攝影:耶日·沃依西克 主要演員:柳采娜·維尼茨卡(飾約安娜嬤嬤) 梅·沃伊特(飾蘇林神甫)
本片獲1961年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法國電影學院水晶星獎,波蘭電影評論獎
【劇情簡介】
故事發生在17世紀波蘭王國邊遠地區一座修道院里。那里的修女們都像著了魔,尤以院長約安娜為最,她常因鬼魂附體而放浪形骸。
神甫約瑟夫·蘇林帶著隨從尤列和卡楚克來修道院驅魔,到達小鎮后,在一家小店休息就餐。修道院的勤雜工奧德林趕來迎接蘇林,據他說,到這里來驅魔的先后已有4個神甫,蘇林是第5個了。那4個神甫中有個名叫加尼斯的被當成巫師架上火刑柱活活燒死。在他未死前,修女們有時脫光身子在院子里奔跑,還喊叫著:“加尼斯,加尼斯!”
蘇林到了修道院,布里姆神甫向他表示不相信加尼斯是巫師,但此人年輕、瀟灑,抗不住誘惑,是那些修女把他毀了。如今一旦加尼斯的鬼魂在修道院出現,修女們就像發了瘋似的,說些不堪入耳的話,甚至當著教徒們的面也大聲叫嚷。她們還自欺欺人地說,凡看見魔鬼的人,就會更加信仰天主。
由于院長約安娜嬤嬤中魔最深,就由蘇林神甫負責單獨給她驅魔。約安娜告訴蘇林,如果能趕走她身上的惡魔,那么別的修女也會解除痛苦,因為她們的痛苦是緣她而起的。她自敘她身上有貝蒙、巴蓋姆、依薩克隆恩、克利索、阿蒙、阿斯馬都茲、萊維坦、柴巴利什卡等8個魔鬼。約安娜還直言相告,加尼斯是為她而燒死的:“他站在我床邊,長長的頭發一直披到肩上,他彎下身來撫摸我。誰也不會知道他是怎樣傷害我、摧殘我的。”她請求蘇林神甫保護她,而當她一退出房間,卻大聲叫道:“別以為那么容易就能從我肉體上把魔鬼趕出去!”她邊喊邊抽搐著倒在地上亂滾。蘇林念了8個魔鬼的名字,喝令它們退出,約安娜卻撩起裙子,蹬了他一腳,并在墻上留下一個黑手印。此時,眾修女在院內歡呼起來:“得救了,得救了!”
蘇林神甫為了給自己壯膽,把自己關在屋里念拉丁經文,并聲稱他是奉上帝之命來這里與魔鬼戰斗,他來自光明的王國,是善的代表;而魔鬼則來自黑暗的王國,是惡的化身。
驅魔的場面十分莊嚴隆重。祭壇前站著4個神甫。當蘇林和布里姆走進祭壇時,拉克當修斯神甫向眾修女灑圣水,修女們卻驚叫不已,四處躲閃。拉克當修斯念著8個魔鬼的名字,要約安娜回答他,是哪一個魔鬼附在她身上,并命它從約安娜的肉體上退出去時,約安娜回答道:“我是柴巴利什卡,還有巴蓋姆在我小肚里,克利索在頭里,阿斯馬都茲在……”說著說著就縱聲大笑。又說:“我不是約安娜,我叫克利索!……”看到約安娜又是胡言亂語,又是呻吟倒地的瘋魔狀,神甫們決定把她捆在凳子上,叫她認罪。不料她掙脫了繩索,大叫大喊,詛咒在天的圣父、圣子、圣靈和圣母瑪麗亞,詛咒整個天國。這時候,眾修女也都跟著歡呼。
驅魔活動以失敗告終。蘇林神甫用皮鞭鞭撻自己,祈禱神靈保佑他,不要落在魔鬼手里。他又要求約安娜和他一起跪到祭壇前,跟著他念拉丁經文,這段經文的大意是:“愛能驅逐惡。讓你自己充滿了愛,就有可能以愛去換取愛。”孰不知這經文又使約安娜發作起來,撕裂衣服,向外奔跑。走廊里的眾修女見狀,再次歡呼雀躍,大叫“得救了!得救了!”
在修道院頂樓的小屋里,蘇林勸說約安娜拋掉自滿,因這自滿成了她罪惡的淵源。約安娜說自己不過是天主的一名奴仆,是個在這凄涼的修道院里敬奉上帝的修道嬤嬤。她問蘇林:“這8個魔鬼附身,難道是我的過失?”“假如魔鬼離開我而附在你身上又當如何?”蘇林無法作答,他唯有要求約安娜和他一起自我鞭撻,連連哀求上帝憐憫他這有罪的靈魂。約安娜又被魔鬼翻騰起來,她動手拉蘇林,蘇林掙扎,令她放手,告誡她:“你自己成了魔鬼了。”約安娜由于被拒絕而倒地哭泣。
猶太青年拉比對魔鬼和天使有他獨到的見解。他認為,蘇林不明白什么是魔鬼。也許并沒有魔鬼,只是缺少天使。他問蘇林,你所謂的魔鬼,它住在哪里?來自何方?是誰創造的?蘇林說一切都是上帝創造的。拉比又問,那么為什么有那么多的罪惡?死亡?戰爭和疾病?約安娜的稱號叫天使,她對天使了解嗎?既然天使是天主派來的,沒有天主的旨意魔鬼不能占據人的靈魂,只有當人對魔鬼有了強烈的依戀時,魔鬼才能占據他的靈魂。拉比還告誡蘇林,附在他身上的魔鬼已經活在他心里了,如果他想探求魔鬼的底細,就讓它進入他的靈魂。
蘇林叫人做了一道柵欄,把約安娜和他隔開。這次不是給她驅魔,而是向她表白:“我同你手拉手從人間的邊緣跨越過來,我從遙遠的地方一直在召喚你。我挑選了你,并沒有拋棄你,不要害怕,因為我和你同在。”蘇林表示要拯救約安娜。約安娜坦白承認,她對魔鬼有一種愛好,為此而感到快樂。她對自己的命運感到自豪,因為魔鬼折磨她比任何人都厲害。她認為,如果蘇林只是要使她安靜下來,過著其它嬤嬤那樣刻板的生活,從早到晚祈禱,成年累月吃油浸豆,她不要這樣所謂的拯救。如果不能成圣,倒不如做個罪人,寧愿敞開靈魂,讓魔鬼們進來。約安娜要求蘇林使她成圣。面對這現實的難題,蘇林只有再次敗退。
布里姆神甫勸蘇林趕快離開修道院,回到密室念經文,魔鬼自會離開他的肉體和靈魂。但此時的蘇林卻說他愿意讓魔鬼留在他身上,否則它就會去占據約安娜的肉體和靈魂,說著說著,他竟踉蹌倒地。看來,他也已中魔不輕。
修道院的驅魔活動招來好多看熱鬧的外地人,其中有個叫恰謝夫斯基的,是第二次來到這小鎮,他實際是為瑪戈斯塔嬤嬤而來的。瑪戈斯塔自稱是唯一沒有著魔的人,她說大概是因為自己心腸太硬、長得也不漂亮的緣故。恰謝夫斯基教她唱小調,和她一起跳舞,并在小店里一起過了夜。
蘇林也來到小店,處于極度痛苦之中。他祈求魔鬼不要再去找約安娜,讓她自由,讓她成圣。他還祈求魔鬼不要驅使他去干“那個”。在這種半瘋魔狀態中,他手執斧子來到馬廄殺死了他的隨從尤列和卡楚克。他對瑪戈斯塔說,他們是無辜的,他們升天了,而他自己卻將永遠落在魔鬼手里。他托瑪戈斯塔回修道院轉告約安娜:“這是為了拯救她,為了讓魔鬼跟我在一起,不讓它們去找她的麻煩。”并叮嚀她千萬別忘了說“這是由于愛……”
瑪戈斯塔回到修道院,在頂樓柵欄處,遇見約安娜,倆人抱頭痛哭。這時教堂的鐘聲又敲響了。整個畫面被一口大鐘所占滿,這用來指引森林中迷路人的鐘聲逐漸化成啜泣聲。
【鑒賞】
在電影發展的各個階段,揭露宗教壓制人性的影片歷有出現。但以作為神職人員的嬤嬤和神甫現身說法并采取近乎荒誕的表現形式則不多見。本片攝制于60年代初,當時波蘭國內的政治生活狀況,使觀眾感受到此片不僅涉及反對宗教壓迫,而且含有更深一層的意義。編導把反對束縛人性,反對思想禁錮的主題貫穿在17世紀一座修道院修女們的故事里,使影片在揭露宗教壓迫的同時,引導觀眾去作現實政治方面的思考。
卡瓦列羅維奇說過:“在《天使嬤嬤約安娜》一片中,我力圖擴大電影敘事方法的可能性,即不必一語道破,只需通過隱喻來表達。必須讓觀眾發揮想象力,動腦筋去猜透影片的涵義。”本片敘事的特點是迫使觀眾沿著蘇林神甫一連串的行動,去窺視修道院里的秘密以及各個人物,再用自己的想象來補充敘事中的空白部分。
蘇林進入修道院以前,對約安娜和修女們中魔的嚴重情況已有所聞,他有什么高明的法術為她們驅魔?觀眾只能拭目以待。他堂而皇之地進了修道院,想必他對自己的法力滿懷信心,他在觀眾心目中是個敬畏上帝的虔誠的神甫。
展現在銀幕上的約安娜和眾嬤嬤的中魔現象,分別通過觀眾、修女們、蘇林神甫這三個視角加以表現:一、觀眾觀察蘇林和約安娜及修女們;二、約安娜和修女們觀察蘇林;三、蘇林觀察約安娜和修女們。這以后的每場戲,基本上都通過這三個視角的變換來表現,采用最多的是觀眾亦即在作壁上觀者的視角。這是導演有意為觀眾設計的感受席,也是促使其發揮想象力的創作席,又是最終使其作出應有結論的裁判席。
蘇林為驅魔初次接觸約安娜失敗后,關起門來自己念經文,祈求神靈給他增加力量。可見他已經感到自己的力量已不如魔鬼,雖然他聲明他是奉上帝之命而來,是善的代表。但這種聲明不過如一個膽小的人夜間走在林中小路上,由于恐懼而大聲喊叫給自己壯膽一樣。同時,觀眾不由得會在心里反復自問:這魔鬼到底是什么?聯想到約安娜曾撩起裙子用腳去蹬蘇林的動作,以及蘇林以關門念經來增強抗拒力的事實,人們不難領會到,這個魔鬼其實不過是人的七情六欲而已。然而在那個年代,對于處于嚴格的宗教戒律約制下的神職人員來說,這是絕對被禁止的。
約安娜的“中魔”,是她決心沖破宗教枷鎖所采取的一種斗爭方式,其行動大膽而激烈,。蘇林等神甫給她驅魔,狀似隆重、莊嚴,然而在約安娜和眾修女看來,不過是又一次虛偽的把戲。她一會說這個鬼在她小肚子里,一會又說那個鬼在她頭里,以此耍笑神甫們。在她的反抗如決堤的洪流前,在她和她們的哄鬧、歡呼下,蘇林等神甫那欺人自欺的所謂驅魔,不可避免地以失敗告終,對約安娜施行高壓捆綁,也無濟于事,只有招來她憤怒的詛咒。
導演讓觀眾看到了故事情節意外的發展:蘇林進行自我鞭撻。說來有點荒唐,給他人驅魔,怎么自我鞭撻起來?看來,他也中了魔,在為他人驅魔之前,先要在自己身上,驅一番了。繼之是蘇林要求約安娜和他一起跪在祭壇前念經文。這經文既冠冕堂皇,又別具涵意。經文是“愛能驅逐惡,讓你自己充滿了愛……”固然,上帝一向教導人們要愛一切人。然而此時此地,這個“愛”在他們彼此間卻充填了另一種內容。表面上,他們在遵循著上帝的教誨而祈禱,實地里,男女之愛在快速地發展。人性和宗教戒律的矛盾,在這里作了曲折迂回而又明白無誤的揭示。蘇林終于以下面一段禱文來表白他對約安娜的愛情:“我和你手拉手從人間的邊緣跨越過來……我挑選了你……我和你同在。”任何一個不太笨的女人都能聽明白此中的意思。
布里姆神甫勸蘇林及早離開修道院時,蘇林也已“魔鬼附身”,離不開約安娜了。他和約安娜的所謂中魔,其實都是追求過正常人的生活。此時他也已明白,所謂驅魔就是對人性的強制和摧殘。導演在完成這一性格的塑造時,賦予他以殺人的行動。他必須這樣做,否則會像加尼斯一樣被活活燒死。臨了他打發瑪戈斯塔去告訴約安娜:“這是為了她”,“這是由于愛”。觀眾不會去譴責他,因為人們通過他的行動解除了心頭的強烈的壓抑感,影片的主題意義也在這里得以完成。
約安娜這個大膽潑辣的女性可稱為反宗教的急先鋒。在各國反宗教的文藝作品里,已出現過不少可歌可泣的形象,但對圣父、圣子、圣靈和圣母瑪麗亞以及整個天國公然破口大罵的女子卻尚未見過。在宗教統治極為嚴酷的17世紀的波蘭,出現這樣一位敢于違抗禁律的女性神職人員,對20世紀中葉的波蘭人所起的感召作用是無法言傳的。影片結束,當教堂的鐘聲被約安娜的啜泣聲替代時,久久壓在觀眾心頭的一腔怒火終于如決堤般爆發出來,形成一種不可低估的反抗力量。
60年代初,波蘭在政治上受制于蘇聯,老百姓經常處在被懷疑、被監視的狀態,有時還會由于莫須有的罪名而被捕入獄。歷經自己的國土被列強瓜分、而后又受到蘇聯大國沙文主義的政治統制和思想禁錮的波蘭人民,從影片表現的宗教對修女、神甫們對正常生活的追求所施加的禁錮和壓迫中感受到自己的現實處境,勢必與影片主人公的感情發生共鳴。當時波蘭一批電影工作者為沖破這種禁錮作過很多努力,《天使嬤嬤約安娜》就是這種沖擊努力的先聲。之后,著名導演瓦依達拍了《大理石人》(1976)和《鐵人》(1981),布加依斯基拍了《審訊》(1981)等,應該說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這部影片的影響。
本片是一部黑白片,在運用光影對比和反差以造成藝術效果方面頗有特色。影片攝影以白色為基調,象征著修女們心靈的純潔和對自由的向往。然而畫面構成及視角設置則處處充溢著一種神秘而壓抑的氣氛。陰森森的圍墻、神壇、廊柱、祭祀器皿、柵欄等等都給人以絕望之感。片中多處運用特寫鏡頭,以充分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在這方面,令人不禁聯想到德萊葉的《圣女貞德的受難》。
耶日·卡瓦列羅維奇是波蘭著名的老導演。1922年生于格沃茨德齊克。1953年任教于波蘭國立羅茲電影學院,1955年起擔任波蘭“卡達爾”創作集體的藝術領導,1966—1978年任波蘭影協主席。他曾三次獲波蘭國家獎金,一次獲波蘭文化藝術部獎金,1975年獲勞動紅旗勛章。由于他對世界電影藝術的發展作出的卓越貢獻,1979年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授予他特別榮譽獎。
他和福特、瓦依達、蒙克等人都是“波蘭電影學派”的代表人物,而他對該學派的形成和發展更有不可泯滅的歷史功績。他的許多作品均在重要國際電影節上獲獎,如《公社》(1954)、《紙漿廠》(1954)、《影子》(1956)、《大戰真正結束》(1957)、《夜車》(1959)、《游戲》(1969)、《總統之死》(1977)、《在大西洋的會見》(1980)、《旅店》(1984)等。
上一篇:《大路》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天堂的兒女們》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